APP下载

工业文化: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主动力

2020-10-09韩强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工业化制造业工业

韩强

工業文化的概念,是以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为背景提出的,十分适应我国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任务,适应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对于有针对性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工业经济和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业文化推进转型提升,反映了中国工业化的客观历史进程

(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三次比较重要的开始:第一次,从洋务运动开始的工业化;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启动的工业化;第三次,从改革开放开始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从贫困型到温饱型,是典型的短缺经济,改革以后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是外向型,正好赶上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即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资本大规模过剩。因为发达国家的价值链更高端,文化需求更高,支持价值与价值链更高的产业,而制造业属于劳动力密集、成本高,不赚钱又污染,他们就想办法把这类产业往外转移,大规模向中国转移,这一转移,带来新技术,带来了大规模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设备,带来了大规模、高速度的生产能力,这时制造业生产的产品结构大规模升级,国内消费结构随着经济发展,也提升升级,又一次扩大了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有着18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制造业转出来后,他们仍然需要制造业产品,于是市场又给了我们。这两个市场需求就促成了国际化以来我国工业制造业的更大规模发展。有广大市场需求,肯定越上规模越赚钱,再加上国家政策与价格导向,促成了这一轮经济规模的急剧扩张。

在这个过程中间,又一次大规模的推进了我国的规模化、速度型生产,而规模化就是批量化,传统工业化本质在这里得到最典型体现,传统工业本质和资本特质在工业化历史上得到最典型的精彩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从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虽然开始提出了质量、效益、转型问题,但是一直被国内特别是国际市场需求与强大的制造能力所主导。

(二)需要用工业文化来推动我国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开始把我国的规模化、速度型生产制造进程打断,需要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但是被广泛忽视的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国内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原产业与产品的结构和价值难以支撑高工资;二是环境污染加剧,中国的生态空间与百姓生活需要,都难以承受原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三是原有的工业产品,从品种上、质量上、规模上,对多数民众特别是消费能力较高的民众,基本上饱和;四是国际市场的大规模缩减。

劳动力成本上升,就需要全面提升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才能适应高工资、生产产品高价值的新阶段;环境污染加剧,难以承受原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就需要科技、知识、文化含量更高的产业、产业技术、产业设备;原有的工业品的品种、质量不能满足多数民众的需求,就需要生产结构与产品结构的提升,生产科技、知识、文化含量更高的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质量提升的需求。微观、中观、宏观的经济管理,也需要适应上述变化和需要相应转变提升。当然国际市场的开拓,也需要更多科技、知识、文化含量更高的产品。上述种种,都是工业文化推动转型升级的内容。

由此,我国已经到了工业文化推进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从当前工业化进程看,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讲话精神,结合当前我们所处的实际情况,可以判断,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实际上已经进入一个工业文化推动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历史阶段,而支撑转型升级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工业文化。

(三)工业文化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主轴线和主动力

我们经常提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其中制度文明在社会学、政治学上又叫结构文明,制度问题也是一种结构问题。先说物质文明,人类物质文明大爆发起始于工业化,它是以制造物质文明为主要特征,工业化主要历史任务就是制造物质文明,马克思讲资本主义100年来的工业化,比人类所有历史上生产财富的总和还要多。再就是精神文明,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在理论上、在宣传上、在意识形态上在推进,在工业文化、工业文明上总体没有进入议程。在精神文明层面,现在开始让这个文明进入工业领域,表现形式与内容就是工业文化。关于制度文明或结构文明,在工业文化上主要就是企业、行业、产业的制度、规范等等。还有一个文明很重要,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在工业文化上越来越重要。第一,制造的产品本身要生态;第二,制造产品的企业、产业环境要生态;第三,制造的外部环境也要生态文明。因此在当前来看,工业文化实际上就是把这四方面的文明相融合,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结构的)和生态的,这就是工业文化的基本内涵。这些文明现在正是我国在强调和推进的,只是没有放到工业文化层面上去抓,放到工业文化上就清晰了。思路清晰了,价值观也清晰了,路径也逐步清晰了,推动起来也可能更清晰,这是一个主轴线。

二、工业文化目前主要解决三大主体任务

第一大主体任务,是提升工业品的品质和内涵。我们的制造业在某些领域缺少国际竞争力,因此要提升工业品的品质。

第二大主体任务,是提升生产者与生产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工业文化要通过人传导到产品上,这个传导者、制造者就是人,需要提升生产者、制造者和管理者的品质。其中管理者包括行业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管理者。重视提高生产制造者的素质是由我国工业化的客观历史进程决定。全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贫困型、短缺型经济,到后来的规模与过剩经济,出现了生产与需求过剩,实际上是结构性过剩,是质量性过剩。产品品质没有提升,主要是劳动者的素质偏低,因为生产主体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2亿多农民工放下锄头就进了工厂,再到二代农民工,基本上从初中高中校门,直接进了工厂门,多数甚至连农活都没有学过,不仅不懂专业技术,也不知道工作规范、工作责任、岗位精神。这些工人技术素质、工业文化素质没有来得及系统培训与提升。在新阶段必须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及相关综合素质。

第三大主體任务,是提升工业领域的规章制度规范标准建设。我们提出来的各种精神,包括工匠精神,实际上任何精神在现代化中都是靠制度规范,没有制度规范光靠精神提倡解决不了主要问题,更不能解决全部工业化转型升级问题。自觉遵守规则,主要是靠制度长期规范出来的。

三、推进工业文化的战略进程

(一)推进工业文化的困难与阻力

首要困难在于社会几十年形成的传统惯性大,这个惯性由有形与无形结合,务虚的、浮躁的、急于暴富的价值观与社会风气所形成,乃至深刻反映在管理体制与管理文化上。在实体生产领域形成的惯性还表现在两轮大发展中,乡镇企业发展在短缺经济时代,不需要多少创新与精益求精,就能够满足短缺经济的需要。后来外向经济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大量供给,国外管理与设备大量涌进,市场大量供给,这几大要素共同推进大规模生产,客观上淹没了工匠精神与精益求精精神,掩盖了工业文化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强大惯性,不要说职工或企业,很多重要的领导部门现在也没有转过思想来,不知道往哪儿转,更不知道该怎么转,也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这是很大的惯性。

(二)推进工业文化战略目标

现在要推动工业文化,这么大的惯性包括认识问题要转变,难度很大。应该逆向思维,用目前的背景与环境倒逼,用发展中的问题为导向,用“中国工业化2.5与4.0”的目标战略为导向。现在面临的背景与问题,一是工业、制造业与经济竞争力下滑,产品难以卖出去,而解决13亿人吃饭与发展的问题主要靠工业,靠制造业,这个事情必须要解决;二是产业转型升级靠谁来转?既然工业是支柱,自然主要靠工业转型升级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应该围绕工业服务,围绕制造业的发展与需要及民生需要转型升级,这才是未来服务业的主要方向;三是现代化的百年目标谁是主要支撑?经济强,首先要制造业强,需要工业文化强,没有其他更重要的途径;四是国际竞争压力。现在整个国际上产业失衡,正在重新洗牌,西方发达国家也要发展制造业,给我们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五是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升,价值含量低,没有高文化工人的工业就没有竞争力。因此,这几大因素都迫使我们确立工业文化的战略目标。

(三)工业文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演进,本来就是文化的进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由思想观念、发展理念到经济全领域的深刻变革,推动这样一场变革,离不开文化的力量。为实体工业注入文化因素,大力发展工业文化,实行“文化+”战略,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动力和现实路径。加强工业文化建设,实质上是文化向经济社会全领域的植入、渗透和融合,给经济植入文化DNA,核心是赋予事物活的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文化价值和创新创造精神,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动力。工业文化,能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精神文化支持,为转变发展理念提供理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条件新路径;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动力;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新产品、新需求,是化解供需矛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

(四)工业文化体系建设

工业文化是多层面的文化体系,既包括产品内涵,也包括产品的外观、形状、工艺、艺术;既体现在产品上,也在生产产品的人上;既在车间内、同时又在车间外,既在企业内、又在企业外,甚至也在产业外,从这些方面去考虑才能真正形成工业文化体系,才能找到工业文化的推进体系。

工业文化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也包括物质与意识,需要多层面推进。第一是价值理念导向,这个理念导向不仅仅是工业的导向,实际是整个民族的文化导向。如果价值导向出了问题,工业文化就缺少精神,失去方向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可持续性。要解决这个问题,价值导向应该以务实为主。第二是战略政策指向,战略政策指向是在国家层面确定,要重视工业文化的意义、定位与发展,包括与工业文化相关的经济战略、产业战略与政策、文化教育战略与政策,都需要国家在战略上加强引导。第三是工业行业文化和行业规范。要在行业文化、行业规范上发展科学合理的体系。

工业文化是一个工业大国、制造业大国的战略前沿课题,是事关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任务,由主持工业与制造业的工信部提出工业文化,既是部门的前沿战略任务,又体现国家前沿战略的前瞻眼光与远见,不仅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更关键的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走向世界强国的文化战略。建议工信部作为工业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管理部门,以自己务实、规范、严谨、勤奋的品格,从工业文化开始为文化强国做示范,在全社会形成战略导向和示范作用。

(作者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助理、民进中央联络委员会委员)

猜你喜欢

工业化制造业工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