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点亮孩子足球梦
2020-10-09王红军
王红军
地处豫西山区的洛宁县是国家扶贫開发工作重点县。近几年,我县学校足球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比赛,捷报频传,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用足球带动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普及为导向、以教学为关键、以赛事为支撑”的校园足球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校园足球特色发展之路。
政府主导,凝聚校园足球发展合力
为持续推动校园足球发展,确保国家足球改革发展各项政策举措在洛宁落地生根,洛宁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对校园足球发展的政策研究和具体指导,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周东柯为组长的校园足球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洛宁县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完善足球发展改革体制、赛事管理体制、足球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和投入机制,明确了成员单位职责。结合县域实际资源,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出台了《洛宁县校园足球考核评估标准》,实行全程督导,强化考核,对校园足球办学条件、师资培训、教学管理、课余训练和竞赛、运动安全防范等方面进行动态监管,全方位提升足球事业发展水平。
县财政坚持每年列支30万元,足额保障校园足球活动所需经费,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进行多种形式的冠名、支持、捐赠和赞助活动,形成全社会关注足球、支持足球、参与足球、推动足球发展的浓厚氛围。
破解难题,夯实校园足球发展基础
为破解开展校园足球没场地的难题,洛宁县把兴建足球场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以2016年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全国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为契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足球场的选址、规划,先后投资4600万元用于场地建设。
由于地处山区,建设足球场的选址难度远大于平原地区。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凭着一股冲天干劲,开山填壑建场地。故县镇是在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坡的山窝里,挖出一块30亩的平地,建成了11人制的标准足球场;小界乡则更为艰难,硬是挖了50万方土,填平了一条40米的山沟,建成了一个32亩大小的足球场。除了建设一个标准足球场,小界乡还围绕球场建成了少儿活动中心、老年健身长廊等,使之成为全乡的锻炼、娱乐、休闲中心。目前,拥有51万人口的洛宁县已建成61块标准足球场,非标准场地6块,每万人平均拥有足球场地超过1块,高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规划标准。
这样的场地条件也让洛宁县初步具备了承接全省乃至全国青少年足球比赛的能力。
创新体系,拓宽校园足球发展平台
根据各中小学足球发展状况和场地、师资情况,洛宁县设立一批校园足球发展项目,积极推进足球特色学校建设。通过创新,建立了“校长杯”“乡长杯”“战区杯”和“县长杯”四级联赛体系,扩大了联赛规模,为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创造比赛机会,拓宽校园足球发展平台。同时,注重校园足球的梯队建设,坚持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逐级建立培训基地,分别在洛宁县直幼儿园、明善国际学校、思源实验学校、第一高级中学等学校成立足球特长班,为那些有足球天赋的孩子提供成才平台和渠道。
我县还积极倡导“快乐足球”理念,将校园足球作为学校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浓郁的校园足球氛围,把足球纳入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加大足球教学研讨力度,组织足球教师集体备课。目前,全县所有中小学足球课开课率达100%,校园足球普及率达100%。各中小学校全部实现足球队校校有、班班建,中小学生参与率达到95%。
观念转变,家长主动送孩子去踢球
洛宁县从2015年开始发展校园足球,当时一些家长观念跟不上,不愿意让孩子踢足球,怕耽误学习。县校足办多次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到郑州、洛阳等学校观摩学习,通过召开培训会、推进会、流动现场会,帮助很多学校校长转变观念,积极破解读书和踢球“二选一”难题。经过深入学习,一些校长开始带头踢足球,多种形式宣传足球,争取家长们的理解支持,使学校足球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为了让家长支持孩子踢球,洛宁县教体局要求县域各级各类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普及足球知识,提高认知水平。经过几年的普及和引导,很多家长从不希望孩子踢球到主动送孩子去球场。特别是近两年,通过招收足球特长生,一部分足球少年跨入了高中大门,许多高三的学生因足球圆了大学梦。
经过5年的发展,洛宁县校园足球事业蒸蒸日上,全县青少年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此外,校园足球的广泛开展,还丰富了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踢球成为许多留守儿童放学之后最喜欢做的事情,他们为此扔掉了手机,告别了游戏。通过踢球,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压力得以释放,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打下了牢固基础。
(责 编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