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几点思考

2020-10-09魏瑞花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9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摘 要] 高职院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我们从思想认识、教师队伍建设、协同育机制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进行探讨分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19GZ022)

[作者简介] 魏瑞花(1968—),女,陕西泾阳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9-0040-02    [收稿日期] 2020-04-28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對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旨在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职院校要真正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认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充分发挥二者协同育人功能

首先,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二者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共同目标是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发挥育人功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就是各类课程与思政课一样,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

其次,二者又是有区别的。虽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二者又有不同和侧重。一是二者“思政”内容不同。思政课程是课程德育中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程的“思政”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方面,主要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课程思政”则是依托、借助于高职专业课、通识课和实践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政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思政”的“思政”主要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方面,强调在各类各门课程中增强政治意识和加强思想价值引领。所以,不能将“课程思政”等同于“专业课程思政”,也不能等同于“思政课程”。不能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也不能在思政课改革中片面扩大通识性内容,结果把思政课上成了通识课。二是二者地位和定位不同。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核心课程,对其他课程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不能错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位置,更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最后,二者特点不同。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高职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思政教育和理论是显性的。“课程思政”大部分课程属于专业课和通识课,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多数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部分学生,学科支撑多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是隐性的。

总之,高职院校在实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方面,思政课程是引领,是核心,起主导作用,任何课程都不能替代;而“课程思政”通过“润物细无声”隐形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使思政教育入心入行,因而“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也不可缺失。只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育人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政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

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人意识和较强育人水平的教师队伍,是确保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关键。

首先、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协同育人价值引领中的核心作用,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重视职前培养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师德师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的学习,拓展充实思政教师的知识储备。通过骨干教师培养、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锻炼、教学模式创新、现代化教学能力培训等多种措施,提升思政教师教学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在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搭建平台的同时,也要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条件。一是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消除认识误区。由于专业领域的不同,对“课程思政”认识的深度不够,会存在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误解。因此,要帮助专业教师明确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并不是对立冲突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思政教育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程自身的教学活动和减弱教学效果,相反还会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果。二是激发专业课教师教学主动性。要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专业课教师明确课程思政对于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一体化的作用,帮助其加深对课程育人要求和价值的理解,明确对于学生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帮助其改进教学态度、激发教学热情。三是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通过思政知识培训与思政教师结对子,帮助专业课教师掌握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理解基本内涵与逻辑,使其思治教育基本能力与素养逐步提升。四是掌握思政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思政教育有其特定的要求和规范,也有其特定的话语系统。相较于生动性、人文性因素而言,思政教育也有其严肃性。掌握思政教育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帮助教师以合适的方法开展思政教育。最后、高职院校还应通过搭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整合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真正落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这一目标。

三、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首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的课程改革制度。在各类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过程中,要求专业课教师对所教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实训实践进行深层分析,挖掘课程藴含的思政元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思政教师或教学督导队伍针对具有思政教育元素的课程进行专项听课。在学生评教中,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部分进行专项评分,努力从教学工作层面对“课程思政”提供机制保证。最后,积极举办“课程思政”说课、教学大赛,鼓励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参加各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提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坚持思政课程的课程建设标准。一方面加强对思政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等,建立常态化备课、听课制度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另一方面,将思政课教育贯穿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依托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高职院校最大限度的把思政课教育延伸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最后,探索建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大思政”育人格局。探索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委员会为中心,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育人体系。整体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现高职院校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2017(8):21.

[2]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

[3]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8).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