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蠕形螨感染与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关系
2020-10-09吴莉爽张灵金蔡成航
吴莉爽 张灵金 蔡成航
摘 要:目的:观察眼部蠕形螨感染与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眼科门诊诊治的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178例(356眼),睑缘充血者归为有炎症的睑板腺功能障碍组(A 组),无充血者归为无炎症的睑板腺功能障碍组(B 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眼表疾病指数问卷调查、睑缘体征检查、蠕形螨检测。对比两组患者蠕形螨的检出率。结果:A组96例,蠕形螨检出率75.00%;B组82例,蠕形螨检出率17.07%,两组蠕形螨检出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眼部蠕形螨感染可引起或加重睑缘炎,从而导致睑板腺功能障碍,或致其加重。
关键词:蠕形螨;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
中图分类号:R77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09-0210-02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ain gland dysfunction,MGD)为慢性、弥漫性睑板腺病变,主要特征为睑板腺终末导管阻塞和(或)睑酯分泌异常,因睑脂质和量的异常,可导致泪膜的不稳定性及一系列的眼表问题,为导致干眼症的主要原因[1]。蠕形螨是一种常见的永久性寄生于人体毛囊和皮脂腺中的小型螨,正常人睑缘也可能存在少许蠕形螨而无任何临床症状,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睫毛毛囊蠕形螨感染也是导致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2]。
睑板腺功能障碍为眼科常见的眼表疾病,因其症状缺乏特异性、且治疗周期长,给临床医师及患者均带来极大困扰,甚至造成部分病人心理方面困扰。虽然近年来临床医师逐步认识到蠕形螨感染与本病相关,但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
现对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间我科门诊收治的178例(356眼)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行螨虫检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一般情况
前瞻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门诊收治的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178例(356眼),被检者睑缘充血者归为有炎症的睑板腺功能障碍组(A组),睑缘无充血者归为无炎症的睑板腺功能障碍组(B组)。其中A组病例为96例(192眼),男性48例,女性48例,年龄为55.57±11.15岁;B组82例(164眼),男性41例,女性41例,年龄为57.15±10.6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1.1.2 纳入标准
根据2017年版睑板腺功能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病例的纳入标准为(符合其中之一即可):睑缘欠规则;睑板腺开可见孔阻塞;睑缘毛细血管可见扩张;睑缘角质化。
1.1.3 排除标准
患者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感染性角膜炎或结膜炎处于急性期;近期曾行眼部手术或有眼部外伤病史(3个月内);既往有眼部酸碱等化学伤病史;现为翼状胬肉、睑裂斑。
1.2 方法
对所有入组病人依次行以下检查: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及病史、采集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 OSDI)问卷调查评分、行裂隙灯及蠕形螨检测。其中由同一名眼科医师为患者行眼部相关检查,检查结束后,根据检查结果纳入病例,计算患者睑缘体征评分,进行眼部蠕形螨检查;患者自主进行OSDI问卷调查。
1.2.1 OSDI问卷调查评分
此问卷常用于干眼症的诊断,并可用来评估干眼的程度。此问卷评分标准为:算出所有项目得分的总和与所答项目数的比值后,再乘以25,最后评分为 0分~100分。轻度干眼分值为≤20分者、中度干眼者分值为21分~45分之间、重度干眼者的评分为≥46分。
1.2.2 睑缘体征评分
裂隙灯下对入组患者睑缘情况进行评分,符合纳入标准中一条为1分,共0分~4分。
1.2.3 蠕形螨显微镜镜检
于裂隙灯下对每例入组患者右眼上、下睑分别拔取3根睫毛,睫毛分布为鼻、中、颞侧,且尽量选取睫毛表面具有有圆柱状鳞屑体征或睫毛颜色异常者,将拔下的睫毛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后,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蠕形螨的检测,记录每个眼睑睫毛上的蠕形螨总数。蠕形螨检测阳性的诊断标准为:上睑或下睑≥3只/3根睫毛,其中蠕形螨虫体各期均在计数范围内[3]。
2 结果分析
A组96例,OSDI评分为32.17±13.51,睑缘体征评分为2.28±0.96,蠕形螨检出阳性者72例,检出率75.00%;B组82例,OSDI评分为30.85±11.74,睑缘体征评分为2.24±0.91,蠕形螨检出阳性者14例,检出率17.07%,两组OSDI评分及睑缘体征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检出率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及表3。
3 讨论
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红、眼部烧灼、异物感及眼部干痒感,或表现为视疲劳等,可导致蒸发过强型干眼症。在睑板腺功能障碍早期,睑板腺脂质构成发生异常,游离脂肪酸成分增加,形成的泡沫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部分患者睑缘可增厚,可伴过度角化、红斑等,严重者可出现永久性血管扩张,挤压睑板腺,开口处可见呈颗粒样,甚至牙膏样分泌物。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结膜结石、乳头增生、麦粒肿、角膜血管翳,甚至角膜溃疡、睑外翻等临床表现。有学者研究表明正常人群中睑板腺异常占20%~55%[4],而在干眼症患者中瞼板腺异常比例高达65%[5]。所以在诊断睑板腺功能障碍时需要对患者干眼症情况进行评估。因睑板腺功能障碍随着症状如眼干涩、眼部烧灼感、眼痒、异物感、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眼分泌物增多等眼部不适症状并无特异性,所以一些干眼问卷调查表可用于评估睑板腺功能障碍症状严重程度。目前国际上有许多眼干问卷调查表,其可靠性及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如Mc Monnies干眼病史问卷调查表、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表、标准干眼症状评估(SPEED) 问卷等。本文采用的是OSDI问卷调查表。
由以上结果可初步看出,眼部蠕形螨感染与睑缘炎症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与一些医家报道相符。穆剑[6]等报道91例睑缘炎患者中蠕形螨感染阳性82例,占90%;65例非睑缘炎患者蠕形螨感染阳性21例,占32.3%。丁颖慧[7]对86例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与78例非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了睑缘蠕形螨的检测,其最终阳性率分别为46.5%和15.4%。Lee[8]等发现蠕形螨感染者泪膜破裂时间缩短,但泪液分泌正常,证明蠕形螨是通过引起睑板腺功能障碍从而影响了泪膜脂质层的形成,最终导致蒸发过强型干眼。在眼部,毛囊蠕形螨寄居于睫毛毛囊,而皮脂蠕形螨则寄居于与睫毛相关的皮脂腺和睑板腺。人体感染蠕形螨的几率为23.8%~90.0%,睫毛根部袖套样鳞屑体征的患者蠕形螨检出率高[9]。蠕形螨导致鳞屑性睑缘炎的机制为直接损害毛囊,或通过吞食毛囊上皮细胞,引起毛囊扩张、上皮增生;蠕形螨虫体进出毛囊或皮脂腺时可携带病原微生物,从而引起睫毛毛囊周围炎细胞浸润以及纤维组织增生,并未即使虫体死亡,也可以增加细菌抗原的释放,从而导致睑缘炎性反应,导致睑板腺分泌异常,引起或加重睑板腺功能障碍[10-11]。
以上臨床观察对日后睑板腺功能障碍及蒸发过强型干眼症的治疗开拓了新的思路,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对于蠕形螨感染的治疗,除注意眼部清洁卫生,还需增强自身体质,具体治疗方案有待临床的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 洪晶.我国睑板腺功能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眼科杂志,2017,53(9):657-661.
[2] 张晓玉,王智群,张阳,等.睫毛毛囊蠕形螨感染与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关系[J].眼科,2016,25(6):387-390.
[3] 孙旭光,洪晶,晏晓明,等.睑缘炎与睑板腺功能障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 Den S,Shimizu K,Ikeda T,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meibomiangland changes and aging,sex or tear function[J].Cornea,2006,25(6):651-655.
[5] Arita R,Itoh K,Inoue K,et al.Noncontact infrared meibography to document age-related changes of the meibomianglands in a nor-mal population[J].Ophthalmology, 2008,115(5):911-915.
[6] 穆剑,夏朝霞,王梅,等.蠕形螨感染睑缘炎患者与干眼发生相关性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0,18(4):358-360.
[7] 丁颖慧.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睫毛蠕形螨检出率调查[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4
[8] Lee SH,Chun YS,KIM JH,et al.The relationgship between Demodex and ocular discomfort[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0,51(6):2906-2911.
[9] Gao YY,Di Pascuale MA,Li W,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demodex ineyelashes with cylindrical dandruff[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5,46(9):3089-3094.
[10] Liu J, Sheha H,Tseng SC.Pathogenic role of Demodex mites inblepharitis[J].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2010,10(5):505-510.
[11] Bhandari V,Reddy JK.Blepharitis:Always Remember Demodex[J].Middle East Afr J Ophthalmol,2014,21(4):317-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