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步步惊心”到柳暗花明
2020-10-09鲍花萍应汉杰张楠
鲍花萍 应汉杰 张楠
去年5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天气已经比较炎热,我上完晚自习刚回到家,手机就响了。我拿起手机,接通后里面传来急促而又紧张的声音:“鲍老师,我是张乐,我现在在学校里,不能回家,崔晓领了一群人在大门口等着,要打我。咱班还有几个同学没有走,在保护着我……”我吃了一惊,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两年多来,第一次碰到打架事件。而张乐、崔晓都是女生,两个女生之间会有多大矛盾,要用拳头来解决呢?怎么办?我即使赶到学校,时间也已经来不及了。
我略作思索,迅速确定了解决方案:一是让张乐赶快去教师宿舍楼找田老师;二是马上给田老师打电话通报情况,让她下楼去接张乐,并通知那几个学生马上回家;三是给张乐的妈妈打电话,让她到学校去接张乐,在接到张乐后,给我打电话回复情况。
事情按照我的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不久,田老师就告诉我,張乐的妈妈已经赶过去接到了张乐。家长在回复电话时,情绪很激动。我安慰家长之余,先让她把孩子安全带回家,并请她第二天早上8点和孩子一起到学校解决问题;之后给崔晓的家长打电话,通报晚上发生的情况,并约家长在第二天早上8点20到校解决问题。两个家长到校的时间,我有意错开了20分钟,以便分步骤解决问题。
放下电话,我就开始揣摩这两个女生到底发生了什么矛盾。思考之后,我决定第二天早上提前到校,先在本班学生中做些调查工作,赶在两个家长到来之前,弄清事情的真相,这样处理问题才会有的放矢。
第二天一大早,班长王悦给我还原了事情的经过:上周五下午第三节自习课,老师都去会议室开会了,班里由她值班,负责维持全班的纪律。王悦发现崔晓一直在和同桌说话,就走到崔晓跟前,提醒她不要说话。结果崔晓不乐意,大声回了一句:“当个班长,有啥了不起,你那么凶干吗!”崔晓后边的张乐打抱不平,回了崔晓一句:“你不认真学习,人家管你,你还有理了。”于是,崔晓就扭过头和张乐“开战”,教室里顿时乱成一锅粥。
到了晚上,班级QQ群里,张乐和崔晓一直在群里“吵架”。后来,群里崔晓的朋友(以后进生为主)、张乐的朋友(以优秀生为主),都加入进来并分成两派,从周五晚上一直吵到周日晚上,连威胁的话都说出来了。于是,周一晚自习之后,崔晓和她的几个朋友就堵在学校大门口,非让张乐把事情说清楚再回家。
弄清了事情的经过,我庆幸: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参与了此事,但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我指出了班长的问题:管理同学要注意方式方法,班上有问题要及时反映,不要等事情闹大了,让老师来“救火”。整个早晨,我边上早读,边思索下一步处理问题的方法。
早上8点,张乐和妈妈、姑姑准时到校。张乐一进办公室,就检讨自己的错误:自己不该插嘴,多管闲事;不该在QQ群里和崔晓对吵,把更多的同学牵涉进来,影响了全班同学的学习。家长情绪仍然很激动,把QQ群里吵架的截屏让我看,里边有崔晓骂人的话,还有威胁张乐的话。
我一边安慰张乐的家长,一边谈了我的看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8点20分,崔晓和妈妈也准时来到办公室。我让张乐和家长暂时离开,和崔晓及家长单独交流。和后进生的谈话,我一般是从谈他们的优点入手。因为后进生学习习惯不好,经常受各科老师的批评。一有事就先批评他们,他们会认为我对他们有偏见,偏袒成绩好的学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经过“斗智斗勇”,循循善诱做工作,崔晓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也指出她的缺点:心眼小,爱斤斤计较,没有大局意识。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1.真诚地向张乐道歉,求得张乐的谅解;2.写出检查,保证不再出现类似事件,并放到学校政教处备案;3.告诉自己的朋友,自己已经和张乐和解,不需要她们再“帮忙”了。崔晓的家长倒是没有护短,同意配合我做崔晓的工作。
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当崔晓向张乐道歉以后,张乐真诚地拥抱了崔晓:“崔晓,我们和好吧,我们还是好朋友。”这一句话,化解了几天以来两人之间的阴霾。两个孩子都笑了,双方家长也满意地离开了学校。
下午的自习课,我在班上通报了这件事,并让学生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怎么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二是怎样帮助他人,这一次大家帮助张乐和崔晓,为什么不对;三是中招考试即将来临,每位同学最应该做好什么。通过讨论,每个同学都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做人要心胸宽广,不要在小事上斤斤计较;要注意做事的方式方法,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当两个同学产生矛盾时,大家最好谁都不要忙着介入,让这两个同学自己解决矛盾,否则,只会越帮越乱。我建议暂时关闭班级QQ群,同学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习上,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回报母校。
一场即将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因为得到妥善处理,变成了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全班同学都因此受益。我想,作为一名教师,面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的学生,除了要有爱心,真诚地对待学生,有效的方法至关重要。面对突发事件,保持冷静理智,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这是我们管理班级的一把金钥匙。
(为保护未成年人,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责 编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