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在党政公文写作中的运用研究
2020-10-09刘恋
刘恋
摘要:公文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它对语言的基本要求为明确、简洁、通俗、规范和庄重。修辞在公文写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恰当使用修辞能增强公文的感染力,提高公文的质量。如何在遵循公文语体传统的基础上,巧妙运用修辞手段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审视和探索。在遵循党政公文写作本身语体传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运用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种手段,以增强公文的可读性,提升语言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党政公文;消极修辞;积极修辞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0)05-0139-06
公文是党政机关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公文写作要求严谨规范、简明扼要。修辞作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法,能通过对语言的调遣和使用,准确恰当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增强公文语言的表达效果。公文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对语言的基本要求为明确、简洁、通俗、规范和庄重。如何在遵循公文语体传统的基础上,巧妙运用修辞手段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审视和探索。
一、党政公文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党政公文在适应既定的题旨情境的基础上运用修辞,能够形成特有的美质和文采。一是赋予行文气势。公文是为政务管理服务的,公文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指导性和制约力,因此,公文尤其是领导在重要场合发表的讲话、所作的报告等就要求体现出气势,体现庄重。而在公文中通过铺陈,运用排比句式,能使语言晓畅如行云流水,展现出“高屋建瓴”的气势和格局。二是增加感情色彩。公文的语体风格虽然要求规范和庄重,但要使公文语言呈现出对受众的感染力,同样需要赋予其一定程度的感情色彩,巧妙运用修辞、变换句式、调整语言长短可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可以增加文字的韵律感。如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国务院提出要注意“开源节流”,中央在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文件中号召要“动员千军万马上山摘桃子”等,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三是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公文行文中往往会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较抽象的概念,要让受众更易理解,就要想办法把它们表述得形象具体,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格,就能体现出这一效果。比如“多种资金渠道的‘拼盘项目,由于相互‘钓鱼而没有落实资金的情况仍然存在”,这个公文中用“拼盘”、“钓鱼”作为喻体,把抽象变为具象,娓娓道来,化繁为简,读起来就显得自然贴切。
二、党政公文写作修辞的原则
公文修辞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根据语言环境、针对对象、行文内容的需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段。
(一)公文修辞要契合主旨。主旨是一篇公文的全部内容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决定整篇公文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作用强弱。陈望道先生曾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到:“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1]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修辞和文章主旨之间的重要关系,主旨属于内容范畴,修辞是形式,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要由内容来决定,不能本末倒置。修辞效果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是否辞藻堆砌、用语似锦,而是要通过所选择的修辞手法是否恰如其分地契合主旨、照顾中心意思来衡量。只有根据具体的主旨适当地运用修辞技巧,才能把公文的思想内容表达得恰到好处。
(二)公文修辞要适合语体。人们在不同社会活动场合,针对不同交际对象所形成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修辞手段等运用语言的系列特征,概言之為语体,简言之,就是各种文体的语言风格,包括公文语体、文艺语体、法律语体、科技语体、事务语体、新闻语体、网络语体等等,语体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文章遣词造句和修辞要求的差异。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规范文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公文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已形成了约定俗成、大家都必须共同遵守的语言风格,那就是言简意赅、庄重严肃。公文修辞也必须以实事求是、不产生歧义曲解为前提,一些具有描绘作用或者能引发联想的辞格,比如夸张、拟人和双关等等,必然会与公文的语言风格相冲突,损害公文的严肃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就不适合使用。
(三)公文修辞要符合语境。语言具有社会属性,语言的运用总是和特定的语境密切相关,公文语言同样如此。在公文这种语用活动中,公文的各类语境因素伴随着公文行文过程的始终。公文语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时代背景、思维方式等因素,也包括公务活动涉及的场合、对象和时间等因素。语境对公文修辞具有制约作用,公文修辞要根据特定的语用场合综合利用语言要素,进行语言形式的甄选提炼,灵活运用各类修辞方法。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一文中强调:“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2]用“死水一潭”和“暗流汹涌”作喻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充满活力,而且要求这种活力必须是有序的。
三、党政公文写作中的消极修辞
修辞有两大根基手段,即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积极修辞就是固定的修辞手段,简称辞格。积极修辞随应题旨和情境,使公文语言呈现出形象性、光鲜性、活跃性,给人以激情的震动和心灵的体验。与积极修辞相对应的消极修辞,是从更深、更广的条理运用说话的一种修辞体例。相对于积极修辞来说,消极修辞强调通过对字、词、句的提炼推敲, 使公文语言完整准确、简洁易懂。消极修辞要求遵守文法和逻辑上的一切规则,只求适用,不计华巧。
(一)文字的锤炼。词语的选择和使用,修辞学上称为文字的锤炼,又称炼字。要达到词语锤炼的目的,就要学会选择合适的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最适合用在某个地方的词语只有一个,只有这个词语才能精确地表达出写作者的思想。词语是公文的建筑材料,“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写出一篇脉络清晰、语句通畅的公文,就必须要在词语锤炼上用功夫。汉语中数量众多的近义词往往是同中有异,在感情色彩、指向对象等方面存在区别,“异”表现出来了,用词就准确了。近义词的选择,要坚持确切、明白、生动的标准,根据行文目的、上下文和语境而定。从标题到内容,对近义词反复推敲琢磨,精心辨别词义的微妙差别,把握轻重分寸,使所写公文达到现行效用的目的。例如,“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是毛泽东同志《反对党八股》中的一段话。“废止”“少唱”“休息”在这里是三个近义动词的换用。如果三句的表述中都用“必须废止”,不仅用词单一重复,而且也缺少了消极修辞的手法所带来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二)词语的再造。公文写作中再造词语,采用另辟蹊径的说法,能通过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使观点或内容得到突出表达,主要有以下五种实现方式。一是更换惯用词语的个别字。比如:用人唯才→用人唯亲。二是对较长的短语进行缩减。比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两新组织。三是行业术语的泛化运用。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澳门同胞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不断加强,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不断升华,爱国爱澳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3]“向心力”本属于物理学科术语,但已经逐步打破固有藩篱,广泛运用于包括公文在内的更多文体当中。四是赋予词语新的含义。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中强调:“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这里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笼子”,比喻为对权力运行的约束和监督。五是语素搭配组合成新的词语。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这个词语从此很快就传播开来,多用来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相类似的还有“供给侧”“ 抓铁有痕”等等。
(三)句式的选择。一些句子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是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等方面存在略微区别,这些句子叫作同义句式。句式的选择,多数情况下指的就是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选用不同的句式。善于转换句式,可以有效地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公文中的句式选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长句和短句。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谨细致,可使文章呈现畅达的气势。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灵活,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常用于提出要求、下达指令和布置工作等方面。二是整句和散句。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意义鲜明,适用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散句所用的句式非常丰富,表达的内容没有整句集中,但散而不乱,灵活性较强,可以有效避免单调、呆板,能取得生动、感人的效果。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一段话,“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無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这段话有单句、偶句、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句式灵活多变,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听了和谐悦耳,生动感人。三是肯定句和否定句。肯定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做出指示、命令,以及对将来的工作表达积极的决心等可以用肯定句,否定句则用于警示、禁止某种行为,以及防范不愿发生、不能发生的事情和行为,表达不同的观点等等。比较特殊的是,为了强化语气,表达形势紧迫,或者表达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等积极信息,可以采用双重否定来表达肯定的意思。
四、党政公文写作中的积极修辞
积极修辞主要指修辞格的运用,注重形象和心灵感应,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党政公文对修辞格有严格的选择和限制,像夸张、双关等都与公文语体相排斥。但是,公文的语体风格虽然要求规范和庄重,但并不意味着公文语言就是枯燥晦涩的,在遵循“顺应主旨语境”的前提下,适当地运用引用、比喻、排比、层递、对偶、借代等修辞格,可以让公文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一)引用。在公文写作中,运用引用手法可使理据更充分,让文件有更强的说服力。公文中引用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古典诗词文献和民谚俗语。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家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只有这样,最后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4]“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出自清末举人陈澹然写就的《寤言·迁都建藩议》,意思是如果全局目标不明确,局部目标就很难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善于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对大势洞幽烛微、对大事铁画银钩,才能见微知著、成竹在胸。
(二)比喻。比喻是运用生动形象的喻体来阐述深刻的道理。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5]石榴籽是指石榴皮内的浆果,具有多室、多籽的特点,籽与籽之间排列紧密、均匀。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石榴籽”来比喻民族团结,非常生动贴切。“石榴籽”的比喻,对于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方向指南。每个党员干部都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大业,从政治的角度、发展的角度、平等的角度来看待民族团结。
(三)排比。通过运用恰当的排比,能够有效加重语势,形成极强的政治感召力和语言震撼力。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5]习近平总书记运用三个“无比”的排比句,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充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中华文化沃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具有巨大优越性与强大生命力,强烈自信地肯定了坚持中国道路的必须性、必要性与必然性,从三个层次阐明了中国坚持道路自信的实践基础、历史基础与信心基础。
(四)层递。层递句在形式上并列,在内容上有比较、有主次、有阶梯性。在公文写作中,恰当地使用层递辞格可以让思想逐步拔高,感情渐趋浓烈,内容层层深化。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5]两个句子中的词语均为递进排列,前一个句子,从坚定到奋进再到搏击,进取的程度逐渐增强;后一个句子,从犹豫到懈怠再到畏难,退缩的表现愈发明显。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在新时代保持良好状态、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历史使命,保持强大定力,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人民和历史的辉煌业绩。
(五)对偶。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6]党政公文写作中运用对偶辞格,能鲜明地揭示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全面展示事理的特点。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都运用了对偶辞格,收到了凝练概括、整齐匀称、节奏鲜明的良好效果。
(六)借代。借代就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灵活并具有幽默感。公文中的借代所采用的事物一般让人一看即懂,形象感强、易于领会。例如:要坚持“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这样的句式使语言的表达更加活泼、鲜明,加深了人们的感受。再比如“要抓紧落实粮食风险基金和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定切实措施,稳定‘菜篮子‘米袋子‘火炉子价格”,这里用“菜篮子”指代蔬菜和副食品,用“米袋子”指代糧食,用“火炉子”指代燃料,表达通俗易懂。值得注意的是,公文中的借代,要适应公文的语体特点,那些不够庄重严肃和不为人们所熟悉的借体,一般不要运用到公文中,避免造成晦涩难懂。
五、结语
修辞在公文写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恰当使用修辞能增强公文的感染力,增强公文表达的生动性,能极大增强公文的表达效果,提高公文的质量。在遵循公文语言风格传统的基础上,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有助于达到良好的审美意境和表达意境,提升公文层次,让阅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毛泽东同志曾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在公文写作实践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可引起广泛共鸣,让人获益匪浅并为之折服。党政公文写作者要熟练掌握公文修辞技能,在写作实践中要长期磨练,打下坚实的文字功底,不断探索、研究、创造出切合实际的修辞形式,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6.
[2]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02).
[3]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21(02).
[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0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
[6]崔应贤.修辞学讲义[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76.
责任编辑:袁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