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答辩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2020-10-09徐科琼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0期
关键词:基础课基础教学模式

[摘 要] 小组答辩式教学是研讨式教学的变形,强调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自主思考能力。在“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中,小组答辩式教学实现了“基础”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紧密结合,不仅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并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而且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以及关注和研究社会问题的兴趣。

[关键词] 小组答辩;教学模式;基础课

[作者简介] 徐科琼(1973—),女,四川南充人,硕士,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262-03    [收稿日期] 2020-04-07

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需求。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当今社会工作节奏快、劳动分工细,要达到最大工作效率,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2]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基础”课的应有之义。

一、小组答辩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小组答辩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自主收集、整理资料,在小组内部进行研究讨论,形成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质疑并进行答辩,对小组进行集体考核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在研讨式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小组答辩式教学思想,首先源于在“基础”课教学中对如何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自主思考能力的思考,是一种在团队互助的过程中以实践推动理论进步的尝试,以求实现“基础”课教学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其次,基于教学相长的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双主体”合作、互助功能。“双主体”教学模式符合新时代“00后”学生和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课程要求[3]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的改变和发展。该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两个特征:第一,凸显团队合作。小组成员通过团队组织,运用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增强自身体验,并获取第一手资料,团队共同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讨论,达成对经验的一致认识。第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欲在答辩中获得好成绩,整个团队不但要拥有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还要对答辩主题有较扎实的理论准备,事先明确小组内部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论证的理论依据。

二、小组答辩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答辩主题的选定和答辩小组的确定

1.答辩主题的选定。由老师在开学前对“基础”课程内容进行认真梳理,转变老师的“传授”式教学理念,重视问题导向,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对历届新生遭遇的普遍性问题,以及可能引起本届新生广泛关注的社会和时政问题进行罗列、筛选,最后确定10个分属课程不同专题内容的研讨主题。在这些问题中,有老生常谈的话题,如学历和学力哪个更重要;有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如团队(班级)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有引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进行思考的,如中国人为什么价值追求单一化、同质化;有引发学生对人生思考的,如名利追求与道德追求应如何抉择、如何统一;有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我们能做什么等。

2.答辩小组的确定。课堂教学的第一次课,老师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逻辑关系,依据课程教学进度确定的答辩课的时间安排,要求每个学生都须在一周内与同学自愿结成4~6人的小组,并以小组名义选定一个答辩主题。对答辩主题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子问题设计,资料收集、整理,社会实践和调查,报告的完成等都以小组集体方式开展和完成。

(二)实施流程

为更清晰地展示研小组答辩式教学的流程,下面以“中国人为什么价值追求单一化、同质化”为例进行介绍。

1.老师讲解基础理论知识。老师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向学生阐述与这个问题相关的知识,如什么是人生、如何理解人生价值、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社会对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有哪些、大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追求等,但是老师的讲解并不涉及对研讨话题的讲解。在老师对这些基础理论的讲解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学生的即时反馈,当学生有不懂或不理解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进行提问,这时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会产生问答式的讨论,其间也会有学生对老师的解答不同意或者不满意,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可以提议将问题留待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和进行实践之后再进行讨论。

2.答辩小组准备、完成报告。负责该话题的小组需要完善本小组针对研讨话题的各种资料,进一步加强、加深理论知识的积累,了解有关中国人的价值追求现状,完成社会调查(问卷、访谈、个案、抽样等),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形成调查报告。其他同学也需对该话题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备正式的研讨课之用。

3.课堂答辩。进入正式的研讨课,首先由负责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调研成果、阐述报告中的观点、论据和结论。报告中涉及的任一观点和结论都可能招致同学们的反对和批驳,这时在负责小组和其他同学之间就进入到辩驳式的研讨阶段。例如,有同学根本就不赞成命题是成立的,即不赞成中国人的价值追求是单一化的;在赞成该命题的前提下,主要原因的认同上也有很大的分歧,對该现象的评价上也会有不同观点;对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的主张,特别是对名利追求、道德追求和物质追求的关系辩驳比较激烈。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活跃,学生也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辩驳式研讨的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可视情况而定,可保持中立、可站在同学们一边对负责小组提问,也可帮助负责小组解答一些问题,答辩要注意控制答辩局面,避免学生的讨论内容游离出教学的主题。

4.总结评价。课堂答辩后,老师对所有同学的综合表现给予客观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使用、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对问题的回答是否有理有据,语言表达是否流畅、逻辑是否清楚,仪态举止是否得当等。对所有答辩中涉及的内容和问题,老师应在保证“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的前提下,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思辨能力,不给研讨问题设定答案,为课堂答辩提供一个开放性的空间,避免“伪参与”“伪互动”。

(三)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1.答辩主题设定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完全由老师事先设定的研讨话题,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导致个别学生迫于得到成绩完成学分不得不“屈就”。第二,由于研讨课需要老师、特别是学生比较长时间的准备,所以研讨问题都是在开学前由老师预设或者开学之初与学生共同议定,而社会现象和事件的发生总是难以预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提高研讨主题时效性的难度。由此,在研讨话题的设定上,老师按原来的方式预设一些答辩主题,学生在选择时,可以从老师设定的主题中选,也可以自行另定,但是老师需把好关,以保证问题是本课程的“真问题”,主题既不能太空太泛,也不能太窄太微观。而且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注意将研讨问题与时政及社会热点联系起来。

2.个别小组出现有成员搭便车现象。小组答辩式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依然有个别学生将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参与度不高,怀着侥幸心理搭便车。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求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是学生性格内向等个人主观因素,就须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心理障碍,如果是学生对研讨问题不感兴趣,则属于上述第一个问题,老师在答辩主题设定上还需做更细致的工作。其次,在考核方式中,在坚持对小组做整体考核的前提下,增加对小组成员的个体考察,每个成员的最后成绩由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按一定的比例共同构成。同学们提问时既可对小组集体提问,由小组成员皆可作答,也可以针对特定的组员提问,老师也可以针对某个特定组员进行提问。

3.老师的角色定位。在整个小组答辩式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是有所变化的。第一,在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中,老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者,但是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以问题为导向层层推进理论的讲解。第二,答辩小组准备、实施、完成报告的过程中,老师由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仅仅为学生提供辅导、咨询和帮助,以保障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第三,课堂答辩中老师的定位可视情况而定,可保持中立(甚至做一个课堂的旁观者)、可站在同学们一边对答辩小组提问,在答辩小组对同学的提问一时无法回答而让课堂陷入僵局的情况下,也可给予答辩者以提示或者帮助答辩小组解答一些问题。

三、小组答辩式教学模式的成效和经验

(一)教师的收获

首先,老师必须严格依据课程教学内容控制选题,注意问题的难易和深浅,有些学生不能理解的纯学术研究问题很难引发大多数学生的兴趣而无法讨论,有些问题太敏感而不适合学生讨论。其次,老师须对研讨问题有一定认识,还须阅读大量的前沿资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在研讨课中驾驭讨论的内容和秩序,分析、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次,辩驳研讨环节,时常会有针对老师提出不同观点甚至比较尖锐问题的学生,此时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及对问题的解答和引导至关重要,这不但影响接下来研讨课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而且关乎能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批判精神。最后,由于在最初的两次研讨课上,有学生因为同学的提问咄咄逼人而认为受辱生气,导致讨论场面遭遇尴尬,老师需事先规定研讨课的相关规则,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问题讨论中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尊重、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前两点是对老师个人学识上的要求,后两点是对老师自身修养和教学艺术的要求。能较好驾驭和引导研讨课的老师必须是“师”和“范”两个方面都能为学生信服的老师。

(二)学生的进步

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进步是很大的。两年小组答辩式研讨教学的尝试和实践,我们不但目睹了不少学生从一开始的害羞、语不成句,到后来的自信、思维敏捷、语言表达流利准确的变化;感受到学生养成学术研究的基础能力,如,如何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研讨主题,如何查找、收集、筛选、整理资料,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如何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更好地组织语言,等等;我们还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细微變化,既能有自己的主见又能正确对待他人的看法、能更好地相互尊重、融洽相处。学生的这些变化也给老师们带来了更大挑战,我们发现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每次我们都自认进行了充分的备课,但是依然有被学生“问倒”的情况。当然这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成功之处,是作为老师我们所乐见的。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及考试效果上,忽视了自学能力的培养、深入学习的需求。[4]小组答辩式教学模式在“基础”课中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也对学生认识、适应大学生活、进行长远人生规划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田瑞,王乃弋.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10):82-85.

[3]王纯,刘燕.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职“形势与政策”课“双主体”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9,34(2):57-61,69.

[4]万新娜.“项目导向——网络驱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2):114-119.

猜你喜欢

基础课基础教学模式
“不等式”基础巩固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整式”基础巩固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