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媒介场景到话语重构
——网络影评的话语修辞策略与情绪表达

2020-10-09

电影新作 2020年3期
关键词:语体大众话语

周 旭

从文化、媒介、话语的关系角度看,可以把数字媒介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理解为:媒介变成了文化,而文化、话语则变成了媒介。就像有学者指出:“当代社会中,语言和交流最典型的载体便是传媒,或者说,人称之为‘文化和传播产业’的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电脑等行业。毫不奇怪,谁拥有、操作和控制这些传播手段,以及它们传播的是怎样类型的信息,正在日益成为一个超级文化问题。”为此,波斯特也特别强调“不应该采取以行动为中心的模式来考察当代社会”,因为 “社会场景越来越由电子媒介交流所组成,而电子媒介交流例示并放大了语言的自指层面。新的语言结构并没有将语言视为理性自律主体控制客体世界的工具,并没有把主体执著地控制客体世界的目的看成是对更高度自由的追求,它们反而回过头来指涉自己,颠倒了指涉性,因而作用于主体,使得构建主体的这些新方式出现了方向性错误”,但是,后结构主义理论则阐明了“电子媒介交流对主体的去中心效应”,并对这类艰深新奇的问题作出了方法论上的开拓。由此,在面临数字媒介所构建的新的语言系统之时,电影批评主体必然调整自己的话语风格与写作诉求,以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大众阅读的需要。

一、媒介场景与网络影评写作的类型化

就话语风格而言,传统电影批评主要关注的是语词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语法规范,书面语言色彩较浓,因为它一方面要受到严格审稿机制的规训,另一方面还要臣服于精英文化的话语秩序和文本权威;而数字媒介语境下的大众影评则比较倾向于选择日常化的语言风格,譬如那些在专家们看来粗俗狭隘的方言、俚语、谚语、格言,甚至是网络流行语等,在大众影评人笔下却俯拾皆是。宏观而论,大众影评的语言都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所以,那些游走于赛博广场的影评达人“往往有着惊人的以‘导谬术’让人开心的引申能力和扩张能力,善于以调皮捣蛋的方式打碎掩盖在语言或叙事之上的强权和贵族性,以故意恶心人的方式解构语言的神话,以装傻充愣的方式让语言无力再充当‘文以载道’的工具”。其最常见的手法就是利用转借、交叉、反讽等话语修辞术,将大众耳熟能详的语词翻新,或将之借用、错位到截然不同的语境里,令人忍俊不禁,从而形成一种“类型化”的电影批评写作风格。事实上,电影批评“类型化”写作模式的形成,是数字媒介和大众文化合谋的结果。因为在数字媒介的助力下,文化产业化的进程得以加速,大众审美活动愈发不再需要以个体的方式来进行,“审美活动和审美情趣早已专业化、商品化,可以集中大规模地生产。个人的修养与个体的情趣已经不再重要:有人替我们操作,有人替我们规划、设计和选择。资本世界免除了我们在高层次审美活动之前不可或缺的长年准备活动,解除了一切繁琐的、无日无之的艺术教育和劳作”。这种快餐式、平面化的消费文化使大众能够快捷地进入一种“审美”狂欢,也使“类型化”成为大众审美活动的重要形态。于是,大众消费成了大众影评写作的牵引力,那些活跃赛博空间的影评人也会采取最日常化的言说方式接近读者,以满足读者的娱乐诉求,而这种“最日常化的言说方式”经过反复实践最终便积淀成为“类型化”写作的修辞术。

第一,对网络语言的大量借用,既能保持与网络群体的亲近感,又能与传统影评那种严谨、规范,强调专业性、学理性的话语风格区别开来。网络语言是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而被广大网民普遍使用的网络交际用语,包括与互联网相关的专业术语和一些特别用语(如宽带、鼠标、域名、在线、网吧、网民、病毒、黑客、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通常,网络语言可分为六类,即数字型、字母型、翻译型、符号型、新造型和其他。网络语言之所以能被网民们接受并广泛使用,与其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首先是简洁直观,在形式上实现了多样化,包括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图片化等;其次是语言生动有趣、积极创新,崇尚使用搞笑用语,创造日常用语无法表达的幽默气氛,如利用省略、倒装、语法形态变异、口语化、粗俗化、事件化等手段营造幽默的表达效果;再有就是网络语言时代感强,可以使网民随意展示自己的个性,表现他们的处世态度和精神诉求。最为重要的是,网络语言的简洁直观、口语化、时代性、个性化、幽默逗趣等特点,与大众影评追求大众性、自由性、娱乐化、即时交流的写作风格是高度契合的,加之它们的受众群体和存在的媒介环境也极为相似。如此,大众影评为了能在网络空间里“入乡随俗”,自然需要借用一种比较适合自身表达和所处媒介环境的语词——网络语言。以《<小时代>:“硬盘”们的上海滩》一文为例,文章指出:“上海在《小时代》中的呈现面目,似乎可以从创作者与这个城市之间的关系中爬梳理路。从小说到电影,最主要的创作者当然就是郭敬明,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说,他是一个‘硬盘’。所谓‘硬盘’,这是一个新兴的网络用语,最初兴起于上海的某些网络论坛,由于种种原因,‘外地人’在这些论坛里成为敏感词,上海网友们便用‘外地’的拼音首字母‘WD’来代指,后又被屏蔽,不过‘WD’却歪打正着地是一个硬盘厂商的商标(西部数据),上海网友们便天才般地用‘硬盘’来指称外地人——你总不能在互联网论坛上屏蔽‘硬盘’这个词吧。”的确,从某种程度上讲,“硬盘”所隐喻的正是将“乡下人”与“外地人”两个概念合二为一的地域性认知,而《小时代》里那种对名利场和财富的追慕,也延续着中国电影史长期以来对于上海作为景观/价值这一对紧密联系观念的认识。该作者巧妙地借用网络用语“硬盘”一词来解释导演郭敬明在《小时代》中对上海这一主要场景进行“独特”呈现的缘由,显得既直白明了又幽默风趣。总之,网络语言的介入不仅改变了赛博空间里电影批评的话语风格,事实上,对网络语言的借用也成了电影批评数字化生存的一种书写策略和话语修辞术。此外,随着使用和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部分网络语言也开始进入专业学术研究领域,被专业电影批评所吸纳。

图1.电影《小时代》剧照

第二,由于赛博空间相对自由的写作和传播环境,大众影评常常依靠语体交叉来达到一种新颖、灵活、逗趣的语言修辞效果。所谓语体,主要是指“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题旨情景需要而形成的运用语言特点的体系。这里必须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这些语文(既指口语,也指书面语)体系(或体式)是由于交际的对象、目的、内容、环境等的不同而产生的;其二,由于上述方面的不同,在语言运用上形成了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的综合体就构成了语体。每一种语体均系适应人类社会交际需要才产生,都有着表现自己语体特点的不同的语言材料、语言手段。它们实际上是各种修辞现象所组成的一个综合体”。语体风格的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其中书面语体又可以分为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公文语体等,而利用语体交叉的方式来达到新颖、逗趣的表达效果,也是不少大众影评惯用的一种修辞技巧。语体交叉指“为了追求一种独特的表达效果,往往突破传统语言体式的束缚,故意越出语体风格规范的框架,充分利用语体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特点,从而产生一些言语表达的新形式,这类语言现象被称为语体的交叉,常见的语体交叉方式有语体的渗透、语体的移植(也叫语体的借用),以及语体的融合三种”。与专家影评相比,大众影评不太追求玄奥、有深度的学理思辨,反而比较在意受众的反响,因为受众的点击率和阅读量才是大众影评得以存有的基本力量。所以,大众影评在语体风格上不完全是逻辑严密、语法规范的书面语,而是将书面语体与口头语体、文艺语体与政论语体、科学语体、公文语体等相互交叉的写作方式。如在《<火锅英雄>:骑龙骑虎,还是骑个抱鸡母》一文中,作者开篇就引用了邓小平对习仲勋说的一句话,“要搞经济特区,中央没钱,可以给政策,你们自己去闯,‘杀出一条血路来’”,接着便评论道,“《火锅英雄》里有句台词,‘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个抱鸡母’。我当时就想到了小平同志的这句话,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一种‘杀出血路’的特区精神——后来看了一些文字,讲年青的导演为筹拍此片经历的辛苦,愈发觉得此种精神的珍贵”,而在该文结束时,作者又引用普希金的诗,强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记住,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个抱鸡母”。整篇影评不仅有政论语体——邓小平的“杀出一条血路来”、文艺语体——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有大量的口语和俚语,可谓语体交叉、杂糅。然而,也正由于这种交叉、杂糅的语体风格,才显得别具一格、风趣幽默,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图2.电影《火锅英雄》剧照

二、“新民间”话语与网络影评的情绪表达

赛博空间是一座永不设防的比特之城,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随意进入,在这里驻足,或是开疆拓土。在数字媒介时代,数字技术变革所诱发的文化民主,把电影批评的主导权交回到了民众手中,给予电影批评以回归民间的契机,昔日发不出声音的弱势人群开始浮出地表,人人都是批评家已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概言之,如同欧阳友权教授所言:“开放性的数字化空间所敞开的话语权力将‘新民间文化’推向媒介范式转换的入口,构筑了数字化文艺主体的‘民间身份’和‘草根情结’,使处于艺术间性中的主体得以用平民化视角关注底层书写的世俗化表达。”确实,数字媒介不仅颠覆了旧有的精英文化体制,让文化的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向私人话语敞开,还拆卸了电影批评资质认证的门槛,使得民间记忆重新从潜意识深处浮起。在赛博空间里,电影批评的精英化姿态遭到遗弃,民间话语终于有机会同媚雅、思辨、故作玄虚的专业话语并行。一时间,迎合普通大众审美趣味,用民间视角写作的影评成了影响当前观众观影选择和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力量。

毋庸讳言,个性化写作、民间话语已是大众影评数字化存在的一个最基本特质。首先,个性化写作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打造经典的电影批评文本,更多是恣意宣泄以张扬个性,或者打发时间、排遣孤独。更确切地说,个性化写作可以消除主体的社会面具和审美承担两种焦虑,“前者使主体抛开身份角色定位,在赛博空间‘玩的就是心跳’,获得一种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选择身份的自主和变换角色的自由;后者则使主体从传统的艺术负重中解脱出来,满足在纸介质印刷媒体中无法轻易兑现的发表欲和自我表现欲,自由地舒展内心深处的艺术热望”。而电影批评的个性化写作则主要指“秉持民间立场、以体制外视角切入、以去学术化写作风格为特征的跨学科批评写作”。具体而言,个性化写作最基本的特征应该包括:一是话语风格的口语化和日常生活化;二是批评主体应坚持民间写作的立场;三是发表的平台主要是网络等数字媒介;四是批评主体的身份不统一,比较多元。如是,数字媒介使得电影批评话语权重回民间,批评主体的身份也从昔日高高在上的“立法者”回归到普通大众,让电影批评可以“平视审美”,真真实现民间话语书写。其次,“民间”虽然存在着多种语义指向,但就电影批评而言则主要指写作上的一种自由状态和话语风格。“民间”成为电影批评的一种写作状态和话语策略,既是媒介技术的胜利,也是批评观念的转型。“民间”在广义上有三层含义:“第一层与‘组织’有关,凡是政府组织和国家体制之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都可被看成是‘民间的’;第二层关乎‘资金’,尽管在国家体制内部也不是所有的组织和活动都能得到财政的充分支持,但民间组织和民间活动依其定义是不依赖政府资助而存在的;第三层与言论的自主性有关,它涉及发表言论的自由程度、意见交换的充分程度,以及在讨论过程中贯彻公开性与合理性原则的程度等。”事实上,“民间”的这三种含义都与自主性有关,即组织的自主性、经济的自主性和活动的自主性,所以,电影批评的民间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保证每一个叙事者(演说者或书写者)都拥有观看、倾听、阅读、言说和书写的均等权力,而不是让这些权力垄断在少数人手里”。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游荡在赛博空间的大众影评人,虽然他们大多身处影视机构体制之外,却坚持以自由化、个性化的写作方式来抵制专业化、精英化的话语垄断,显现出一种别样的电影批评视角。

在数字媒介时代,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源,特别是随着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崛起,整个社会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于广大民众来说,自媒体出现的重大意义就是让其“从过去的组织意识、单位意识中脱离出来,成为思想自我表达和进行信息交流的独立的个体”。不仅如此,自媒体“个体化”“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特点,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成为当前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一种主潮。电影批评也正是在这种媒介环境的影响下,开始出现写作方式、话语风格以及价值取向上的转变,具体说来,即从专业化写作向个性化写作的转变、从精英话语向民间话语的转变、从美学价值向娱乐价值的转变。无数电影爱好者聚集在赛博广场,尽管他们学识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写作、发表电影评论的动机都很单纯,只想表达自己最真实的观影感受。如是,个性化与民间性便成了数字媒介语境下电影批评所彰显出来的最重要的文化特征,具体包括:

第一,电影批评语言上的个性化和民间化。在数字媒介出现之前,普通民众只有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等纸质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由于纸质媒介的审稿、用稿和监管机制都很严格,所以,普通民众很多时候根本找不到发表意见的通道。然而,数字媒介的开放性、自由性却赋予了普通民众同等的话语权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媒介平台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也基于此,数字媒介为大众影评人找到了自由发声的平台,只要你愿意,每一个都可以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自由地加入到任何一部电影的讨论中,各抒己见、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意见。可以说,数字媒介这种高度自由的信息传播机制,不仅使舆论主体开始由专家学者向普通民众倾斜,也让电影批评话语趋于大众化、民间化。如是,每天都有很多新面孔涌入赛博广场,就某一部电影或某种电影现象发表他们的肺腑之言,加之批评形式的多种多样、话语风格的千姿百态,无疑让人领略到一种广场狂欢式的酣畅淋漓。如《<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精装打包了一个又臭又响的屁》一文,开篇便流露出作者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演技五星,娱乐趣味性四星,思想三观不正零星负分,滚粗!”紧接着又评价道:“冯小刚啥也没批判,他也没种批判,他就是放了个又臭又响的屁,就好像老炮那个老流氓一样,一边跟人约架一边举报人,背后捅刀子。”其中“滚粗”本为网络用语,意为“滚出去”,这里指不接受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而“又臭又响的屁”则是完全口语化的用语,虽然稍显粗俗,但却形象、直接地表达出了作者对《我不是潘金莲》的价值判断。实际上,在这位网名叫“貝科宏”的博客中,还有不少极具个性化语言的评论文章,像《<老炮儿>:姑息分割的野冰湖,再见往昔景仰的那一道疤痕》《<寻龙诀>:十年浩劫,生死两茫,鬼将吹灯,爱无望,唯寻彼岸》《<无人区>:关于电影和这个四姐不得不说的二三事》等等。这些文章从标题到内容都非常个性化,部分内容还十分粗俗,甚至有的内容纯属是作者在泄私愤。即便如此,其博客里面的很多文章不但有较高的阅读量,还有不少网友与其进行评论上的互动。所以,与专业影评相比,滋长于赛博空间的大众影评获得了更广阔、更自由的话语平台,不仅在形式上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话语风格上也远离了专业影评那种中规中矩、故弄玄虚的枯燥,取而代之的是通俗易懂、清新自然、风趣幽默的个性化语言。

图3.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剧照

第二,电影批评内容和价值立场的个性化。毫不夸张地说,很多传统影评惯于把批评的重心转向电影理论问题的分析,有的甚至成了电影理论批评,有的虽然以电影作品为批评对象,但其结果多半是把电影理论与电影作品生硬地拉扯在一起,使得电影批评越来越像哲学论述,却忽视了电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功能。与此相反,数字媒介语境下的大众影评则表现出民间化的话语特质和丰富的情感,它们大多流露出批评者的真实感受,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最重要的是,这些具有独立个性的影评人不会像某些传统批评家那样,“没有勇气明确说出自己的判断,不敢担负起自己对电影史的责任”,对电影文本不做臧否,保持暧昧的态度,他们反而会一针见血地指出作品问题之所在。如关于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网友冯竹西立场鲜明地指出:“突破禁忌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吗?显然不是。这不仅不是一部好电影,甚至可以说是一部坏电影。”而影评人梦里诗书则认为:“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不仅呈现着一场用黑色幽默所写实的现代官场现形记,而对三种不同画幅的善用,更使电影在观感上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意蕴,可以说冯氏喜剧的魅力在这部电影中既有着延续也有着创新。”同一部作品,两位影评人根据各自的观影感受和价值判断标准作出了不一样的评价,前者认为《我不是潘金莲》不是一部好作品,而后者却评价说是一部延续冯氏喜剧风格,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创新的诚意之作。概言之,由于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稿机制以及发表渠道的制约,传统影评写作大多是命题化的,且思想目的性较强。而数字媒介在信息传播上所具有的公开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得大众影评人可以“摆脱社会身份的束缚,抱着单纯表达情感、认识的主观意愿,自主地、独立地发表评论”,甚至可以说,数字媒介技术赋予电影批评的独立性正是显露在字里行间的“评论者的灵魂”,是时代发展和媒介技术共同进步的结果。

图4.电影《老炮儿》剧照

三、赛博狂欢与网络影评话语秩序的重构

赛博广场是一个大众狂欢的自由广场,也是一个消解崇高、蔑视权威、颠覆神性的世俗文化广场。数字媒介赋予了大众影评至高的话语权,使曾经游走在电影批评文化边缘的普通民众有了挑战精英话语的机会和权力,总之,这种个性化的写作不但给电影批评带来了另类的视角和阅读趣味,而且还蕴藏着大众影评人一种全新的话语理想,那就是创造一种新的感性生命,通过改变叙事主题与批评话语之间的关系,为电影批评活动建构全新的可能性的话语秩序。虽然个性化写作不太讲究深厚的理论功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的表达常常不从枯燥的专业语言和术语开始,而是回到体验的开端,带领着阅读者共同进入,在充满叙事意味的描述中和贴近肉体感受本身的暧昧词语里进入批评的核心话题,让理论回归到日常生活本身状态下来展示”。所以,具有民间话语特质的个体化写作并不是一种无拘无束、放任自流的私有化写作,或者全是无病呻吟的呓语,而是一种用来抵制、颠覆体制内的精英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和专业话语的在场态度和修辞策略,其最终目的是对当下某些电影现象进行本质和精神层面的批判与反思。当然,个性化电影批评写作也暴露出诸多缺陷,比如批评结论过于匆忙、欠缺专业视角的观察、缺乏持续性关注等等。简言之,个性化电影批评写作过程中要警惕两种倾向:一是完全脱离所批评的作品,把个性化当着泄私愤幌子,结果电影批评彻底变成了个人抒发情感的日记;二是个性化电影批评虽然强调独立叙事和民间立场,但也要防止被媒体拉拢和招安的危险。

毋庸置疑,兴盛于赛博空间的大众影评乃是一种大众文化,其除了在话语风格上表现出对传统影评话语秩序的颠覆和反叛外,在审美向度上也呈现出游戏化、娱乐化的特征。所以,多数大众影评在话语风格倾向选择运用戏仿、调侃、游戏、反讽等修辞技法,来迎合广大读者的审美趣味,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后现代特质的写作范式。毋庸赘述,后现代文化的兴起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数字媒介则加速了后现代文化的历史进程。后现代文化公然宣称:“我们追求的是大众化,而不是高雅,我们的目标是给人以愉悦。”的确,数字媒介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影响着整个文化生产,使得社会文化向图像化、平面化、虚拟化转向。对此,费瑟斯通做过比较全面的阐释:“在艺术中,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关键特征便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弭了;人们沉溺于折中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还有,仅存的一个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事实上,“复制”早已被理论家们认定为后现代主义最根本的主题,因为“复制”的核心在于本源的丧失,这意味着“从根本上消除了唯一性、独一无二性和终极价值的可能性。一切都在一个平面上,没有深度,没有历史,没有主体,没有真理,甚至没有原本。所谓同一性、整体性、中心性纷纷失效。人终于被各种人造的类象包围起来”。如果说印刷媒介的“复制”技术让众多摹本代替了真品,使得艺术真品的“光晕”渐失的话,那么数字媒介则完全可以让摹本和真品之间区分丧失意义。从这个层面讲,数字化复制技术势必会将后现代文化的某些特征再次放大,并使其成为影响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社会文化和数字媒介合力的作用下,电影批评在写作方式和话语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基于大众消费逻辑以及追求娱乐性的网络影评,显现出戏仿、调侃、反讽等浓郁的后现代话语特质。例如在《徐静蕾“献身”十计——简评电影<亲密敌人>》的影评中,不仅有非常戏谑的开篇:“Aa far as we know,《杜拉拉升职记》、《亲密敌人》两部戏,无论从票房还是口碑等方面看,都赢得了不俗的成绩。Why?What’s the reason?难道这只是一个巧合吗?”,还对三十六计进行戏仿,全文分为“连环计、草木皆兵、隔岸观火、浑水摸鱼、假痴不癫、反客为主、无中生有、暗度陈仓、走为上策、釜底抽薪”十个部分,对电影《亲密敌人》的宣传营销、档期选择、剧情结构、类型元素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整篇文章无论是篇章布局还是行文风格,可谓独树一帜、风趣幽默,充满强烈的调侃和反讽意味。很显然,数字媒介在为电影批评提供新的话语平台和新的写作方式之时,也从话语风格和文化特性上改着电影批评。与专业影评注重语词的准确性和语法的规范性不同,活跃在赛博空间的大众影评则倾向于追求言辞的通俗性、趣味性,目的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

由是观之,数字媒介不仅从传播环境上,也从写作方式和话语风格上改变着电影批评的文化特性。数字媒介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种自由化、个性化写作的权力,这促使电影批评开始真正进入众声喧哗的时代。所以,无论是类型化写作,还是个性化写作,它们都是大众影评人采取的一种抵抗专业批评的话语修辞策略。但是,这种自由化的写作不一定意味着电影批评完全进入到“自由写作”的时代。因为自由电影批评的达成,靠的是持有自由之精神和健康之价值伦理的主体,而绝非只是数字媒介技术所带来的自由的外部写作条件。此外,大众影评要真正对中国电影发展产生影响,不仅要保持个性化、独立性的写作精神,还需在“民间立场”与专业判断之间找到平衡,防止失语和私语现象的发生。

图5.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剧照

【注释】

①陆杨、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8.

②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4-26.

③ 曾繁亭.网络写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07-108.

④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生存美学——试论美感作为资本世界的剩余快感[J].国外文学.2006(2):11:

⑤ 应金萍主编.网络语言漫谈[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6-11.

⑥ 图宾根木匠.小时代:“硬盘”们的上海滩.详见http://i.mtime.com/t193244/blog/7637800/.

⑦ 胡裕树、宗廷虎.修辞学与语体学[A].载于中国华东修辞学会、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编语体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1.

⑧ 黎运汉.现代汉语语体修辞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465-481.

⑨ 图宾根木匠.火锅英雄:骑龙骑虎.还是骑个抱鸡母.详见http://i.mtime.com/t193244/blog/7953540/.

⑩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80.

⑪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89-190.

⑫徐洲赤.自己的灵魂——影视批评:话语的重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99.

⑬梁治平.“民间”“民间社会”和CIVILSOCIETY——CIVILSOCIETY概念再检讨[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6-68.

⑭朱大可、张闳主编.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1卷)[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⑮张遥.当代中国网络影视评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⑯ 貝科宏.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精装打包了一个又臭又响的屁.详见http://i.mtime.com/786978/blog/7986309/.

⑰由于原文题目形式不太统一.加之有些语言过于粗俗.引入本文时稍有调整.详细内容可参见“卍貝科宏卍”的时光网博客.http://i.mtime.com/786978/blog/.

⑱史可扬.电影批评的缺失与重建[J].电影艺术.2006(4):96.

⑲冯竹西.我不是潘金莲:突破禁忌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吗?.详见http://i.mtime.com/fengjian/blog/7986574/.

⑳梦里诗书:不谈感动但讲幽默.详见http://i.mtime.com/8117867/blog/7985956/.

㉑李建强等.网络影评的生存状态及其走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53.

㉒徐洲赤.自己的灵魂——影视批评:话语的重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08.

㉓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31.

㉔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11.

㉕ 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07.

㉖费尔墨.徐静蕾“献身”十计——简评电影亲密敌人.详见http://i.mtime.com/zhouxu/blog/7196996/.

猜你喜欢

语体大众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