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自在的牧童生活
——吕岩《牧童》赏析
2020-09-30刘为民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
⊙ 刘为民(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的大意是:辽阔的原野,绿草如茵,连绵数里,晚风送来几声悠扬的笛声,时断时续。牧童回到家中,饱餐一顿,天已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了明亮的月色中。
绿草、原野、笛声、晚风、牧童、明月,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静自然的水墨画卷。这样一幅有声有色、有人有景的画面,不由得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洗礼,变得宁静而平和。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是多么安然与闲适,多么令人向往。作者对牧童无羁无绊、自由轻松生活的刻画,使一个活泼而勤劳的农家儿童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
“草铺横野六七里”,绿草、原野,这是视觉的感受。一个“铺”字,表现了绿草的茂盛和原野的辽阔,为牧童的出场营造了一个开阔美丽的场景,洋溢着自然和宁静的气息。
“笛弄晚风三四声”,笛弄、晚风,这是听觉的感受。“弄”富有情趣——那时断时续的悠扬笛声仿佛在逗弄着晚风,这与牧童可爱活泼的形象何其相配!诗词中出现“弄”字,往往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优美意境。如“山光物态弄春晖”(唐·张旭《山行留客》),“迟迟春日弄轻柔”(宋·朱淑真《眼儿媚》),“西城杨柳弄春柔”(宋·秦观《江城子》),这些“弄”字无不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情态和意趣,真是独具匠心。“三四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也反映出牧童的稚态。通过写笛声塑造人物形象,角度独特。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是对牧童的直接描写。牧童吃饱饭时,已经过了黄昏,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明月下了,尽显其知足、洒脱之态。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一说是唐代的吕岩,即吕洞宾,唐末人,曾担任过县令,后入终南山学道,被道教全真派奉为祖师,又传为道教“八仙”之一。另一说是这首诗载于《千家诗》,题为“答钟弱翁”,署名“牧童”。相传宋人钟弱翁醉心功名,一日有一道士携牧童相见。钟弱翁于是指着牧童对道士说:“道人颇能赋此乎?”道士笑着说:“不烦我语,是儿能之。”他们让牧童作诗,牧童就写下了这首诗。很明显这是在劝告钟弱翁放下对名利的追逐,过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