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欢乐国学院之古代人的吃

2020-09-29辛夷

学与玩 2020年8期
关键词:小贝马尾辫炒菜

辛夷

小贝是名国学爱好者,每次在电视上碰到诗词或历史节目都看得津津有味,恨不得自己也能去参赛。为此,他平时没少做准备,一直注重积累、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最近,市里开展了一个名为“欢乐国学院”的活动,小贝第一时间报了名,过五关斩六将之后,他脱颖而出,挺进决赛。小贝兴奋极了,做梦都想捧回金灿灿的奖杯。

决赛这天终于来到了。一大早,电视台门外就来了不少人,小贝还看到了跟自己一起入围决赛的另外两名小选手,一个是眼睛大大的小男孩,看上去比小贝还要小一点,另一个是梳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小贝和爸爸妈妈说了“再见”,和其他两名小选手走进了电视台。哇,梦里经常出现的演播大厅原来是这样的。他一边四处打量,一边跟着工作人员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主持人在大家落座后宣布了竞赛规则:“本活动采取抢答制,进入本次决赛的三位小选手要认真听题。答对了,你们坐的小车向前进一步;答错了,就会后退一步。累计积分最高者将得到‘小状元的称号。”听了主持人的话,小贝打起了一百分的精神。

李白的下酒菜

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几句诗: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这时,主持人的声音响起:“这几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梁园吟》。请问,这里的佐酒菜‘盐是我们常说的食盐吗?”

小贝一听题目,原本还有些紧张的心情不由得放松了:这题也太简单了吧?李白作为诗仙,见多识广,又酷爱喝酒,他喜欢的下酒菜,怎么会是普通的盐呢?想到这儿,他伸出手要按按钮,可还是慢了一步,只听“滴”的一声响,旁边的“大眼睛”已经按下了按钮,毫不犹豫地说:“不是食盐。”

小贝还在懊悔自己出手慢,却不料“大眼睛”坐的车向后退了一步。这可把“大眼睛”惊得目瞪口呆,连周围的人也都惊讶地望着评委老师——难道他答错了?

果然,评委老师很遗憾地说:“李白诗里的这个‘盐还真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盐。在古代,盐的生产成本高,运输成本也高,比较缺乏,所以很珍贵,一直是国家专卖,是税收的重中之重。正是因为稀缺,史书上还有‘民皆淡食的话。那时候,贩卖私盐是暴利行为,类似今天的贩毒,抓住那就是杀头的罪。”

“同样,在外国,盐也很珍贵。这从英语单词中就能看出,薪水salary就是由盐salt转化来的。据说,古罗马军队发薪水时,士兵就会说:‘嗨,买盐的钱来了!因为盐很贵重,所以古罗马军队有时还发一点盐当作军饷。”

听了评委的话,小贝和现场观众拼命鼓掌,就连“大眼睛”也心悦诚服地点头。主持人也来做总结了:“食盐在现在很普通,可是在古代却非常贵重,甚至可以当货币用。所以啊,李白喝酒时用盐当下酒菜,那可是一种享受。大家学历史,不要想当然,要把自己放到当时的环境去考虑。”

喝口“有文化”的醋

主持人说完后,第二题出来了,只见大屏幕上写着:在传说中,文字是由仓颉发明的,酒是由杜康发明的,那么黑塔发明了什么呢?

黑塔发明了什么?小贝脑子转了起来。这时,主持人念出了选项:“请选择:A.茶B.醋C.油D.煤。”下意识地,小贝按响了按钮:“答案是B。”“说出你的理由。”“因为我爱吃醋,我看到过醋瓶子上写有‘黑塔陈醋。”小贝有点不好意思,这下大家都知道自己爱吃醋了。果然,听了他的回答,现场众人都笑了。

好在,他的小车在大家的笑声中向前走了一步,他高兴地跳了起来。主持人也笑了,说:“这位小选手的答案是正确的,不过理由却不是那么完美。还是请评委老师给大家说说吧。”

“传说酒是杜康发明的。杜康的第二个儿子叫黑塔,他在作坊里帮父亲酿酒,酿酒时他觉得酒糟扔掉很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过了二十一日,这天酉时,他打开缸,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他尝了一口,发现这液体酸甜兼备,味道不错,就储藏起来作为调味浆。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黑塔冥思苦想后,就用‘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叫‘醋。”

大家听后,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哦”的声音。这时,评委老师又补充说:“南北朝时,食醋的产量和销量就已经很大了,农书《齐民要术》曾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制醋经验和成就,从上古到北魏时期,共记录了22种制醋方法。”

“慢慢地,还产生了一些跟醋有关的词。比如刚刚这位小选手说的吃醋,还比喻一个人嫉妒。另外,摆架子、装腔作势是‘拿糖作醋;形容一个人装出一副文雅有礼貌的样子是‘酸文假醋;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故意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是‘添油加醋。这些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哦,醋里还包含这么多文化呢,小贝又长见识了。

原来它们都是进口的

接着,第三题出现在大屏幕上,这次的题目是:下列蔬菜哪个是国外进口的?A.菠菜B.茄子C.黄瓜D.以上都是小贝满心想着要再接再厉,可是看了选项后,不由愣住了:菠菜、茄子、黄瓜都是常吃的菜,哪个也不像是远道而来的贵客呀?正在犹豫之时,一直没有答题的“马尾辫”按响了按钮:“答案是D,以上都是。”

“马尾辫”刚说完,小车就向前走了一步。主持人对她表示祝贺后,又说:“请你说说理由。”“理由就是我不爱吃蔬菜,而我妈妈是营养师,每次她都跟我说,你别看这些菜普通,觉得不好吃,它们可都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前从国外引进的呢。”“马尾辫”爽快地答道。

大家听了都笑了,主持人也笑着说:“好吧,你这个答案来自生活。咱们请评委老师再给大家科普一下。”“我们今天吃的蔬菜,其实很多是古时候从域外传过来的。丝绸之路开通后,大量的蔬菜传入中原地区,比如从尼泊尔传入了菠菜、榨菜,从印度传入了黄瓜、茄子。到了明朝时,由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大陆,开辟了新航路,更多的作物传入我国,比如玉米和番茄,都是从美洲传来的。”

“另外,小选手们留意一下,我们今天吃的蔬菜瓜果中带有‘番字的,一般是明清的时候传入我国的,因为那时候我们习惯称外国为‘番;如果蔬菜中带有‘胡字,那一般是唐朝时传入我国的,因为那时候我们称外国为‘胡。不要小看小小的蔬菜名,它能折射出历史的大背景,大家学习历史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些。”

这么说来,我不喜欢吃的胡萝卜也是从国外来的了?小贝心里想,既然是远道而来的贵客,那我就试着多吃一点吧,反正妈妈也总说胡萝卜有营养。

尖椒炒土豆丝都吃不上

第四轮的题目:小明有一天穿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他想吃一盘尖椒炒土豆丝,请问他能够如愿以偿吗?

这小明有点追求好不好?怎么也得吃尖椒炒鸡蛋、尖椒炒羊肉啊。小贝心里嘀咕着,差点把正事给忘了,等他想起来要按按钮抢答的时候,已经晚了一步,被“马尾辫”抢先了:“不可能,他要的菜,没有一个条件是具备的。”

“说说你的理由。”主持人说。“首先,尖椒是辣椒的一种,辣椒和土豆那时候还没有引进到中国呢,它们都是明朝后期才来中国的。其次,春秋战国时,不光是这些做菜的原材料不具备,连炒菜的锅和炒法都没有出现。炒菜是在宋朝以后才出现的。”

听了她的回答,大家不由得鼓起掌来,评委老师也表扬她说:“看来这位小选手还是个‘学霸呢。我再稍微补充几句。炒菜是中餐特有的烹饪方式,也是最主要的烹饪方式。有统计表明,中餐菜里80%左右都是炒菜。然而在中餐历史上,炒菜的出现却比较晚,这是因为炒菜不光需要铁锅技术的发展,还需要油料的普及。唐朝之前,油料没有大量出现,只有少量的动物油。另外,食材的种类也很关键。唐朝之前,人们都以肉食为美,素菜种类不多,宋朝时,素菜才开始多起来。而素菜的最佳烹饪方式是炒,炒出来的蔬菜比较美味,这就让炒菜越来越受欢迎。还有,宋朝之后炒菜流行也跟当时肉类缺乏有一定关系,特别是明清,人口压力大,普通民众很少能吃到肉,所以炒菜就比较普遍了

随着这道题的抢答结束,“马尾辫”已经是第一名了。小贝有点着急:我得集中精神,好好答题才行。

古代也有食品添加剂

新的题目来了:“我们都知道,现代食品中多数含有添加剂。那么,在中国古代,食物中有食品添加剂吗?”

看到题目,小贝赶紧启动脑子里的“搜索引擎”,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对应的知识点,只好沮丧地等着其他选手发言。落后的“大眼睛”有点儿着急了,他飞速地按响了按钮:“我的选择是‘没有。食品添加剂不都是化学合成的吗?古代化学不发达,因此,没有食品添加剂。”

“这个同学的回答貌似有道理,不过……”

主持人刚说到这儿,“大眼睛”的座椅就向后退了一步。“哇!”大家都惊呼一声,替他感到惋惜。

评委老师说:“我们现在有必要来普及一下食品添加剂的概念,然后再讨论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食品添加剂。”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的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物质或者天然物质。虽然作为一个科学概念,食品添加剂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客观来说,中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的历史一样长。”

“比如‘盐字,本意就是在器皿中煮卤。早在距今7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出土过煮盐的器皿。而在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考古学家发现,那时候的人已经开始用蔗糖酶酿酒。周朝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用肉桂调香。按《食经》记载,古人已经将发酵技术运用到了馒头的蒸制上,为了控制发酵的口感,用食用碱,也就是俗称的‘碱面来调节。此外,古人还用亚硝酸盐制作腊肉。亚硝酸钠又叫硝盐,早在宋朝,我们的祖先就把它用于腊肉制作。这是因为,肉制品中容易滋长一种叫‘肉毒梭菌的毒菌,而添加了亚硝酸盐的肉制品,就不会滋长这种菌了。酶,碱面,硝盐,按照今天的分类就是所谓的增味剂,膨松剂,防腐剂,换个名字就成了食品添加剂。”“还真是。”小贝暗暗点头。

想要吃鸡不容易

“好了,下一题:现在有一种流行的‘吃鸡游戏。那么在古代,吃鸡是容易的事儿,还是不容易的事儿呢?”主持人边问边指向大屏幕:“汉朝的小明在考试中得了满分,妈妈为了奖励他,到食品店给他买了一块羊肉还是一个鸡腿呢?

请你选择。”“我选择羊肉,因为那时一般人吃不起鸡腿。”小贝终于抓住机会,侃侃而谈,“我在书上看到过,在很早的时候,鸡非常珍贵,甚至专门有伺候鸡的官职叫‘鸡人。在一些重大的祭祀场合,鸡都是一种珍贵的祭品。鸡肉之所以这么贵重,主要是因为当时鸡是放养的,生长慢,产量低。汉朝时,一只鸡36钱,而羊肉一斤只需要6~10钱。所以在那时,吃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位小选手说得没错。”评委老师肯定了小贝的答案,继续补充,“直到南北朝时,贾思勰(xié)在《齐民要术》中才开始提倡圈养——把鸡关起来,减少消耗,加速育肥,增加产量,这才让鸡肉走向了百姓的餐桌。”

主持人听得频频点头:“唐朝时孟浩然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诗句,宋朝时陆游写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句子。从中都可以看出,唐宋以来,用鸡肉待客开始变得普遍。而且从此以后,中国诞生了许多鸡肉的美食,比如江苏的叫花鸡,四川的口水鸡,广东的白斩鸡,新疆的大盘鸡,都深受大家的喜爱。”随着主持人最后一句话说完,小贝的小车向前走了一步,大家都给他鼓起掌来。现在的局面变成了小贝和“马尾辫”并驾齐驱,“大眼睛”暂时落后。

抗拒不了的火锅

“本来已经结束了,但是现在有两名小选手并列第一,我们再来一场加时赛吧。不少人都喜欢吃火锅,那么中国古代人吃火锅吗?如果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主持人问。

火锅,那可是小贝的最爱啊,他记得曾经有人讲过,火锅是蒙古人发明的,是为了方便行军打仗时吃饭用的。可是,在这之前中国是不是就已经有火锅了呢?他犹豫不决。

“滴”,“马尾辫”按响了按钮:“火锅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美食。如果将火锅理解为用锅烧水涮食物吃的话,那么中国火锅的历史就非常悠久了。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火锅了,但那時准确的叫法是‘火鼎。汉朝时候还出现了类似现在‘九宫格的火锅。到了宋朝,人们开始用火锅涮肉吃,不过涮的不是牛羊肉,而多是兔肉。”

“马尾辫”说得很好,也许是注意到大家惊讶的目光,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最喜欢吃火锅了。有一次妈妈说,只有我了解了火锅的历史才会带我去吃火锅。我就做了很多关于火锅的‘功课。”原来,做个“吃货”也能学知识。

评委肯定了“马尾辫”的回答,补充说:“火锅从先秦时期就存在了,不过类似于现代的火锅是蒙古人发明的:他们在外面行军打仗时炖羊肉很麻烦,所以就将羊肉切成薄片,再放进沸腾的水里涮一下。渐渐地,这种方法就在中国流行起来了。”

最后一道题结束了,小贝是第二名,不过他也心服口服。毕竟人家掌握的知识多,是靠实力取得的第一名。他以后要更加努力,争取也能捧回金灿灿的“小状元”奖杯。

跟着小贝,我们也经历了一场虚拟的饕餮盛宴。原来,吃的话题这么有意思,里面还有这么多历史文化知识。其实,我们的小贝同学就是依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构思了这个关于“欢乐国学院”的故事,再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创作,投到了《学与玩》今年开展的“少儿科学文艺论坛”活动。这个论坛都有哪些活动呢?不妨扫描二维码多多关注吧!

猜你喜欢

小贝马尾辫炒菜
马尾辫(大家拍世界)
ALittleBettyBlueR.L.Stevenson
说个“好”字
再见了,我的马尾辫
第一次炒菜
炒菜放盐时间有讲究
说实话
以为是跑路费
小贝当刮脸
扎马尾辫会造成偏头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