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龙县瓦子街-崾崄勘查区含煤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2020-09-29陈禹旭张震王晓声

写真地理 2020年26期
关键词:沉积环境

陈禹旭 张震 王晓声

作者简介:陈禹旭(1984-),男,陕西咸阳人,地质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田地质工作。张震(1988-),男,河南南阳人,学士学位,地质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田地质工作。

摘 要: 通过对陕西省黄龙县瓦子街-崾崄勘查区钻孔岩心、测井曲线的岩石学和沉积相特征综合分析,对该区含煤地层进行了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瓦窑堡组沉积景观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区内由下到上依次为河流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和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受古气候、古构造及古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区内煤层层数多、厚度小、缺少厚煤层的特征。

关键词: 黄龙县;瓦窑堡组;沉积环境;聚煤特征

【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26.289

0 引言

陕西省黄龙县瓦子街-崾崄勘查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为本区的含煤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5个含煤层段,即第一~五段。第一段上部含1号煤层,第二段中部含2号煤层,第三段顶部含3号煤层,第四段底部含4号煤层、上部含5号煤层,第五段中部偶含1~2层煤层。3号煤层为区内局部可采薄煤层,厚度0~0.70m;其余煤层在区内沉积不稳定,厚度0~0.41m,均为不可采煤层。

1 含煤地层特征

(1)瓦窑堡组一段(T3w1)

连续沉积于永坪组地层之上,属河道相沉积,全区分布,地层厚度148.13~184.58m,平均厚度170.49m。岩性下部为灰色中、细粒砂岩夹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具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中上部为灰黑色砂质泥岩,深灰色粉砂岩夹灰白色中、细粒砂岩、黑色泥岩及薄煤线,具水平层理和微波状层理,含植物化石。

该段上部含不可采煤层1号。

物性特征:电阻率曲线幅值异常偏低,略高于基线;长源距伽玛以较高幅值反映,呈锯齿状变化;自然伽玛曲线反应平缓,无明显起伏出现;自然电位曲线反应低于基线,反映平缓。

(2)瓦窑堡组二段(T3w2)

连续沉积于一段之上,属河流、湖相沉积,全区分布,地层厚度130.73~212.49m,平均厚度173.82m。岩性为下部一套巨厚层灰色中、细粒砂岩夹深灰色粉砂岩,具波状层理;中上部为深灰色粉砂岩、泥岩夹浅灰色细粒砂岩及多层薄煤线,具微波状层理、斜层理及水平层理,含植物化石。

该段中部含不可采煤层2号,厚度0~0.25m。

物性特征:电阻率曲线一般反映平缓,中、细粒砂岩以高阻显示;长源距伽玛以较高幅值反映,与电阻率曲线互为倒影,高、低相互对应;自然伽玛曲线呈低幅值反映;自然电位曲线形态平缓,呈略低于基线的负异常反映。

(3)瓦窑堡组三段(T3w3)

连续沉积于二段之上,属湖泊相沉积,区内分布广泛,南部遭受后期剥蚀,地层厚度34.48~37.66m,平均厚度36.07m。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及细粒砂岩为主,次为深灰色泥岩及煤层,富含植物茎叶化石。

该段顶部含局部可采煤层3号,厚度0~0.70m,平均0.33m。

物性特征:电阻率曲线一般反映平缓;长源距伽玛曲线煤层及泥岩呈高异常;自然伽玛曲线反应平缓,在煤层处呈高异常;自然电位曲线形态平缓,异常上部高于下部。曲线在3号煤层位置呈低电阻率、高长源距伽玛、高自然伽玛、负电位、形态呈多指状、剑状。

(4)瓦窑堡组四段(T3w4)

连续沉积于三段之上,属湖泊三角洲相沉积,区内分布广泛,南部遭受后期剥蚀,区内保留地层厚度10.38~57.22m,平均厚度38.38m。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及细粒砂岩为主,次为灰白色中粒砂巖及煤层,具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富含植物化石。

该段地层含煤0~8层,均为不可采煤层,其中5号煤层位该段地层上部,厚度0~0.41m,平均0.27m,下距4号煤层16.37~49.08m,平均32.25m;4号煤层位于该段地层底部,厚度0~0.32m,平均0.21m,下距3号煤层2.67~9.38m,平均5.69m。

物性特征:电阻率曲线一般反映平缓,细粒砂岩以高阻显示;长源距伽玛曲线与电阻率曲线高、低相互对应;自然伽玛幅曲线大部分反映低平,在煤层处出现较高幅度值反应;自然电位呈略低于基线的负异常反映。

(5)瓦窑堡组五段(T3w5)

连续沉积于四段之上,属湖泊三角洲相沉积,区内分布广泛,南部遭受后期剥蚀,区内保留地层厚度13.09~55.00m,平均厚度27.92m。岩性以深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次为同色细粒砂岩,底部岩性一般为厚~巨厚层状浅灰色中、细粒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岩屑及暗色矿物次之,分选好,次圆状,局部裂隙发育,裂隙面充填方解石薄膜。

该段地层中部偶含1~2层煤层,厚度0.20~0.25m。

物性特征:电阻率曲线变化明显,中、细粒砂岩以高阻显示,粉砂岩及泥岩以低阻显示,呈多峰林立的形态;长源距伽玛曲线与电阻率曲线高、低相互对应;自然伽玛曲线反应平缓,呈低幅值反映;自然电位曲线形态平缓,趋于基线。

2 含煤地层沉积环境

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属陆相沉积体系,发育河流沉积体系、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勘查区瓦窑堡组主要为湖泊体系,各段沉积环境较为简单,总的沉积景观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从垂向上看,第一段以河流体系为主,第二、三、四、五段以湖泊、湖泊三角洲体系为主。

(1)第一段沉积环境

该段是在下覆永坪组准平原化的基础上沉积的,沉积环境以河流体系为主,在沿分流河道狭窄的发育不好的堤岸处,形成不可采的1号煤层。岩性以灰色中、细粒砂岩及灰黑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偶含薄煤线。

(2)第二段沉积环境

由于河水流量的增大以及前期河流的夷平作用,湖侵體系分布广泛,致使本段以湖泊沉积为主,在滨浅湖淤浅沼泽处,形成不可采的2号煤层。岩性以灰色中、细粒砂岩及深灰色粉砂岩、泥岩为主,含多层薄煤线。

(3)第三段沉积环境

该段湖区范围扩大,而河流作用减弱,以湖湾沼泽和滨浅湖淤浅沼泽沉积为主,发育局部可采的3号煤层。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及细粒砂岩为主,次为深灰色泥岩及煤层。

(4)第四段沉积环境

该段湖泊范围周期性扩张,以湖泊三角洲沉积为主,在三角洲平原沼泽发育多层薄煤层,含4、5号煤层,均不可采。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及细粒砂岩为主,次为灰白色中粒砂岩及煤层。

(5)第五段沉积环境

该段湖泊逐渐萎缩并消亡,河流作用增强,以湖泊三角洲沉积为主。岩性以深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次为同色细粒砂岩,偶含1~2层薄煤层。

3 聚煤特征分析

3.1 聚煤规律

勘查区瓦窑堡组地层厚度309.50~540.69m,平均厚度408.20m,在靠近盆地中心的西北部含煤地层厚度较大,煤层也比较发育,在接近盆地边缘的南部及东部含煤地层厚度变薄,含煤性差。含煤地层在不同地段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刷和剥蚀,从北西到南东剥蚀作用由弱变强。

勘查区瓦窑堡组含煤达10余层,单孔见煤总厚度0.28~3.24m,平均1.29m。区内仅3号煤层在勘查区中部的小寺庄~土地庙沟一带存在可采区段,为局部可采煤层,其余均为不可采煤层。

形成煤层层数多主要是受构造因素控制,即瓦窑堡组沉积时地壳升降运动十分频繁,导致湖水频繁进退,而且进退的时间较短,造成煤层层数多,厚度小,缺少厚煤层。

3.2 控煤因素分析

(1)古气候与古植物对聚煤作用的控制

气候条件不仅控制着大气降水,而且控制着地表水的蒸发,以及陆表风化作用、集水区的土壤性质和植被发育等情况,从而控制着河流与湖泊的沉积环境、沉积特征和煤层发育。

瓦窑堡组沉积期间以温暖~湿润气候为主,氧化作用较弱,但变化相对比较频繁,这种气候不利于长时期聚煤作用的发生,因此煤层发育层数虽多但薄。

(2)古构造对聚煤作用的控制

为勘查区控制聚煤的主要因素,瓦窑堡组沉积时地壳的垂直升降运动十分频繁,表现为湖泊水体的频繁进退,而且周期较短,造成煤层层数多、无厚煤层发育的特征。沉积环境因素也控制着富煤带的空间展布,富煤带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区和废弃河道,局部发育于湖湾或浅湖淤浅之后的沼泽环境。

(3)古地理对聚煤作用的控制

瓦窑堡组煤层主要发育在河流、三角洲和湖湾环境。沉积早期,其沉积环境由河流向湖泊~三角洲逐渐过渡,富煤带由河流洪泛平原沼泽逐渐向三角洲平原过渡,一直延伸到三角洲前缘的近岸位置。沉积中期,湖泊范围周期性扩张,三角洲平原沼泽成为了该时期最主要的聚煤地区。沉积后期,湖泊逐渐萎缩并消亡,三角洲平原沼泽以及逐渐淤积变浅的湖湾成为了最有利的成煤环境,随着湖泊的逐渐萎缩,河流洪泛平原沼泽成为了最主要的成煤环境。

4 结论

(1)陕西省黄龙县瓦子街-崾崄勘查区含煤地层为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自下而上划分为5个含煤层段,即第一~五段。3号煤层为区内局部可采薄煤层,其余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

(2)瓦窑堡组属陆相沉积,主要为湖泊体系,沉积景观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从垂向上看,第一段以河流体系为主,第二、三、四、五段以湖泊、湖泊三角洲体系为主。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及细粒砂岩为主,含多层薄煤层。

(3)古构造为勘查区控制聚煤的主要因素,瓦窑堡组沉积时地壳的垂直升降运动十分频繁,表现为湖泊水体的频繁进退,而且周期较短,造成煤层层数多、无厚煤层发育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黄文辉,敖卫华,翁成敏,等.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的煤岩特征及成因分析[J].现代地质.2010(06).

[2] 田野,李智学,绍龙义,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组层序地层及聚煤特征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1(08).

[3] 陈飞,胡光义,孙立春,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特征与演化[J].古地理学报.2012(03).

[4] 王双明.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5] 贺丹.陕北三叠纪瓦窑堡组分布特征及聚煤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5.

[6] 张周良.河流相地层的层序地层学与河流类型[J].地质论评.1996(S1).

[7] 宋凯,吕剑文,杜金良,等.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方向分析与三角洲沉积体系[J].古地理学报.2002(03).

[8] 陈飞,樊太亮,高志前,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方向与沉积体系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

[9] 陈飞,罗平,张兴阳,等.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三叠统延长组砂体结构与层序地层学研究[J].地学前缘.2010(01).

[10] 李丽,邵龙义,李明培,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组层序-古地理及聚煤规律[J].煤炭学报.2017(08).

猜你喜欢

沉积环境
近三百年来长江口泥质区沉积环境变化及与低氧关系的初步分析
微量元素在鹤岗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滇东北地区中泥盆统缩头山组石英砂岩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羌塘盆地沃若山地区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组烃源岩沉积环境分析
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笔石与沉积环境关系的探讨
昭苏盆地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
和顺区块煤系地层沉积环境分析
陕西镇坪地区唐家垭子钼钒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
孟津井田山西组沉积环境分析
泰国北部三叠系Lampang群doi Long组的有孔虫组合与沉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