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宁愿脱层皮,也要让群众脱真贫”

2020-09-29谭大松谢作文

当代党员 2020年17期
关键词:林森第一书记贫困户

谭大松 谢作文

走进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只见绕山公路像一条条飘带,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中;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星星点点坐落于青山绿水间;成片的优质水果挂满枝头。

龙驹镇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如今旧貌换新颜,贫困群众正奔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我们宁愿脱层皮,也要让群众脱真贫!”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一名名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将铿锵的誓言化作有力的行动,让一面面旗帜高高飘扬在崇山峻岭之中。

“这里就是我的家,群众不脱贫,我就不回城!”

龙驹镇太吉村由以前的3个村合并而来,被贫困所困扰的村民们梦想着能刨出“金娃娃”。

几年前,万州区城市管理局干部陈奔和工作队队员背着铺盖卷来到太吉村,从此就和这里的村民结下良缘。陈奔花了一周时间,围着几十平方公里的山岭转了一圈,村子贫困落后的面貌令他心酸不已。

“组织派我来太吉村担任第一书记,那么这里就是我的家,群众不脱贫,我就不回城。” 在村党支部党员大会上,陈奔承诺道。

陈奔已50多岁了,参加工作后,他几乎没在村里住过。而在太吉村,陈奔一蹲就是一两个星期,有时忙起来更是一两个月都不回家。

在山间小道、田间地头,村民常看见陈奔早出晚归的身影。几年过去,那些爬了数遍的山,陈奔都叫得出名,说得出高度,住在山上的人他也大都喊得出姓名。

陈奔牵挂着太吉村的每一户贫困户,时常给他们打气鼓劲。

原本生活就捉襟见肘的贫困户钟玉琴,其丈夫又因车祸不幸离世,这给她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那段时间,她常坐着发呆,静静地看着家门前流淌的河水。

面对因伤痛而消沉的钟玉琴,陈奔心急如焚,一连几个月走进她家做思想工作,让她逐渐从悲痛中走了出来。

以前,钟玉琴和丈夫修建了一个不足50平方米的猪圈,但进进出出要过河,运输很不方便,成本也增加了不少。为减少麻烦,陈奔建议她将猪圈建在南岸,并帮她定规划、选场地、办手续。

不到3个月,一个占地500平方米的标准养猪场拔地而起,20头母猪入栏,钟玉琴当年就赚了二十多万元。

当然,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也不乏巾帼不让须眉的佳话。

2017年,时任万州区公路局财会科科长的邓雪梅被组织选派到龙驹镇分水村担任第一书记。邓雪梅生长在县城,从没在乡村生活过,但组织召唤时,邓雪梅没有犹豫,接受了这一使命。

每天晚上,邓雪梅都住在村便民服务中心里。夏天山里蚊虫多,时不时会有蚊虫突然飞过来叮她的脸;在狭窄的厕所洗澡时,风打在窗户上,呼呼作响;在便民服务中心对面的房间吃饭时,大风一起,泥灰就从门缝飞到饭桌上。

刚到村的那一段时间,邓雪梅真不习惯,但她深知第一书记不是来享福的,于是暗下决心,要来一次脱胎换骨,放下城市女孩的娇气,融入群众。

在这里,她把裙子、高跟鞋锁进衣柜,套上长筒裤,穿上平跟鞋,行走在荆棘丛生和蚊虫乱飞的山路上。

令邓雪梅欣慰的是,几年下来她看到了变化:分水村公路已四通八达,贫困户C、D级危房全都换成了新楼房,那满山满坡的脆李挂满枝头,煞是可爱。

在龙驹镇向东村,村民们记住了一个人,他就是来自重庆市环境卫生事务中心的姚茂瑜。

2017年,姚茂瑜肩负第一书记的重任,来到向东村。向东村距万州城区近百公里,进村公路又陡又窄,进村那天,小车足足颠簸了一个半小时才到。收拾妥当后,姚茂瑜第二天就投入了帮扶工作。

听说广西百香果经济价值可观,姚茂瑜便领着村干部前去考察,引进业主栽下了苗子。一连几个月,他都扑在百香果的培植上,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直到累累果实挂满枝头、喜获丰收,姚茂瑜的心才踏实下来。

龙驹镇16个村、5个社区都有1名第一书记,由市里或区里派驻,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已在龙驹群众中口口相传。

“光顾自己富,不带领群众富,就不是好干部!”

龙驹镇梧桐村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地无三尺平,出门就上岭”是当地真实的写照。要想在这穷乡僻壤走出一条致富路,十分艰难。

梧桐村党支部书记郎定高吃苦耐劳,家里种养结合,每年都有不少收入,还带动不少村民发展起了种养业。可即便如此,村里仍有98户贫困户没有脱贫。

“光顾自己富,不带领群众富,就不是好干部!”当脱贫攻坚战在梧桐村打响,看到惠民政策、资金、项目倾斜下来,上级又派来了得力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郎定高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怀揣希望,郎定高把所有心思放在修路、建塘、改造农网、培植产业等脱贫攻坚项目上,忙得焦头烂额。

长时间超负荷运转让郎定高累倒了,可在村卫生室打了吊针、病情稍有好转后,他不顾医生劝阻,又挨家挨户进行宣传,不厌其烦地协调中药材产业土地流转事宜。

原本壮实的郎定高瘦了、黑了,脚上的老茧也厚了,可曾经产业发展几乎为零的梧桐村,在短短几年内竟拥有了中药材、芦花鸡、生态猪等12个产业,不仅让当地贫困户迈上了脱贫路,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突破40万元大关。

位于龙驹镇东北部的玉合村面积达14平方公里,如何让这个贫困村打赢脱贫攻坚战?村党支部书记张朝均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畅通了进村公路后,张朝均又马不停蹄地寻找支柱产业,成立了李子合作社。可由于一时缺乏管护经费,再加上李子得等3年后才能见效益,一些村民失去了信心,打算砍掉李子树种庄稼。

张朝均急了,开始挨家挨户劝说,一次说不通,就说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终于做通了所有人的思想工作,保住了李子园。紧接着,他又成功引回外出创业人员,投资打造300亩示范园。

2019年,李子園初次挂果就有了可观收入,村民尝到了甜头,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在发展李子产业的同时,张朝均还争取万州区林业局的支持,在村里发展了907亩油橄榄,让村民又多了一条致富路。

玉合村及周边山村红薯产量大,收益却很低,张朝均便思考着如何把红薯变成村民的“金娃娃”。

多方奔走之下,张朝均感动了致富能手杨飞,促使他在村里成立了乡下香农业开发公司。一个红薯粉加工厂在山野里冒了烟,一下子就带动村民种植红薯1500余亩。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龙驹镇岭上村党支部书记闫正伟也忙得不亦乐乎。如今村里流转土地已达2000多亩,中药材、猕猴桃等8个产业风生水起,成了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新希望。

龙驹镇16个村、5个社区近百名干部无怨无悔地投身脱贫攻坚战,无私奉献着。

他们之中还有龙驹镇灯台村“脱下白大褂、架起致富桥”的专干林森。从卫校毕业后,林森在镇上开了一家诊所,有了一些积蓄。然后他又回到灯台村养殖黑山羊,赚了一些钱。

伴随脱贫攻坚战嘹亮的号角,林森主动带动28户贫困群众养羊致富,向每户群众无偿提供4到5只山羊,待羊出栏时,他又以20元一斤的保底价格回收。

以前,曾有人在村里流转土地发展大棚蔬菜,但由于经营不善,最终不了了之。望着荒废了近3年的大棚,林森默默发誓,一定要想辦法让大棚“起死回生”,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说干就干。林森与几名干部筹集40万元启动资金,成立了智富森华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出优质的食用蘑菇菌。2019年,合作社产值近百万元,让12户贫困户户均务工收入2万多元。

在林森的倡导下,村里又发展起了西瓜、辣椒等大棚产业,全村125户贫困户心中很快燃起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我们是党员,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必须带好头!”

龙驹镇扶贫办公室工作人员幸巧的扶贫“战场”在花坪村。

“我从事了扶贫工作,这是我一生的财富。”当看到村干部戴着草帽、

骑着摩托车进山入户,当看到夜晚办公楼亮着的一盏盏灯,当看到贫困户年底拿到产业分红时灿烂的笑容,幸巧不禁感慨万千。

除了选派第一书记,上级组织还从市、区、镇三级相关部门为龙驹镇每一个村和社区选派了3至5名工作队员,幸巧便是其中之一。他们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和村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龙驹镇丛木村村民遇到了揪心事、烦心事时,来自万州区委组织部的驻村工作队队员胡森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忙解决,当地乡亲称他为“第二书记”。

村民李福安常年卧病在床,胡森时常跋山涉水四五公里去他家探望。一次,胡森站在李福安床前,发现李福安睡的床不透气,身上捂出了疹子。于是,胡森四处联系,为李福安换了一张医用升降床。

“我们是党员,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必须带好头。”在龙驹镇,近2000名党员干部集合在党旗下,或参加党员攻坚班、党员突击队,或加入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园,引领贫困群众朝着共同致富的目标奋进。

马书田在20岁时离开宏福村外出闯荡,后来成立了钻探勘测公司,年收入近2000万元。他感恩党的好政策,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马书田想到了贫困的乡亲,毅然返回家乡,依托当地丰富的青杠木资源,投资150万元,办起了青杠黑木耳生产车间,使在这里务工的7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12户低保、残疾户年人均增收1.5万元。

在龙驹镇龙溪村,党员轮值参事、示范带动已成为常态,他们带头发展产业,带头协调解决难题,带头整治院落。

在龙驹镇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一名名党员谱写了一首首脱贫攻坚的时代壮歌,他们的名字写在了青山绿水间,更印在了群众心坎上。

猜你喜欢

林森第一书记贫困户
林森:现实,充满文学张力
我的第一书记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一路踽踽独行
第一书记之歌
一路踽踽独行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