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平山川成大道
2020-09-29谭大松谢作文
谭大松 谢作文
重庆市万州区连接湖北省利川市的万利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重庆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032公里,对外高速公路省际通道达到19个;万州长江二桥应急抢险工程顺利完工后,填补了国内大跨径桥梁护栏工程领域施工的空白;重庆市在建最大跨径桥梁新田长江大桥的建设势如破竹……
踏平山川成大道,通江达海不是梦。
自2010年以来,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者在万州深耕细作、攻坚克难,承建的一个个项目拔地而起,在萬州这块热土上编织出装点祖国壮丽山河的一串串“珍珠”。
托起“连心桥”
2020年5月13日凌晨,参与万州长江二桥应急抢险工程的中交一公局集团施工人员拆除了最后一道施工围挡,实行半封闭施工长达半年之久的万州长江二桥恢复了双向四车道24小时正常通行。
万州长江二桥历经15年的承载,桥梁防护功能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行需要和城市功能提升需求,改造升级迫在眉睫。
领受修复整治任务的是中交一公局集团。考虑到百姓的出行需求、城市的缓堵压力,以及区内众多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交一公局集团放弃了白天施工,决定在晚上9点后进行作业。
万州长江二桥作为特大型子母塔悬索桥,独特的受力结构决定其不能承受巨大的震动。负责应急抢险工程施工的现场负责人谭利华带着一班技术人员,反复比选施工方案,数次动画模拟,舍弃了原计划采用的空压机、破碎锤等重型机械,组织工人用小风镐、小电锤、水磨钻等小型机具,拿出“绣花功夫”,如期完成了引桥护栏的拆除更换。
应急抢险施工难免有碎石、渣土、金属零件掉落江水中。如何保障航道安全通行,呵护一江碧水?
谭利华又和技术人员一道,设计了扣件式帆布兜,4个软防护“网兜式”系统,按上下游、南北段对称设置,像窗帘一样,可灵活推拉、来回移动,掉落的物件也应收尽收,织出了一道绿色防护网。
当地交通部门算了一笔账,仅万州长江二桥应急抢险工程项目,就给万州市民节约了3000万元的交通出行成本。
浇筑“希望路”
“杨书记,你快到主塔施工现场来一下,我们要请教你!”万州新田长江大桥北岸项目部副经理张俭成急得满头大汗。
张俭成在电话中所称呼的杨书记,就是万州新田长江大桥北桥项目部党支部书记、总工程师杨益波。杨益波虽然年纪不大,但他早已是中交一公局集团三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隧道桥梁专家,同事遇到技术上的疑惑,都爱向他讨教,他也乐此不疲。
彼时,万州正在全力推进城市80公里环线高速公路建设,建成这条路后将拓展城市空间,提升交通功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交一公局集团投资几十亿元,倾力帮助万州修建这22公里路段,新田长江大桥就是其中的重点控制性工程之一。
原来,在大桥北桥主塔下横梁施工时,因北岸地势陡峭,主塔下面又是几十米的陡坡,找不到受力支撑点,导致传统的落地式支架无法使用,技术部尝试了几次模型演示都失败了,大桥建设一度遇到瓶颈。
面对这个难题,张俭成等人一时一筹莫展,于是求助起杨益波来。
“这的确是个难题,但我们不要灰心,一起努力,总会找到打开门锁的钥匙!”杨益波鼓励同事。
面对技术难题和等不起的工期,杨益波带着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在网上查阅资料、向国内外专家请教、向技术工人咨询……经过一次又一次尝试,终于攻下了这道难关——在下横梁以三角支架代替落地式支架。
由此一来,这一困扰已久的“卡脖子”重点施工环节难题迎刃而解。在浇筑下横梁的那一夜,项目经理张磊和杨益波等人一直守在现场,几乎没有合过眼。
“这一技术不仅节约了数百万元成本,还加快了工期。”杨益波流露出自豪的神情。仅在万州新田长江大桥建设中,他们就实现了主塔桥址移位避免涉水施工、“八爪鱼”浇筑工装等12项先进技术突破,极大地提高了技术质量和生产效率。
亮出“钢筋骨”
万州新田长江大桥北桥塔位于万州区甘宁镇二屯村,中交一公局集团的200多名职工和产业工人驻守在村里两年多,和村民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二屯村的村民看来,那大桥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那一天天上升的桥塔,那一个个与数九寒天搏击的身影,都展现了中交一公局集团员工的“钢筋骨”。
在混凝土拌合站的十几个人中,53岁的李发祥年龄最大,而这个知天命的“钢筋骨”,却从不知疲倦。
一个混凝土拌合站就只有一辆装载车,多一辆就转不过身来,反而影响工作效率。李发祥独自包揽了一辆装载车,为了抢时间,他每天工作时长不低于15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一到三伏天,驾驶室的空调挡不住热浪的裹挟,衣服脱下来经常能拧出水。
一天中午,李发祥突然感到全身乏力,但仍坚持在岗位上。张俭成在一旁,强行把他扶下车送回寝室。晚上6点刚过,李发祥感觉身体舒适了不少,又跑进了驾驶室。
2018年,从内蒙古理工大学路桥专业毕业的时继浩,成了中交一公局集团基层一线项目的一员。“这两年,我与万州新田长江大桥共成长,特别自豪。”时继浩时常这样说。
刚到新田长江大桥时,万州正是高温时节,气候与北方大有不同,时继浩一时不适应。但他咬牙坚持着,成天打拼在工地上。炎热夏天,他身着长衣长裤,头戴安全帽,脚穿胶鞋,顶着酷暑,协调组织各班组有序作业,甚至十几个小时不下塔;冬天,江风狂舞,他作为现场技术负责人,始终站在塔上,和工人并肩战斗。
一年四季,时继浩大都在塔上作业,经年累月的磨砺,令他渐渐地适应了高温高空、大风严寒等艰苦环境,工作成绩越来越突出,很快被委任技术主管。
虽然青春年少,但时继浩却带着一班人,在混凝土外观质量提升、钢筋保护层合格率提高上花了不少功夫。他采用自制刻度尺精准调整间距,把“千米大桥、毫米管控”技术细节做到极致,解决了一系列长期想破解而未能解决的难题。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导致工程项目建设暂缓。可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中交一公局集团第一时间发出了重启项目施工作业的集合令。从2月13日开始,万州环线项目的建设大军就陆续到岗,拉开了项目建设复工复产的大幕。
你看,那机器的轰鸣犹如动听的歌谣,唱响在万州的大地上;那焊接的火花好似灿烂的焰火,燃放在“湖滨山城”的夜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