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过“隘口”奔小康
2020-09-29陈诚卢晓龙
陈诚 卢晓龙
青山满目,云雾缭绕。
6月29日清晨,山间露水尚未开始散去,杨再成就去了自家的辣椒地。
今年雨水多,种下的辣椒正值挂果期,辣椒怕涝,杨再成可不敢让田间有积水。
在村民眼里,杨再成是个能干人。25岁的年纪,一个人种植和管理了250亩辣椒,家中里里外外也打理得井井有条。
杨再成所在的百岁村,是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隘口镇的一个小村子。
隘口镇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典型的山区乡镇,山高坡陡,土壤贫瘠,贫困发生率高,素有“三沟两叉一坝子”之说。
产业电商互补成就发展“双引擎”
杨再成早年辍学,独自外出闯荡,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衣锦还乡。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容易。
2013年,家中传来消息,父母双双病重,还在上学的妹妹无人照顾。家庭的重担就这样落在了杨再成一人肩上。也是在这一年,杨再成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杨再成返乡创业。
“想回家在村里做点事情,发展产业挣钱,还能就近照顾家里。”杨再成说。
父母病重,无法劳作,妹妹年幼,尚在读书,靠杨再成独自撑起整个家,谈何容易。
没读过多少书,不懂科技含量高的事情,但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杨再成来说,土地里的事情他“门儿清”。那一年,隘口镇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杨再成便将目光放在了种植黄精上面。
要种植,先开荒。扛着锄头,杨再成一锄一锄地把自家的土地刨了个遍。土地平整了,杨再成也成了个“黑娃”。
趁着来年春光正好,杨再成将育好的黄精种下。村里知道杨再成在搞产业,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还给他提供去山东学习取经的机会,就连肥料都是村上购买发放的。
黄精种下后,除草、施肥、杀虫,杨再成样样不含糊,“那是我们一家人脱贫的希望”。
所幸,黄精长势良好,大丰收。
中药材不能连种。2019年,杨再成将周边村民不种的土地都承包了过来,种植辣椒。然而,今年初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却让他的250亩辣椒陷入销售困境。
“因为疫情,很多地方都不接订单。”杨再成有些焦急。
了解到杨再成的难处后,百岁村党支部委员严川向杨再成介绍了一个人,一个同样充满干劲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何江华,是隘口镇电商平台“山水隘口”的负责人。
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在市商务委扶贫集团的帮扶下,隘口镇围绕“电商+扶贫”的发展模式,一手抓产业,一手抓电商,帮助村民迈出了“触网”的第一步。何江华正是由此来到隘口镇,组建了“山水隘口”电商团队,发展电商。
农民最讲实际。推广电商,何江华将隘口镇特色农产品秧青米挂在网上,卖出了20元一斤的高价,以前无人问津的秧青米身价陡升。
为了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何江华在隘口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在各村定下种植中心户,由中心户带小户、散户,将他们聚在一起,定期开会,定期发布订单信息。杨再成被选为百岁村的种植中心户。
“农产品能卖出去,致富才有希望。”杨再成说。
山银花变“致富花”
近几天,坝芒村的付忠芬很忙。
由于近来雨水特别多,付忠芬要尽快将田里的山银花收回来,以便下一步加工。
天刚露出鱼肚白,付忠芬就背着背篓出发了。“今年雨水多,要尽快收,30亩地的山银花,一个人忙不过来,还要请工人才行。”付忠芬说。
2015年,付忠芬的丈夫朱进林因意外事故在工地上受伤,手部胫骨骨折,干不了重活,家中5个小孩,2个老人,全家的生活都指望着付忠芬。这一年,付忠芬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这个瘦小的农村妇女,并没有被这沉重的打击击垮,丈夫受伤之后,她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硬是撑起了整个家。
坝芒村一直有种植山银花的传统,但早些时候山银花处于零散种植状态,无规模、无名气、无效益。
十几年前,老书记张胜海外出务工归来,开始着手山银花种植,但那时花种不好,花期短,品质一般。
为了培育出合适的品种,张胜海上山下坡,寻找良种;拜访专家,向“科学”讨答案。
市农业科学院专家来了,用张胜海找到的良种和本地山银花作嫁接,成活108株。
“这一垄山银花就是坝芒村产业发展的希望。”张胜海说。
小小的山银花,很轻,但却承载着坝芒村人最沉重、最殷切的期盼。令人欣慰的是,这108株山银花成活良好,之后又嫁接成活2万株。如今,山银花已经种满坝芒村的土地。
坝芒村第一书记向兴志介绍,2017年,隘口镇围绕“3+X”三年产业发展规划,有序推进各村产业发展,坝芒村的主导产业就是山银花。
2018年,在政策的吸引下,付忠芬也开始种植山银花。“我贷了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开始种山银花。”付忠芬说,“没想到刚种第一年就有了1万多元收益,当时可高兴了!”
有了收益就有了希望。在付忠芬的努力下,山银花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达到30亩。
2019年,付忠芬主动向村里递交了脱贫申请书,主动要求脱贫。“我有信心靠自己的双手养活我们一家。我对山银花有信心,我们家的日子一定能越过越红火。”付忠芬说。
民居变身“网红”民宿
因为穷,几年前,李大伟背上行囊,跟着施工队走南闯北,可腰包却始终鼓不起来。
几年过去,李大伟厌倦了漂泊的生活,卷上铺盖卷,又回到家乡太阳山村。然而,因多年无人居住,家中房屋已破败不堪,加之没手艺没文化,他的生活依旧不见起色。
时值隘口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李大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符合搬迁条件,便在山下建了新房。
2017年,李大伟搬了新居。新房在山下,依山傍水,但生活却没有换“新颜”。
就在这时,太阳山村第一书记罗箭飞找到了李大伟。
“去年搬的新家,生活过得怎么样?”罗箭飞问。
“还是那样。”李大伟说,语气有些落寞。
“发展产业没?”
“我们这里是保护区,养殖规模有限,自家养点鸡鸭,值不了几个钱。山下没土地,也搞不了种植,现在在村里担任护林员。”
“我看你这里依山傍水,风景好,想不想把房子改造成民宿?”
“能搞民宿肯定好,但我们这山沟沟,谁愿意来呢?而且我没钱。”李大伟支吾着。
“只要你想,其他的交给我!”罗箭飞承诺。
太阳山村平均海拔1018米,生态环境优良,是市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难得的避暑纳凉之地。为了将太阳山村沉睡的生态资源唤醒,让其成为村民致富的重要助力,隘口镇通过政策性投入,准备在太阳山村大力发展特色民宿产业。
看到政策这么好,李大伟动了心思。
没多久,在市商务委扶贫集团的帮助下,李大伟家很快便完成了民宿改造。不仅如此,罗箭飞还自筹资金5万元帮助李大伟完善了房内基础设施,并带着李大伟去外地学习民宿管理经营。
2019年4月,李大伟家的民宿“山水人家”正式营业。这栋改造后的民宿形如“简版”吊脚楼,门前两条溪流交汇,房前屋后古树林立。
“真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来,去年僅民宿收入就有5万元。”聊到收入,李大伟不由自主地笑了。
此后,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在太阳山村发展起来。截至目前,太阳山村已打造特色民宿39户,惠及群众60户243人。
“民宿发展越来越好,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更扮靓了山村风景。”看到越来越好的太阳山村,罗箭飞打心眼里高兴。
村寨错落、风情浓郁,有的可看云雾,有的可听溪水潺潺声。每每看到这些漂亮的民宿和怡人的山景,罗箭飞总能想起那句话,“不爱市井繁华,偏爱小桥流水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