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松:勇攀技术高峰的“高铁工匠”
2020-09-29任晓江
科学导报 2020年60期
任晓江
现如今的中国高铁,无论是跨越塞北风区的兰新高铁;还是畅行高寒地区的哈大高铁;不管是克服高温高湿的海南高铁,还是翻越岭南山川的沪昆高铁……中国高铁可谓是走过南闯过北,跨过大山大河,抵过冷热寒暑,经历着各种天气、各种环境,一直在路上安全运行着。这正是因为有一批像张雪松一样的中国高铁的“领跑者”。
1973年出生的他,是中国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铝合金分厂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刚刚参加工作的张雪松穿上蓝色铁路工服,他已经有了这样的高度了:“谁说‘工字不出头?我把‘工字變成‘干字,不就出头了嘛!”此后多年,张雪松先后从事过机械钳工、工具钳工、车辆钳工等工作。他踏实、刻苦,在工作中敬业、专注,努力把手中的事情干到极致,先后在省、市各类比赛中夺得4个“钳工状元”。
“工”字出头就会变成“干”字,真是一语双关!一语道破了中国能够不断向世界先进技术发起挑战的精神所在,那便是“实干”。
张雪松先后排除各类复杂的数控加工设备疑难故障20余次,解决了许多外国专家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其中2项工装研制项目还申报了国家专利。张雪松说:“高铁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全新体验,我们也需要更多更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付出体力劳动,而是要勇于站在新技术的前沿,敢于向世界先进技术发起挑战。”
对张雪松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的技术追求,也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
作为“高铁工匠”的代表,面对未来,张雪松说:“我们要掌握更多新技术、新本领,制造出速度更快、质量更好、乘坐更舒适、更加经济安全的高速动车组,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用中国高铁连接世界、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