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科学地基”,突破基础研究“卡脖子”瓶颈
2020-09-29郑合
郑合
6月28日,对重庆基础科学研究设施建设来说,可谓是双重喜庆。
在重庆醫科大学,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
“实验室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功搭建了以超声治疗为代表的微无创医学学术和技术平台。”揭牌仪式上,作为实验室主任的王智彪介绍了相关情况。
在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校区,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
“今后,实验室还将持续开展科研能力建设,包括建设国际领先的大跨拱桥试验平台、桥梁主动风洞试验平台等,建成完备的山区桥隧高端试验平台。”实验室主任周建庭表示。
今年3月,重庆一举获批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至此,重庆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10个,振奋了全市基础科学研究系统。
近年来,重庆重点围绕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卡脖子”技术,聚焦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性基础研究,持续争取和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基础前沿研究平台,加快布局科教基础设施。
壮大现有,加大建设力度推进原始创新
1月15日,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201会议室。
两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交流会及签约仪式隆重举行。
来自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的瓦斯灾害监控与应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来自重庆大学的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携手合作,就科技创新、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重庆煤科院具有行业资源与市场优势,重庆大学具有科研开发与人才培养优势。”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总经理兼瓦斯灾害监控与应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克全介绍,“我们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强强联合,促进双方在科学研究、科技成果和资源等领域的共享,共同推动协同创新。”
随后,在瓦斯灾害监控与应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车间,双方一同参观了最新研发装备。
在国家科技部最近的一次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包括瓦斯灾害监控与应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在内,重庆有3个实验室获评“良好类实验室”。
5月18日上午,西南大学行署楼。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专题座谈会召开,实验室主任代方银围绕实验室整体情况、存在的问题与整改措施、整改成效等5个方面作了详细汇报。
“实验室下一步工作一定要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在座谈会上强调。
近年来,重庆努力壮大现有基础科学研究设施,围绕国家和重庆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深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大实验室支持力度,建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
当前,重庆有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以及最新获批的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作共建,省部共建实现“零”突破
3月,重庆获批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至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零的突破,也是重庆近10年来再次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即围绕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与区域特色,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集聚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促进国内外合作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作为省部共建之一的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培育了很多年。
“实验室前身是超声医学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以‘立地顶天为发展定位。”王智彪说。
“立地”方面——在32年原始创新积淀及18年培育的基础上,坚持把原创性超声治疗成果写在祖国(世界)大地上,服务于人民健康、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志在成为高水平人才汇聚、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
“顶天”方面——攻关高能声学和聚焦超声外科重大科学问题的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引领超声治疗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形成超声治疗中国(全球)方案,保持我国在超声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近年来,实验室先后牵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经费超过1亿元。”王智彪说。
今后,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依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通过更进一步推动大科学研究,托起原始创新产业集群。
“实验室研制的海扶刀?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海极星?超声波妇科治疗仪等系列超声治疗设备已获38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准入,出口了26个国家和地区,在2800余家医疗机构中应用,治疗肿瘤患者超过15万例、非肿瘤患者200余万例。”王智彪自豪地介绍。
此次同时获批的,还有省部共建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今后,实验室将持续建设国际领先的大跨拱桥试验平台、桥梁主动风洞试验平台等,建成完备的山区桥隧高端试验平台,为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提供重要支撑。”周建庭表示。
两个省部共建国家实验室的获批,标志着重庆在争取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布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打造超声医学和山区桥梁及隧道领域原始创新高地提供了基础。
培育引进,提速大科学装置等基础科学研究设施建设
3月13日上午,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议室。
“建议尽快协调落实预研培育经费和建设场地”“要持续深化科学问题,完善建设目标”……重庆大学副校长明炬一行到访,交流了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推进情况。
所谓“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即实现用硬X射线和瞬态高能电子结合,从微米到米量级跨尺度物质材料解析的能力,推动先进材料科学、量子科学、生命科学、纳米科技、航天航空科技等基础前沿科技发展。
“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建设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聚焦的工作,要结合国家(西部)科创中心建设和国家‘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统筹考虑,并加强与成渝地区高校间的沟通交流。”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戴明在交流会上指出。
交流会最终明确,尽快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的立项批复,落实建设场地和首期经费拨付等具体事宜。
作为基础科学研究重要载体的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已在大力推进建设。根据计划,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将推进包括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重庆中心等大科学装置建设。
从2018年开始,重庆大学主动思考和提前策划,多次召开研讨会、论证会,积极推动大科学装置的培育。
4月24日至5月4日,重庆大学“前沿卓越”线上系列学术交流举行,主题是超瞬态前沿科学中心开展电子显微镜与量子物理。
“我们团队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成功地生长了高质量的单层和双层CrCl3和CrBr3,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发现该材料堆垛相关的磁学性能,给出了直接的实验证据……”来自复旦大学的高春雷教授做了相关学术报告。
报告结束后,高春雷与在线师生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使得大家对电子显微镜与量子物理系列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随后,来自上海科技大学的万唯实教授、同济大学的刘要稳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的高兴森研究员,陆续通过在线方式开展电子显微镜与量子物理系列学术交流。
疫情的发生,并未阻挡大科学装置的培育。
“我们积极组织线上研讨会,加速推进项目进展。”主持研讨会的重庆大学超瞬态前沿科学中心执行主任唐文新说,今年以来,中心已多次组织线上研讨会。
前沿尖端的大科学基础设施决定着一个城市的高度,对聚集世界顶尖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到2022年,重庆将力争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大科学装置2个,打造一批科教基础平台,提升基础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