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就业,出“新”招
2020-09-29汪茂盛
汪茂盛
主持人语
“新就业形态”为就业打开“新”门
民生事,无小事。
今年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出现了39次。从“六稳”到“六保”,就业问题都居于首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经济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机遇也与之并存。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微经济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物联网、移动支付、无接触服务等新技术为其保驾护航,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涌现,催热了“新就业形态”。
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脱颖而出,要顺势而为。
“新就业形态”并非新事物。早在2019年12月24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提出“新就业形态”这一概念,指出“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樣形式实现就业”。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更为“新就业形态”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它如同一匹黑马迅速奔入大众视野。
“宝宝们,注意看哟!不管是鲜肉粽还是腊肉粽,我都给你们放两块肉……”家住重庆忠县马灌镇龙肖村的村民陈章蓉,通过直播卖土货,从一位电商“小白”华丽转身为致富带头人。
“已到达约定地点,乘客距离您500米。”在重庆高新区一家环保技术企业任驾驶员的宋全,下班后打开手机上的“滴滴打车”APP软件,准备开始他的第二份工作:网约车司机。
“现在做‘骑手不仅工作弹性自由,收入也比以前在厂里干活拿得多。”今年23岁的胡兵,疫情期间四处奔走,成为维护社会秩序运转的一员,“我看到了自己的职业被社会接受和尊重”。
重庆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的智能外呼系统,语音平和、对答流畅,而这背后是阿里巴巴20万AI人工智能训练师的智慧结晶。
……
“新就业形态”在创造大量工作岗位的同时,也为就业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形式,兜底了更多劳动者的“饭碗”,稳住了民生基本盘。本期特别策划,CQDK全媒体记者将走近这些新领域、新职业、新业态的就业者们,同时邀请专家学者探讨“新就业形态”背景下政策扶持、法律保障与人才培养的相关话题,共同为“新就业形态”厚植发展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