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澳新通道项目珠海侧建设方案调整建议
2020-09-28梁锐晖
梁锐晖
(1.珠海市建筑设计院,广东 珠海 519000;2.广东都市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珠海 519000)
1 项目背景
1.1 项目概况
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位于城轨珠海站南侧,珠海轻轨站与澳门批发市场之间,通道起点与现状拱北口岸距离约800m,通道终点位于鸭冲河上的粤方联检大楼,如图1所示。项目将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新型通关模式,设计日通关流量为20万人次,以自助通关为主,仅供行人通行,不设车辆通道。
1.2 珠海境内建设内容
项目为粤澳两地跨界基建项目,珠海市境内的建设项目包括如下内容:(1)珠澳口岸联检大楼及附属场地、设施;(2)连接珠澳口岸和城轨轨道珠海站的全封闭旅客过境专用通道及交通衔接设施;(3)约2.3km的鸭涌河流域整治;(4)供水、供电、通信、国防设施的保护、动迁及配套设施;(5)配套交通设施;(6)配套服务设施。
图1 粤澳新通道所处地理位置
2 粤澳新通道项目珠海侧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
2.1 旅客出入境封闭式人行专用通道及交通衔接设施
旅客出入境封闭式人行专用通道全部建筑在珠海境内,通过交通衔接设施与广珠城轨珠海站、珠机站、珠海TOD等进行对接。内容包括对接平台所处位置的土地使用、协调珠海站南面加开出入口、协调完善出入境人流集散的交通配套,如图2所示。
2.2 鸭涌河流域整治
鸭涌河全线流域的生态整治及景观优化,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如下方面:(1)截污工程(含雨水、尾水截流工程);(2)清淤工程;(3)河道水循环及水质净化工程;(4)河口水闸工程(含循环泵站及强排泵站);(5)景观工程(含生态系统构建);(6)安防设施;(7)垂直防渗透系统。
图2 出境层平面图
2.3 综合建筑群
珠海侧建筑包括粤方联检大楼、交通衔接设施、珠海站连接通道。综合建筑群主要在澳门境内(珠海境内的唯一建筑为粤方联检大楼及交通衔接设施),包括出入境联检大楼、综合交通枢纽、公共房屋、社会服务设施、经济型酒店、会展及商务配套等于一体的综合建筑群。
3 珠海侧建设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评估
根据粤澳双方确认由“总体规划、建设、环保及交通衔接协调小组”牵头进行协商的工作思路,从总体规划、建设及交通衔接3个方面针对粤澳新通道项目珠海侧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评估。
(1)总体规划问题。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实施的基础,然而目前粤澳新通道项目珠海侧建设总体规划不够详尽,存在缺失。(2)建设与管理失衡。粤澳新通道项目珠海侧建设内容较为简单,没有在整个拱北口岸地区的范围之内进行统筹考虑,没有分析各产权单位对项目建设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缺乏综合交通规划,存在查验场地小、配套服务面积不足、连廊通道过于狭长等问题。(3)交通衔接简单,与实际出入较大、衔接范围太小。不同于澳门侧设置综合交通枢纽,粤澳新通道项目珠海侧交通衔接建设方案较简单、直接,主要有7个方面的问题:①现方案与珠机城际铁路珠海站重叠;②现方案人流通道将严重影响城规珠海站运营管理;③粤澳新通道与周边交通设施的连接范围过小;④目前方案未对城轨珠海站连接的空间条件进行调研,在此情况下方案可实施性较低;⑤过境廊道无通道接入茂盛围交通枢纽;⑥茂盛围交通枢纽与机场延伸线城轨站及广珠城际珠海站之间未建立立体过街通道;⑦公交场站的位置距离连廊较远,不方便出入境人士能够更加便捷地乘坐公共交通设施。
4 方案调整的必要性
(1)方案调整是解决总体规划、建设及交通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的需要,具体而言:①在国土、规划、建设、维护、管理等方面,国内及地方法制衔接内容存在缺失,通过方案的优化调整可以满足国内及地方法制需要;②有利于优化周边交通组织动线,改善拱北口岸片区交通拥堵的情况,解决粤澳新通道与外部交通衔接的问题,加强口岸各片区的联动性;③弥补当前方案对反恐等突发性安全问题考虑不足的缺陷,有利于提升安全等级及预防机制,为正式投入使用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④有利于完善口岸配套商业,增加口岸片区物业类型,为过境旅客提供完备的配套服务,提升粤澳两地的配套服务档次和品质,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消费服务片区;⑤有利于改善口岸周边环境,妥善处理鸭涌河污水治理、污泥清疏、补水水源、水质标准问题,改善澳门西北区和沿鸭涌河珠澳居民的居住环境。(2)切实保证粤澳新通道与城轨站的顺利对接,有利于充分发挥城轨站对口岸经济的带动作用。(3)增加粤方联检大楼面积,有利于提高粤方联检能力,确保粤澳两地联检能力保持一致,实现顺利通关。
5 粤澳新通道项目珠海侧建设方案调整的建议
(1)制定粤澳新通道口岸项目总体规划和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为了更好地体现粤澳新通道口岸项目的经济带动作用,借助口岸推进城市区域发展,形成珠澳中心城区深度融合的姐妹篇,迫切需要制定粤澳新通道口岸项目总体规划和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以划定项目开发边界,引导调控项目建设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项目建设约束性指标。
(2)明确功能定位,增加用地面积范围。口岸地区的城市功能定位是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主题并带动城市发展成为高品质、多功能、体现城市对外标志的门户和窗口,是体现城市社会公共效益、秩序、安全、效率的公共空间。口岸地区正逐渐形成多种客运交通方式与多种交通流的高度汇聚点,对口岸综合交通、用地范围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3)增加建设规模,提升服务品质和设施安全性。①增加出入境大厅面积。②增加旅客出境集散区面积。根据估算,粤方联检大楼旅客出境集散区面积不到澳方联检大楼旅客出境集散区的1/3。粤方联检大楼出境集散区应与澳方联检大楼出境集散区面积一样,根据估算,建筑面积应该增加400m2。③增加现场办公和业务用房(不含非现场办公和业务用房)面积。根据澳方提供的粤方联合查验单位建筑面积反推粤方联合查验单位可容纳编制人数为618人。该项目按20万人次/d设计,根据经验,该项目编制人数可能超过618人,达到800人规模,因此,存在粤方联合查验单位现场办公和业务用房不足问题。建议按粤方联合查验单位可容纳编制人数为800人计算,需增加4186m2。④填补珠海侧粤方联检大楼内配套商业空白。根据估算,澳方联检大楼内商业配套区面积约10000m2,粤方联检大楼内商业配套区面积为0。建议粤澳新通道珠海侧粤方联检大楼内商业配套区面积与澳方联检大楼内商业配套区面积一样,建筑面积增加为10000m2。根据以上4项,粤澳新通道珠海侧粤方联检大楼旅客通关查验服务设施需增加建筑面积为16586m2,原珠海侧粤方联检大楼(旅客通关查验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为24801m2,增加后珠海侧粤方联检大楼(旅客通关查验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为41387m2。
(4)交通衔接由平面分布式改为垂直式交通。粤澳新通道项目珠海侧原交通衔接采用平面分布式交通形态,这种形态较为落后。考虑到该项目交通组织已达到综合交通枢纽层次,对交通疏导要求较高,根据罗湖口岸、港澳码头、中港城等口岸的经验,建议采用向上垂直式交通布局,对客流进行分流,解决交通衔接问题,如图3所示。
图3 垂直式交通模型
6 结束语
粤澳新通道当前方案在城市规划、交通组织、城市空间、公共安全以及反恐应急方面的要求亟需提升、完善,有且只有通过粤澳新通道项目这一契机,实现综合统筹、各方兼顾,完成片区交通组织的提升、城市规划的升级、通关便利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