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化股份制产业学院建设探索

2020-09-28刘振华池凌鸿林传文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企业化学院建设

刘振华,池凌鸿,林传文

(合肥学院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合肥 230061)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推进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表明随着互联网、信息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力发展需求不断变化,我国大学职业教育模式已然进入改革深化期,亟需制定创新性应变策略。

产教融合是校企双向整合的过程,企业和高校都是产教融合的主体,但当前的产教融合普遍处于“高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教育部2018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全国共计立项3 908个,参与企业仅355家,参与项目大多不可持续、缺乏配套制度和相应配套资金。[1]单纯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项目存在不稳定、不可持续、不深入、不全面、经费无出处等诸多问题[2-3],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工程化培养问题。[4-6]主要原因在于,校企间仍基于传统的项目合作理念开展建设,未从根本上兼容各方需求,形成利益共同体。[3,7-8]

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最佳载体,是一种兼有企业和高校性质的组织机构,融合了企业市场化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但近年针对产业学院的研究大多是建设方向、建设理念、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没有触及产业学院的核心问题。[9-10]已有产业学院的创办思路仍然没有脱离校企合作的旧模式,普遍是高校主导、企业参与,未能发挥企业的市场化引导和运营作用。[11-13]究其根本原因,产业学院不同于传统的大学教学和企业,需要采用全新的组织架构,整合二者的目标和利益,根据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思考和探索新型产业学院建设方案,采用全新设计理念打造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环境。

1 现有校企合作模式缺陷分析

产教融合项目和传统的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其“项目合作”的本质并未改变,该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1 不具有可持续性

一方面,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项目通常是针对某个课题和项目开展的技术开发或攻关,结项即中止;另一方面,高校和企业是两个目标迥异的组织,产教融合项目只是经费作用下的短期利益联合,不具有持续性和连续性。

1.2 不具备产品化特性

高校科研项目通常侧重于理论研究或技术开发,不具备产品化特征,在开发过程侧重科技攻关,较少考虑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无法培养成熟的工程化能力。

1.3 不具备企业化氛围

高校科研项目采用实验室工作模式,由个人或小组完成整个项目的开发,缺乏严格的企业化协作分工、研发流程和研发规范。

1.4 不具备工程化要素

校企合作项目一般由企业完成市场调研、产品定义和设计,高校仅承担开发和实现环节,缺乏社会认知、人文关怀、职业规范和设计沟通等工程化要素。

1.5 培养目标不清晰

企业以产品和利润为核心,缺乏人才培养的直接动力。而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项目,缺乏长远有效的人才培养的机制和规划,两相叠加导致学院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不够具体和清晰。

2 当前产业学院的培养目标分析

产业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传统的人才培养基于学科知识的逻辑,更多考虑知识如何有效率的传递,学生虽然可以获得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工程能力和意识相对不足。结合工程认证标准[14-16],可以分析得出产业学院的基本培养目标及其特征:

2.1 产品级技能成熟度

(1)工程设计能力

大学实践“重实现、轻设计”,在实际工程中,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深化,系统设计也在不断演进,产业学院需要通过真实项目开发为学生提供“设计能力”的锻炼机会,让学生在用户交流沟通过程中不断演变和打磨“设计”,从而提高设计能力。

(2)细节设计能力

大学实践强调系统功能实现,通常不注重设计和实现细节,对用户体验关注度不够,而细节是恰是产品化的关键,因此需要通过实战的演练培养产品细节设计能力。

2.2 前瞻性技术感知

受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驱动,企业不断追求新技术、新产品,理论、技术和产品间的转化极为迅速,而学术界的应用技术普遍落后于工业界,大学讲授的知识和技术偏向于成熟、稳定,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需要通过企业和市场培养学生前瞻性眼界和技术感知能力。

2.3 企业级团队协调性

企业是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团体。团队协作涉及技术协作、内部沟通交流、管理制度、流程规范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大学实践活动中团队协作少、程度浅、关联弱,不足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产业学院则通过构建企业化组织,实现企业化管理,营造企业氛围和文化,通过训练和熏陶培养学生的企业组织性和团队协调性。

2.4 行业性工程知识

项目开发涉及多个专业学科知识和常识,其中既有交叉专业知识,也有行业常识,在现代大学专业细分的培养模式下难以模拟和覆盖。产业学院则需要吸纳文、理、工、商等多专业多学科,通过多学科共建团队,相互影响,交叉学习,能够扩大成员的知识面,积累各行业常识。

2.5 标准化的工程研制流程和意识

企业产品研发涉及诸多环节,是多部门协同工作的结果,具有严格的研发流程和流转规范,通常包括调研、论证、验证、设计、加工、装配、测试等环节。产业学院以企业化组织为框架,建立较为完整的研制体系、研发流程和研制规章制度,形成研发和生产并重的企业。

2.6 合格的职业规范和社会约束

企业产品的开发过程是不断与用户、市场交互的过程,要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必须对社会运行规律、法律、人文环境甚至国际化背景有一定了解。产业学院在产品研发合作和销售运营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外界交流的常态化通道和机会,从人文角度完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要构建真实的产品开发和企业运营环境,必须以产业学院为主体开展企业化运营,采用全新的组织架构,在人才培养和企业盈利之间建立利益纽带,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利用企业分红吸引企业家和技术骨干参与学院建设,利用大学的人力、政策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以企业利润支撑学院运行和持续发展,将企业文化、社会规范、市场意识引入人才培养目标,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发展和产品销售为目标,围绕产品开发、产品运营、企业管理、市场攻关等企业活动打造真实有效的学习实践平台。根据理论探索和已有实践来看,市场化股份制模式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既规避了现有产业学院的短板和不足,也提出了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

3 市场化股份制产业学院建设思路

3.1 以产业学院为主体开展企业化运营,由企业领导参与市场竞争

以产业学院为主体开展企业化运营,参与市场竞争,在真实的企业和市场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打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仅凭高校单一力量,产业学院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由企业和高校合作建设发挥共同主导效用,形成立体化运营体系,即产业学院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由企业领导负责具体运行的实施,由高校负责监督制定培养方向。

3.2 以股份制和利润分红吸引企业和企业家参与建设和运营

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之一是吸引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对企业有天然的需求,而企业对于产业学院的需求可能处于潜在或未知,因此必须首先破解“企业冷淡”的难题。除了吸引企业,更要吸引企业家,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1)以股份制组织架构吸引企业参与,为企业利益提供制度保障。股份制是把分散的、属于不同所有方的生产要素、生产资源整合利用,按股份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采用股份制建设产业学院可以有效协调企业、高校、政府的利益和目标,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2)执行企业和市场普遍规范,保障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利益。允许企业家出资参股并享受产业学院利润分红,允许高层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享受符合市场的股份配比和高额薪酬;

3.3 挖掘产业学院优势,提升产业学院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稳定的经费来源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建设、研发投入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依靠国家产教融合项目难以长久维持运行和发展壮大,必须通过自我造血实现自主运行,这也是产业学院成熟的标志之一。同时,利润追求也是企业的核心目标。因此,挖掘产业学院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学院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是产业学院发展的关键途径,必须围绕产品、技术、成本和市场等方面发挥产业学院优势,在企业和高校之间建立强力的资源互补和资源交换系统,提升市场竞争力。

(1)完善的中高端科研人力资源系统。建设高校具有教师、研究生等高端科研资源,可以开展各类中高端的产品研发,同时高校具备多学科和多专业科研人员,可组建知识结构全面的研发团队。

(2)大量半成熟低成本人力资源建设。高校存在大量半成熟的人力资源——学生,学生具有半成熟、不稳定和周期性的特点,但通过训练和梯队化配置,可以实现完成低端研发、销售、运营等各领域的工作,与企业骨干员工组建团队可以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

(3)长周期产品研发。产业学院由于其人力优势、教育部支持,可以在没有收入和利润的条件下支撑较长周期的研发活动,而一般中小型企业缺乏人力和物力支持长线产品的研发。

(4)较低的办公场地费用。产业学院本质属于教育事业,可使用学校办公场地,以节约企业的商业场地租金成本。

(5)产业学院政策优势。产业学院是国家重点推进的教育改革的项目之一。未来可以在税费、投资和纵向项目等多方向给予政策支持,以提升产业学院的竞争力,促进学院发展。

以上述思路建设产业学院,既具备企业的高效率、市场化和紧密协作的特点,也综合了高校在人力资源、政策、场地等方面的优势,从而使产业学院的企业化运营成为可能。

4 市场化股份制产业学院建设阶段划分

市场化股份制产业学院的建设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转型阶段。各阶段发展特征如表1所示。

(1)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学院的市场化能力不足,缺乏基础设施、人才和技术积累,学院的市场化竞争能力不足,需要引入企业人员和联合强势企业。该阶段以企业人员为主,学生为辅,运营资金由政府和高校投入。

(2)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的学院具备一定市场竞争能力,学生人才梯队基本成型,高年级学生具备骨干能力,企业人员和学生共同组成学院产业的主力,但企业尚不能做到收支平衡,需要少量政府支持资金。

(3)成熟阶段。学院运营费用具备自给自足能力,无需政府资本的直接支持,学生梯队成为学院主力,同时保留一定数量企业人员;学院的组织机构和研发、生产、销售链条完善。

(4)转型阶段。每种产品和技术研发都有其生命周期,随着产品和技术更新,产业学院面临转型。转型期间是企业和学院最脆弱的阶段,同时存在转型失败的可能,此时需要政府和高校予以关键性助力,以保证学院正常运转,直到学院度过转型危机。

表1 市场化股份制产业学院各阶段发展特征

5 市场化股份制智能物联产业学院建设示例

根据上述建设思路,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设计产业学院方案。产业学院定位智能家居和工业物联网感知市场,目标是培养工业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方向的硬件、软件和系统集成工程师,培养电子类产品的ID设计、销售、运营和管理人才。

根据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产业学院的经营范围为电子信息类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具体包括智能终端和物联网传输、感知产品的设计、硬件开发、硬件生产、产品组装、软件开发、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等。

围绕以上培养目标和经营范围,由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出资建设智能物联产业学院,属公私合营性质,企业以出资形式在学院占有股份并参与学院管理、运营和分红。智能物联产业学院以教师、学生和企业骨干为主体,采用企业化组织和运营,开展产品研发和销售,参与市场竞争。

产业学院以董事会为直接责任机构,由多个学科和专业混合共建,具有企业化运营体系。如图1所示,董事会负责监督管理,院长和总经理负责直接管理。董事会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同组建,其中高校和企业人员控制在1:1,以保证企业在产业学院的话语权,政府人员以参与和引导为主,主要负责联络、政策指导等。董事会选举院长和总经理,由院长和总经理共同负责学院运行。院长负责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和学院运行的监管,总经理负责学院的具体运行事务。

学院下设5个学部:理论教学学部、科技创新学部、产品研发学部、加工测试实验室、市场运营部。5个学部的教学和企业运行工作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其中理论教学学部和科技创新学部以教学为主导,企业技人员参与;产品研发部、加工测试实验室、市场运营部由企业人员主导。各部人员组成和职责如下:

(1)理论教学学部:由低年级学生组成,面向大一大二学生,重点开展理论和基础实践教学。

(2)科技创新学部:由高年级学生、企业员工组成,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学生工程化培养,将技术攻关与学生实践培养合二为一,以课题研究、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工程素养。

(3)产品研发学部:以企业人员为骨干,高年级学生为生力军,在技术突破基础上,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系统开发。

(4)加工测试实验室:由企业人员构成,高年级学生参与,为创新、创业和产品研发提供加工、装配、测试的环境和设施。

(5)市场运营部:以企业人员为骨干,高年级学生为主力,开展市场开拓、需求收集、产品推广等工作。

图1 市场股份制产业学院组织架构

6 结 论

市场化股份制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组织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必要性和建设理念已经基本明确,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管理是产业学院关键。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高校、企业的角色与责任尚不明确,企业参与建设缺乏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学院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设计缺乏理论和经验指导,仍需不断创新和尝试,在改革和试验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出可供推广的成熟模式。合肥学院近年持续探索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方案,以国家产教融合项目为引导,初步贯彻市场化股份制产业学院建设思路,2019年与华为鲲鹏学院达成意向,联合建设产业学院,以华为鲲鹏芯片、平台和云系统为技术基础,以产业学院为运营主体,以学院师生为研发主力,围绕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开展产品研发和运营,打造产、学、研一体的企业化人才培养环境,推动国产化芯片、系统和人才队伍的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

综之,股份制产业学院组织模式利用股份制集中调度的特性,协调企业、高校、政府的多方力量,共同建设产业学院,既能激发企业参与学院建设的动力,也能融合产业学院的企业组织特性,未来发展可期。目前这一产业学院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仍有较大可供实践和研究的空间。

猜你喜欢

企业化学院建设
国企党建如何防止“空泛化”——陕煤党建工作引入现代企业化管理理念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海盗学院(12)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企业化探讨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