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

2020-09-28王硕,陈尚文

世界建筑 2020年9期
关键词:建筑师物种全球化

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493: Uncovering the New World Columbus Created

作者: 查尔斯·曼恩/Charles C. Mann

译者: 朱菲

出版: 中信出版集团,2016

生活于疫情中的“后全球化”时代,流连于各种视频会议之余,我与身处各国的朋友多次谈及当下亚欧美世界的“超现实主义现实”(surreal reality)。在COVID-19 大流行的背景下,渐渐涌现出了一些貌似并不相关的“事件”序列:由纽约中央公园遛狗女士的不当言辞(小的事件作为“催化剂”),到美国警察对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暴力执法,以及暴发的明尼苏达州大骚乱,而至今日全球范围内引发一系列具有争议性影响的BLM(Black Live Matters)运动;从中美贸易战演变为持久战,到美股多次熔断; 从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失业潮,再到进行中的美国总统大选;以及,在全世界都在实施“社交隔离”的今天,在世界产业经济遭受“逆全球化”影响的今天,5G 时代真的会如约而至,将物理空间无法正常展开的日常生活成功移植到线上么?

每个事件看起来并没有直接联系,与此同时,似乎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都在某种层面和其他事情相互关联着。就像一长串多米诺骨牌,开始是一片片的倒下,并引出多个分支,最终掀起多个领域的巨大的“波浪”。然而,面前这一大波令习惯了和平年代的我们深感意外的经历,真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多重耦合么?又碰巧是被这个独特的新冠病毒所引发?

在《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书中,将会从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开始,通过在病菌、物种、人种、文化、经济贸易的时间线大混合中抽丝剥茧,带你解开这个乱线般的谜团,并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以特定的线索重新梳理的500 多年以来的全球化和世界史。

从1493 年哥伦布于美洲设立据点,引发欧亚美非连串病菌、新经济作物(烟草——第一种全球化商品,以及橡胶、甘蔗)、粮食作物、实物货币(白银)与人种等的交换与碰撞,史称“哥伦布大交换”。1493 年之后,曾经在数个独立大陆上相对稳定的文明体系,在一系列看似微弱但影响广泛的因素下,加速变成一个单一、全球化的实体。是的,“全球化”的进程从那一刻就开始了,但它并不是以一种统一的力量均匀覆盖这颗行星表面的;疟疾、马铃薯、烟草、鸟粪石、橡胶树的传播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扰乱并震撼了这个星球,让全球化在世界不同地域以极其不同步的方式勾连着推进,从一开始就预示了今日世界的不平等格局。

我们由此了解到,过去每一次不同生态文明之间的接触都是一次量级巨大的“物种大交换”,都会引发雪崩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作者生动地描述了生态因素如何不断地影响重大历史进程。其中最错综复杂的莫过于疟疾、奴隶制和美国独立革命的成功之间的联系。曼恩提到:“四斑按蚊高高地站在开国元勋们的上方”——美国独立成功要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疟蚊传播的这种疾病。而非洲人却因为“基因优势”对疟疾免疫,在殖民初期被引进北美作为新型输入劳动力——“奴隶”。

而不久之后,让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关键是原产于亚马逊的橡胶;在此之前西班牙人在南美洲发现的银矿,通过大帆船贸易大量流向明朝,引发了严重的通胀与政治危机,让明朝走向衰落。而同样通过此番贸易带来的物种交换:中国民间引进了美洲作物番薯和玉米,因为容易在山地种植,让处于小冰期的明清度过了饥荒问题,却又陷入了马尔萨斯式的“人口陷阱”:人口大增,于是扩大玉米、番薯种植,导致大量的森林砍伐,并由此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使中国从清朝开始就成为了世界上旱涝灾害最频发的国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明的进程。

本书指出了人类活动全球化同时是物种的全球化和生态的再平衡,每一次这种量级的生态扰动-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为生态灾难,都要付出数以亿计的人改变原有生活秩序甚至牺牲大量生命的代价。而塑造出我们此时此刻的世界现状的源头,深深埋在全球物种交换之中。目前正在发生的波动,早已经发生了很多次,并且未来影响还会更加深远。 (撰文:王硕,META-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建筑大师自宅1920s-1960s

作者:朱晓明,吴杨杰

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写建筑师自宅的书和文章很多,建筑师自宅也一直是建筑师极其感兴趣的话题。对于大师自宅,建筑史上的代表作更是不胜枚举。不同于以往同类书籍,“本书的特别之处是进一步以1920-1960 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自宅为研究对象,这段时间是现代建筑涌动的深水区”;“住宅所代表的不只是私人品味和房产价值,大师自宅更是建筑理念和社群关系的体现。”阅读此书可以读到很多自宅案例,它们甚至可能是建筑师实现自己建筑思考的第一个作品,会发现自宅也可以成为一批高级知识分子为改变社会所作的努力与实验,甚至可以是非欧美国家建筑师探索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结合的思考开端。

本书一共选取20 个建筑大师自宅,除了10 个欧美建筑师自宅,作者特意选取了10 个非欧美地区建筑师自宅,更有意思的是其中6 个位于当时的第三世界国家,比如位于中国的王大闳自宅和林克明自宅。这也让我想起张永和在其《作文本》中写道的,林克明自宅是“真正的现代建筑”,曾经在广州工作的我也曾一度寻访,但现状结果却是闭门而不得进入,而突然看到本书中对林宅详细图纸的呈现让我不禁欣喜。作者“依据历史照片和图纸勾勒大师自宅的原貌”“最为真实和完整地接近自宅营造”,足以看出作者为展现这些自宅原始面貌所做的用心。阅读之间,读者不仅对于自宅的建造过程清晰明了,更能体味到大师自宅设计中的匠心所在。

正如作者开篇的第一句所言,“现代建筑大师的自宅是宏大叙事的旁注,小而集中的建筑历史”;而在现代主义建筑发源百年后的今天,阅读此书回望历史,更能让读者体味现代主义建筑的初心与使命所在,也许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有所启迪。(撰文:陈尚文,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建筑三院创作二所建筑师)

猜你喜欢

建筑师物种全球化
胖胖的“建筑师”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全球化陷阱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