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的比较研究
2020-09-28WangMeng
葛 涛,韩 萍,Wang Meng
(1.安徽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2.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3.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Houston, Houston,Texas 77204 USA)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中国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趋显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世界政治经济呼唤领导力,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需要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导者。大学生是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2]。实现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培养大批人才作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更需要培养管理者和领导精英治国理政,代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做出重要贡献。
在认知领导力概念和大学生领导力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中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厘清目前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不足,结合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和研究的启示,提出适合中国新时期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方向的把控及领导人才战略性资源的前瞻性开发与储备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领导力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
领导力是基于某一特定目标展开的行动过程中,影响、激励他人达成共同目标的能力,其形成、发展并服务于领导过程。领导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由价值观、人格、智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种要素组成[3-4]。大学生正处于同一性确定的过程中,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可引导性,大学阶段是领导力教育的黄金时期[5]。大学生领导力是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效执行领导角色或非领导角色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包括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和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等[6-7]。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养成健康心理和提高非专业素质。
领导力培养TED模式包括领导力教育、领导力培训和领导力开发三个方面[8]。领导力教育是指对没有担任具体职务的个人,开发其综合领导能力的教育,包括领导力理论、方法和模式的教育。领导力培训是指通过实施一系列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提高担任特定角色的个体的领导能力。领导力开发是指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应对各种情境下的复杂性,以提高学生的领导力。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主要在高校展开,是指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方面的培训,是针对个体在大学阶段以形成领导力和提升领导力为目标进行的系统性活动,包括核心价值观教育、正规理论教育、短期培训与实践。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时限性,与“领导力开发”的概念比较符合,即通过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来应对各种情境下的复杂性活动[9]。
二、理论与实践视角下中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发展比较
“水门事件”等政治丑闻是美国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索如何强化大学生对伦理、社会责任感认知以及领导力培养的直接推手。“黑人民权运动”、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普及、高校新型分权治理实施则催生了“大学生自信心训练”、“新兴领导者闭门会议”、“特殊群体领导力开发计划”等一系列针对美国大学生领导力的教育计划。中国大学生领导力的研究意识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针对大学生领导力的教育和培养计划是本世纪才出现的。
(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研究中英文文献统计分析
2014年以来,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进入快车道。一个学科或者学术领域的论文数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研究热度、理论水平与发展速度。因此,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和 Elsevier Sciencedirect 两个数据库关于大学生领导力中外文献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能够直观地反映大学生领导力的最新研究成果,使中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现状分析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CNKI以“大学生”和“领导力”为主题搜索词,Elsevier Sciencedirect 以“leadership”和“student”为主题搜索词,搜索时间范围均为2014—2020年。
图1 CNKI和Elsevier Sciencedirect收录文献类型 图2 近七年CNKI、Elsevier Science Direct检索论文情况
CNKI和 Elsevier Sciencedirect 分别搜索到1 641和578篇文献。其中,CNKI 搜索结果中,期刊论文745篇,博士论文68篇,硕士论文818篇,会议论文10篇;Elsevier Sciencedirect 搜索结果中,中国学者为第一作者的16篇,非中国学者为第一作者的562篇,见图1。2014—2020年度CNKI 和 Elsevier Sciencedirect 检索论文变化见图2。由于CNKI 文献入库的滞后性,加之2020年度刚刚开始,因此,2019年度CNKI 文献数量大幅降低,2020年度检索文献为0篇,Elsevier Sciencedirect 2020年度检索文献仅有27篇,不具有参考价值。2014—2018年,CNKI 收录关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论文数量持续增长,尤其是大量硕士、博士论文的出现,表明中国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学科建设、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中文文献占据了该领域绝大部分的论文成果,在外文刊物和顶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非常有限,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学术研究方面与美国等先进国家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中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的理论发展
1. 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的理论发展。美国领导力理论学术研究成果丰富,不仅整合创立了高等教育领导力理论与培养模式(见表1),而且创办了多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领导力教育学术刊物,编辑出版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专业教材(见表2)。Burns、Joseph Rost、Nance Lucas、Northhouse、Komives等人先后编著出版了《领导力》、《21世纪的领导力》、《领导力探究》、《领导力导论》、《领导力使世纪更美好》等一系列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学术著作及专用教材[10-12]。贝克学院、领导力教育工作者协会创办了《领导力研究杂志》、《领导力教育杂志》等几十种领导力研究及教育学术期刊。从而整合了领导力新的内涵、要义与培养途径,推动了高校教师、大学生、大学生事务工作人员之间既有约束力又有自主权利,领导力发展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以学生价值观培养为核心等一系列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模式的产生与应用。美国学者、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与实践,促进了领导力教育正规化、标准化发展,为美国乃至世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
表1 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摸式统计表
表2 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教材与学术期刊统计表
2.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的理论发展。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从跟踪、介绍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方法与策略,到通过学习借鉴逐渐开展一些本土化的学术研究,继而开始出现对高校培养未来领导者使命与价值的思考,当前的研究热点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相结合。
奚洁人提出应该以前瞻性开发的战略高度,从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储备中国未来领导人才资源等方面强化对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13]。姚永志也认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领导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必须引起教育管理部门、高校、教师、学者及社会力量等各方的重视和关注,力图在理论和实践上推进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研究的快速发展[14]。
房欲飞首次对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内涵、兴起的背景、历史演进、理论基础、教育目的、课程结构、性质与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和剖析[15]。郑尧丽通过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才领导力培养研究经验的分析,指出我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提升应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出发,培养核心技能,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体验,进行开放式思维的培养与训练[16]。颜东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领导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具体内容、途径和目标[17]。
国内一些学者借鉴西方关于领导力教育的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刘惠利用大学生内隐领导理论、领导动机对变革型领导行为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内隐领导原型与领导动机成正相关,领导动机部分中介了内隐领导原型对变革型领导行为的影响[18]。张晓京通过对影响大学生领导力关键因素的探究,认为部分个体客观差异及学生任职因素在领导力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对大学生领导力没有显著影响,而个体主观因素却能有效提高领导力水平[19]。
(三)中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的实践发展
1. 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的实践发展。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实践在大众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学生领导计划标准和大纲》的制定,为高校大学生领导教育计划的创建提供了指导框架[20]。马里兰大学成立了全美领导力项目交流中心,并开设了《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由其主办的系列专题研讨会,探索并确定了“新千年”的领导力议程[21]。专业协会、社会团体和教育促进基金会开始对大学生领导力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推动了一大批专注于领导力培养的计划和项目立项[22-23]。由此催生了适合高校环境的“关系型领导力模式”、“社会变革领导力模式”两种领导力理论与实践模式,从而将领导力教育工作引入高校大众化阶段[24]。
21世纪以来,美国各大高校陆续制定了“领导力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多所高校建立了从事领导力教育工作人员专业培训机构。通过《大学生领导力项目标准》的不断修订和推广,领导力调研项目已经从美国国内领导力项目调研活动,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项目[25]。经过近20年教学和研究的整合,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具有了全新的广度和深度,进入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阶段,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专业化已经形成。
Nance Lucas等人制定并实施了领导力培养标准。Astin提出领导力发展不仅仅是大学学位的副产品,而且是一个有目的地开发过程和重要的教育结果[26]。Couzes和Posner经过长期跟踪研究发现,领导者都经历了一条相似的路,虽然每个人的事迹不一样,但都存在共同的行为模式,因此,提出了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和激励人心五种关于有效领导的典型实践[27]。
起源于19世纪初,以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为目标的通识教育,近十几年来在美国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与通识教育关系的探索成为美国当下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领域的流行趋势。Roberts等人提出,有效领导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在所有领域都与通识教育的理想结果相对应,领导力培养应该成为本科通识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28]。目前,从创新视角、多元智能等方面开展跨学科、多领域的领导力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文化日趋国际化背景下,美国领导力教育实践的研究热点[29]。
2. 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的实践发展。进入新世纪后,通过跟踪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实践的研究进展,各自独立地进行领导力培养本土化的原始性探索。最早出现了一些主要针对学生干部的训练营、培训班。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获批建设了中国第一个领导教育学博士点,一批领导力研究发展中心、培训中心先后成立,并逐渐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从而形成了政府、高校、社会联合参与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新局面。随着探索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近几年,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在国内很多高校全面展开。
苏文静研究了创业团队背景对大学生领导行为、自我效能感和组织氛围的影响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30]。孙立通过实践发现,教练技术能够成为满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与发展需求的有效工具[31]。李秀峰利用项目分析、因子分析和可靠性分析,从团队领导力和社会领导力两个维度编制了大学生公共领导力量表[32]。刘哲通过对河南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培养路径研究,认为社会参与、家庭功能、个人禀性三个维度对大学生领导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3]。全雄伟从自我领导、人际领导、执行领导及创新领导四个维度构建大学生领导力结构模型,并据此开发出大学生领导力结构量表[34]。陈卫以浙江大学为例,初步建立了包括课程型、社团型、实践型、综合型四种教育模式的领导力教育体系,为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样本[35]。
通过中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发展的比较研究,发现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最高立场是学生的发展。高校的积极普遍倡导,各种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力量的巨额资金投入,促使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已经从校园拓展到社会,并将成果与实践从本土化推广到全球,完美契合了美国高等教育所倡导的“社会服务”功能。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起步较晚,理论基础薄弱,理论体系尚未完善,实践经验较为欠缺,跟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相比存在相当的差距。但是,必须看到,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起点较高,正在向正规化和科学化积极快速发展。
三、中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差异产生的根源
(一)中美大学教育理念与文化不同
大学精神文化主要指教育理念。美国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自由 (freedom)”和“解放 (liberty)”,重功利、重竞争、重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强调个人的发展与创新[36]。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美国迥异,大学教育理念同样包含“创新”、“自由”,但是更强调“团结”、“奉献”,重和谐、重群体,重集体主义和理论主义,注重对学生品行的培养[37]。这种理念上的差异体现在中美两国大学的功能定位、专业选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整个培养过程。
大学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中美两国大学自治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美国大学既有自治传统,又有立法保障,因此拥有很大的管理自治权[38]。美国联邦政府无权直接干涉高校教育管理,教育机构管理由各州议会负责,大学教育制度可以根据各州或者地方实际需求与特色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大学自治权力处在不断地完善的过程中。中国大学教育必须服从国家整体利益和规划,实行自上而下统筹管理,以利于全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因此,中国大学管理体制更加集中而一致。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功能定位不同[39]。美国人认为大学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强调“对”与“错”。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了本科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和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提升大学生与人沟通、参与社会协作的能力,从而培养健全的社会个体。中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在努力完成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目前的功能定位依然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化人才。
美国大学入学选择专业没有名额限制,大学期间转专业只需要填写申请表格,负责教师签字即可。跨学院转专业时会把学生成绩作为参考项,但不是主要依据。因此,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掘自身潜力。美国大学教学内容求“新”不求“熟”。教师讲授的内容不会局限于教学大纲,不以最成熟经典的知识作为重点,而是尽可能地介绍各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与成果,鼓励学生接触、探索未知科学领域,着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接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与美国相比,中国大学生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程式化现象。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多数学生对大学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在选择专业时比较盲目。大学阶段调换专业又有严格的比例限制,因此,很多大学生入学后发现要对所学专业被动式的培养兴趣,严重制约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内容求“熟”不求“新”,教材质量良莠不齐,虽然版本不断更新,但是内容陈旧、雷同现象严重。加之一些高校实行教学运行督导制度,使得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程式化、应试化教学,教师无心跟踪学科前沿,缺乏获取最新知识资讯的紧迫性,教授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性也就无从谈起。
(二)中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发展阶段不同
美国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一直充当着引领者的角色,中国则是后来者和追赶者的角色。中美两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研究的起点不同,发展阶段也不相同。
四十多年的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制度化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精英阶段;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大众阶段;21世纪以来,普及阶段[40]。中国近20年的高校学生领导力培养历程大致也分为三个阶段:21世纪初至2007年,孤立摸索阶段;2008—2013年,参与合作阶段;2014年以来,深入推进阶段[41]。
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处于普及阶段,中国则刚刚走过摸索阶段,进入合作与推进阶段。中美大学生教育与培养历程见表3。
表3 中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历程[9]
四、中国新时期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建议
美国关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对我国具有启示作用,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提出新时期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三点建议。
1.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纳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大学是青年人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领导力是大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其择业以及个人发展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并引领社会变革的意识,需要当代大学生在培养全球化视野、掌握多元化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拥有包括分析能力、应变能力、感情控制力和大局观在内的综合决断能力。因此,大学生领导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国家领导人才战略储备的高度认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为其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2.高校制定可行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发展计划。高校是向各行各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和新一代领导者的责任主体。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应该根据人才培养战略,融合组织愿景和教师愿景,设立各类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研究机构,形成基础广泛的领导力教育工作者团体。结合专业特点,针对不同年级制定切实可行的近、中、长期领导力培养发展计划。编著符合中国国情的通用化的领导力培养教材,注重教授具有一定价值观导向的内容,着力创办领导力教育学术期刊。推动大学生领导力课程改革,实现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加快与专业课程的整合,使领导力教育成为本科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旨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领导力知识与技能的专项教研项目,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和学术研究,逐步实现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实践标准的本土化。
3.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实践渠道。在完善大学生社团注册、成立制度,加大对大学生社团资金、场地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组建、参与社团的基础上,与领导力开发公司、培训中心、城市和农村社区等社会组织合作,营造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掘社会组织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引导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作为服务社区发展、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会与高校资源交流的手段。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都有机会担任领导者,同时也有机会成为追随者,通过领导者与追随者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合作互动,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