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铁山上的中国第一灯塔

2020-09-27金雅银

当代工人 2020年13期
关键词:旅顺透镜灯塔

金雅银

127年不眠不休

冬日里的老铁山,海风呼呼作响。

傍晚时分,太阳刚刚躲进海面,两道旋转的光束第一时间从老铁山灯塔上射出,照亮黄、渤海的夜空,让方圆25海里内航行的船舶有了准确定位,凭借这束光芒来来往往,安全通航。

灯塔是位于海岸、港口或河道,用以指引船只方向的建筑物。黑夜里,茫茫大海,灯塔犹如船舶的指路明灯,保护着船舶的安全航行,于是,从人类驶向海洋那一刻起,在沿海建造的烽火台和灯塔便成为船舶安全航行的重要引导标志。

在我国,灯塔的历史随着航海的发展源远流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处于黄、渤海咽喉之地、有“中国第一灯塔”之称的老铁山灯塔莫属。

时间溯回至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为了加强海防和抵抗侵略,清政府开始着手筹划建立一支近代海军。清光绪元年,公历1875年5月30日,总理衙门综合各方面意见,提交实施方案,同意创设三支海军的建议,于是,光绪特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受权督办北洋海防后,即着手筹办北洋海军和基地等相关设施建设。

当时,旅顺军港是世界各国普遍认为的远东第一要塞,为保证北洋海军的航行安全,清政府在旅顺军港海军基地周边修建了一大批炮台和附属设施。1892年,清政府海关出资,特请法国人设计制造了灯器及附属设施,请英国人负责勘测和修筑任务,欲筹建灯塔。经过一段时间的勘探,因老铁山西南角直面进出渤海的主要航道,英国人将灯塔的位置最终选在这里,故名为老铁山燈塔。1893年,老铁山灯塔由英国人组装建成并投入使用,由清政府海关负责管理。

走在大连市旅顺口区老铁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海边岬角坡地上,这里三面环海,一面靠山,老铁山灯塔犹如矗立在海天相接处,背靠灯塔向前望去,沿南北方向的黄海和渤海分界线若隐若现。

仰望乳白色的灯塔,塔身呈圆柱形,塔高14.2米、外径6米。塔基旁边,辽宁省政府、大连市政府2003年立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石清晰可见。1998年,老铁山灯塔被巴黎国际航标协会会议列为106座世界历史文物灯塔之一。

推开那扇久经风雨的塔门,置身塔内一层,但见内部十分开阔,修葺一新,没有沧桑感。沿旋梯而上至三层,光亮透过红色窗帷射进来,一个硕大的旋转灯笼呈现在眼前。

灯器的上面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一等大型光学透镜和水银浮体旋转机,通俗地讲,就是八面牛眼式透镜和水银浮槽式旋转装置。透镜是灯塔的最核心部位,它由280块水晶材料镶嵌而成,直径1.82 米、高2.88 米,因为整体看上去像牛的眼睛,因此被称为八面牛眼透镜。通过八面牛眼透镜旋转射出的光,射程可达到25海里,天气好的话,远在对面山东半岛的北隍城岛海域都可见到,是亚洲最强、能见距离最远的灯塔之一。

萤烛有光,前行有路。127年来,老铁山灯塔不眠不休,为过往的船舶指引着方向。世事浮沉、岁月变迁,时至今日,灯器上1892年的字迹依然油光锃亮,看似不变的灯塔,却也在悄悄地改变升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老铁山灯塔由初建时的油灯照明改为了电灯照明,转动部分也改为电机,后来,为充分发挥老铁山灯塔的综合作用,灯塔还增设了卫星导航高精度定位设施,再后来,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也纷纷入塔……

历史的见证者

“老铁山头入海深,黄海渤海自此分。西去急流如云涌,南来薄雾应风声。”大连旅顺的老铁山,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与山东半岛的最北端隔海相望,晴天可以远眺到山东半岛的北隍城岛,是辽宁距离山东最近的地方。

虽然老铁山的海拔只有87米,但地势险峻陡峭,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位于制高点的老铁山灯塔既是战时各方必争的海事设施,又是历史风云的见证者。

1894年,灯塔建成的第二年,日本就发起了甲午海战,战火烧到旅顺。当年11月22日,旅顺陷于日军手中,随后日军就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为保证北洋海军航行安全而建的灯塔,见证了旅顺口的黑暗时刻。

1895年,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老铁山灯塔完全被日军接管。后来,俄国强占了辽东半岛上的旅顺为租界,占据了老铁山灯塔。因老铁山灯塔,日俄在旅顺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独吞这块肥肉,日俄在中国领土上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野蛮战争。

一个个夜晚,老铁山灯塔巍然屹立,光芒依旧。但照耀的不再是和平行驶的船舶,而是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日俄战争之后,老铁山灯塔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长达40年之久。待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老铁山灯塔被苏军接管,并于1955年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负责管理,直至今天由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大连航标处旅顺航标管理站管理。

守候那束回家的光

1982年,于有来作为第一批航标工来到老铁山灯塔。铺到山顶的水泥路、温暖的站房、挺拔的松树……与刚入塔时不同,如今的老铁山俨然一副“花园式塔站”模样。

“刚来那会儿,无路无电,放眼一片荒芜,连可饮用的水都没有,得靠接房檐滴水生活。若需要生活用品,还得走20公里,到山外去买。很艰苦,也枯燥无味。”看着塔站近些年的巨大变化,于有来感慨万千。

每天傍晚上灯的时候,于有来步行上山,钻进塔内,上至3层,拉开红色的帷帘,启动按钮,光柱随着旋转的镜机照亮山脚下的陈家村,沿着波光粼粼的海面射向远方。每次上完灯,于有来都会在灯塔上面俯瞰眼前的黄、渤海海面,望着对面山东半岛上同样亮起的北隍城灯塔,在心中默默与海那边的守塔人对话,排解寂寞。

白天,于有来也经常钻进塔里,擦拭八面牛眼透镜,尽量使它一尘不染,这样射出去的光才更亮、更远,才更利于通航的船舶。

由于透镜的聚光力极强,为防止阳光照射带来的火灾隐患,保护灯塔,守塔人一直沿袭着日出关灯拉上帷帘的习惯。平时我们看到灯塔上部红色的部分,其实就是里面的红色帷帘。

守塔人不怕寂寞,但怕春节,因为灯塔不能因节假日而熄灯。有一年的除夕,本打算回家团聚的于有来,前一天突然决定留守。“在春节阖家团圆这件事上,每个人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我快退休了,以后机会多的是。”家人拗不过他,只好同意。午夜,看着附近村庄升起的烟花,于有来特别想回到家人身边,也会产生人之常情的小侥幸心理——灯已经亮了,离开一会儿也没什么。但一转念,看到航行在海上“亮起”的船舶,他立马又放弃了,因为灯塔一点儿意外都不能有。

说来也巧,就在于有来放空的那一小会儿,山下小道传来了脚步声,由远及近,越来越响。平时白日里都少有人光顾的地方,这大过年的又会是谁呢?于有来拿起扫把,准备迎战,因过度紧张,待黑影渐渐走近他才看清,来者并非什么破坏分子,而是妻子和孩子,她们拿着做好的年夜饭,想与他一起在山上团圆。

“越是年节,越重要,因为如果灯塔不亮了,归来的船就回不了家了。”作为守塔人,多少个春节没能与家人团聚,于有来没有统计过,他讲完了这段经历,沉默了很久,挤出一句“最长一次好像是连续8个春节没回”,就扭过头避开别人的目光。38年,不善言谈的于有来守着灯塔,变成了灯塔,准时开灯关灯,灯塔发射出光芒,照亮船舶归家之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一带一路”的实施,老铁山航道往来的船只也越来越多,近年来最高年通航量超过8.6万艘次。即便在导航和雷达应用广泛的年代,作为目视标的老铁山灯塔,其助航功能仍不可代替,更不可复制。当然,这也离不开一代代守塔人的付出与坚守。

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在辽宁举办。7月26日上午10时08分,辽宁籍奥运冠军王娇、刘亚男与圣火护卫队员迎着太阳,面朝大海,手持采火棒,在采火器上采集圣火。十几秒钟后,火苗腾跃而出,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主题歌《梦想的翅膀》的歌声中,象征和平、吉祥的信鸽,振翅高飞,翱翔在海天之上,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圣火在老铁山灯塔下成功采集。从那一刻起,老铁山灯塔的肩上又多了一份使命。

猜你喜欢

旅顺透镜灯塔
透镜(部级优课)
Where Empires Meet
旅顺博物馆藏吐鲁番蒙书叙录与缀合
巧辨两种透镜
LIGHT—HOUSE 灯塔
SOUNDS OF A CENTURY
日本人借爱情拯救灯塔
透镜及其应用专题复习
透镜光路图大梳理
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