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级响应之后
2020-09-27武萌
武萌
2020年新春之际,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辽宁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社会生活如同猝然按下了暂停键。整个世界安静下来,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却逆行在自己的位置上,与14亿人民一起,共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遭遇战。
孤独天使
凌晨4点半,张秀艳从睡梦中醒来,轻身起床,在黑暗中熟练地穿好衣服,悄无声息地走出家门。
走在路上,张秀艳习惯地抬头,期许能寻找到一扇被点亮的窗。眼前漆黑的高楼再次让她失望。“大年初二,谁会起这么早。”收回视线,张秀艳这般安慰自己。
身为环卫工人,5点前出门是张秀艳的日常。与往日不同,今天小区的大门被加一道锁。她这才想起,昨天新闻里说,辽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小区封闭,每户两天只允许有一人出门。环卫工作一天也不能停,为了方便他们上班,单位特意给开了证明。
扫帚挥舞,新一天的晨扫开始了。7000平方米的路面上,只有扫帚划过的窸窣声。蓝色工装上的反光条,随着张秀艳的动作变幻着明暗,路灯投下的影子被拖得斜长。一个小时的晨扫结束,天已经大亮。
张秀艳是盘锦京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保洁员,负责兴隆台区泰山路惠宾大街至兴隆台街路段的扫保工作。全长2000米的路段里,有客运站、宾馆酒店、幼儿园……是这个城市最繁华的所在,也是城市的脸面。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往日熟悉的街路,似乎都变了模样。客运站不见了车水马龙,迎来送往。马路上没有一辆车,道路两旁兴旺的店铺都没有开张,连那些平时给自己添乱的小吃车也不见踪影。城市似乎还未苏醒,依然在睡梦之中。
孤零零在大街往来保洁,张秀艳有种科幻电影里的失真感。自己好像被放置在一个大大的水晶球里,城市的喧嚣被挡在球外。一阵寒风刮过,她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把头巾扎得更紧。思绪被咕咕作响的腹鸣拽回了现实,视线落在平时常去的早点铺,依旧是铁将军把门,没了昔日的烟火气。“看来今天要饿肚子了。”想到这里,张秀艳不觉又冷了几分。
手机传来消息提示音,是队长在工作群里提醒大家,注意防护,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按时消毒垃圾桶。这样的提示每天频繁出现。疫情发生后,为避免聚集,原本的例会改成了微信群里的碎碎念。每天到站里取清扫工具、消毒防护用品,大家都是戴着口罩隔空喊话,打个招呼即止。
伴随着太阳升起,街道依旧寂静空旷,张秀艳甚至开始想念曾经最不喜欢的各类小吃车。寂静让孤独感在心里慢慢弥漫,她开始盼着能有一辆车、一个人经过。一位同事给她发来微信语音,竟然只是告诉她,有一辆车驶向了她的方向,语气带着兴奋。
孤独被一辆突然停在身边的小轿车打破,她下意识地退到一米开外。车上下来一个小伙子,隔着口罩都能感受到他的善意。他递过一包口罩,提醒张秀艳保护好自己,还说为坚持工作的环卫工人点赞。接过口罩,张秀艳有些鼻子发酸,随即眼眶湿润了。
回想起15年前,下岗后的自己改行干起环卫工,最担心的便是遇见熟人,天天把自己围得只露出眼睛。日子长了,她也渐渐习惯,虽然不像之前捂得严实,工装也能大大方方地穿回家,但是自卑感始终未减。
小伙子的话让张秀艳意识到存在的价值,觉得自己也是抗疫一员,自卑感消失了,荣誉感油然而生。
远处,一辆垃圾清运车迎面驶来。张秀艳调转身去,走向了垃圾桶。
病毒终结者
在盘锦西郊的固废综合处理园区内,穿着黄色防护服的金骏飞正在检查设备。手机屏幕亮起,是岳父发来的微信消息:放心,母女平安。一张婴儿的照片紧随其后。看着这张想象已久,也期盼已久的小脸,金骏飞的嘴角,不自觉地弯曲上扬。
金骏飞是盘锦京环固废处理中心医疗废弃物处理车间副主任。从1月20日起,他便吃住在单位,把即将临产的妻子托付给了岳父岳母。女儿的顺利降生是疫情发生以来,最好的消息,雖然父女俩只能隔屏相见。
随着媒体上关于新冠病毒消息的增多,凭借多年从事医疗废物处置的经验和职业敏感,金骏飞和车间主任王宁都意识到,事态紧急。“我们必须成为病毒的终结者。”金骏飞果断地说。
处在医疗废物处理的最后一道关口,两人明确分工,王宁负责医疗废物收运处置的全面指挥工作,金骏飞保障医疗废物焚烧设备正常运行。
王宁第一时间向上级领导汇报了应急措施,全体员工取消春节假期,立即归队。车间实行24小时不间断运行。平日48小时收取一次医疗垃圾,改为随有随运,随有随清。虽然从事医疗废物处理多年,但两人都没有处理大疫的实战经验,王宁便开始向外地的同行取经,制定了《京环公司医疗废物处理站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并上报领导批复。
武汉封城后,盘锦设立了6个发热门诊。王宁开车到6家医院与相关人员沟通接洽,并为每家医院制定了避开繁华路段、绕行外环的专属运输路线,以保证医疗废物安全、快速地运送。6家医院设置专人专车,随时待命。
1月25日6点多,王宁的手机响起。“盘锦确诊首例新冠患者,现在有医疗废物需要处理。”电话那头,市传染病院传来坏消息。王宁二话没说,驱车前往医院。此后,每次有确诊或者疑似病例的相关医疗废物,王宁都亲自开车在前引路。
当第一批医疗废物运抵车间时,王宁明显感觉到了大家的迟疑。他第一个上前,将装有医疗废物的黄色垃圾桶卸下,送入专属货梯。随后陆续有人加入,工作才算有序进行起来。“大家的反应我能理解,谁不害怕啊,这可是跟病毒亲密接触呀。”事后说起此事,王宁相当平静,“这是本职工作,必须得干。”这天起,医疗废弃物处理车间设置24小时热线。
深夜,王宁被电话铃声吵醒。辽油宝石花医院接诊一名疑似病例,有医疗废物需要紧急处理。“我们马上出发。”挂断电话,王宁和司机穿戴好防护用品,驶入夜幕。半小时后,当医疗废物转运车出现在医院时,天降般的神速险些让院方反应不过来。“真是不好意思,这么晚了还得让你来。”院方的话里满含歉意,“不过从今天开始,可能随时都会有。”王宁即刻给对方吃下定心丸,“放心,我们已经做好计划,保证随叫随到。”
2月13日,医废处理车间的两部运送医疗废物的货梯都出现故障。疫情期间,损坏的货梯配件无法发货,一时修理不了。王宁深知医疗废物一刻都不能积存,“爬楼梯。”他快速下达命令,第一个扛起医疗废物周转桶,走步行梯,将医疗废物从一楼人工搬运至4楼进料区。
就这样,13个人搭起了“人工货梯”,连续运转了10天。40公斤重的周转桶,大家每天要扛100多个。在没有医疗废物时,为了保证炉温,不熄火,大家还要往焚烧炉里添木头。在厚重的防护服内,有人几次虚脱,有人手被磨破,有人双腿抽筋,但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没耽误一刻。
一天晚上10点多,女儿与王宁视频。看着全身防护的爸爸,女儿问:“爸爸,你是医生吗?怎么和电视里的医生穿得一样。”
“爸爸的工作是将医生治疗抢救产生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这样才能防止病毒继续传播。”王宁不知道,9岁的女儿是否听懂自己的解释,但他从女儿的眼中看出,孩子知道爸爸的工作,很重要。
最后的防线
与医疗废弃物处理车间一路之隔,有一座23米的小山。在地势低洼平坦的盘锦,可算是颇具高度。只不过,这座小山完全是用垃圾堆集而起的,这里便是盘锦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盘锦市产生的生活垃圾都送到这里进行卫生填埋处理,是名副其实的垃圾终点站。
疫情期间,虽然地处市郊,这里却呈现出与市区相反的车水马龙。每天早6点至晚6点,一辆辆生活垃圾清运车满载垃圾从盘锦各处向这里驶来,蜿蜒而上行至山顶,卸下垃圾,呼啸而去。一旁的推土机将新到的垃圾堆平压实,再进行消毒、除臭和密闭处理。这里的20名工作人员,每天要处理1300吨生活垃圾。
因为疫情,生活垃圾改定时清运为随有随清,每日往返于城市与填埋场的垃圾清运车多达2000余台次。运送来的垃圾也要日产日清,填埋场生產作业部的工作根本停不下。
即便在冬日,口罩也挡不住难闻臭味。终日身处垃圾堆中的杨军,对此早已有了抵抗力。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5年,也是填埋场里出了名的全能手,覆盖、作业、压实、修路、使用雾炮车除臭喷洒,他样样精通。他身上的防护服,从来没干净过,总是脏兮兮、臭烘烘。
为了不让垃圾裸露,减少气味散发,杨军和他的同事需要给暴露的垃圾盖上一层覆盖膜。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23米高的小山上,风出奇的大。在风力的作用下,想将一张400平方米的覆盖膜摊平、固定在垃圾山表面,无比艰难。七八个人合作,一天也就只能盖好几块。之后,还要用15公斤的压块,一块块将覆盖膜压固。遇到风大时,刚刚盖好没多久,覆盖膜又会被狂风掀开。
疫情期间,班组成员每天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防护手套,操作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在填埋区作业几个小时下来,人人都双腿发抖,汗水湿透全身。
杨军和他的同事每天就这样与垃圾为伍,守护城市环卫抗疫的最后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