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艺情
——一个展览的诞生
2020-09-27陈同乐赵小姣
陈同乐 赵小姣
(1.江苏省美术馆,江苏 南京 210018;2.河北博物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疫情来得如此突然而迅速,却走得如此缓慢。疫情期间,有许多朋友特别是与博物馆相关的人会问我们,疫情过后博物馆要如何做?回顾过去的几个月,为达到疫情防控所要求的无接触、相互隔离,博物馆纷纷闭馆,“云上展览”便成了各级博物馆服务公众的主要选择。然而,线上的云展览再丰富,再精彩,也无法令观众拥有现场看展时的“心动”感觉。所幸,当前疫情防控已经常态化,博物馆各项功能也随之逐步回归,重启线下展览——让观众和以前一样自由地徜徉于博物馆,切身感受博物馆的空间魅力,品味观展所独有的美妙体验——便成为各级博物馆首当其冲的任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河北博物院计划筹办一个疫情以后与观众见面的临时展览。
程式化的展览早已给大家造成了审美疲劳,而富有创意、新颖独特的才会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疫情以来,人们只能在离家较近的地方“寻求诗和远方”,观众对于展览差异化的需求便更高了。因此,河北博物院希望以一个艺术展来吸引观众“叩开”疫情后的博物馆大门,期望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品,而是文化精神的延展路径,是文化积淀的全新表现——后疫情时代的博物馆有责任用其特有的方式将这一文化精神传递下去。
本次展览策划有幸邀请到一直致力于“中国博物馆传统形式的当代构型”表现的著名策展人杨玲博士。她是一位备受关注的策展人,曾策划过许多当代艺术类展览,对现当代艺术家非常了解。于是,一个表达美好生活、美好希望的展览——《夏冀——曹清、毛进、王文婕、可可四人展》(以下简称《夏冀》)在河北博物院诞生了。
一、融合温婉江南与劲勇冀地的展览
苏东坡曾这样描绘河北,“自古多英杰,劲勇而沉静”。燕赵文化不仅孕育了河北的地域文明,也在当下涵养着河北地域文化,而河北博物院的展览恰恰集中展示了这一地域文化的特质。《夏冀》正是在如此劲勇的燕赵之地推出的以温婉江南为基调的展览。
正如杨玲博士所强调的,《夏冀》的展陈手法要融合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当下,用丰富的视角和新颖的结构表现新时代的风尚,恰到好处地传递出四位艺术家的风采和情怀。本次参展的四位女性艺术家基本都生活在江南,她们的作品既古典又现代,其中所自带的生活密码也与江南温婉气质相类——静雅祥和,内敛深情,于是,在展览设计时我们大胆采用了全新的艺术架构,精心融入了一些江南元素。
(一)富于江南意味的主色调
展览的主色调选取了颇具江南意味的绿色——“秋香绿”,或称“秋香色”。它的设计灵感源于苏州人对“秋香色”的理解。苏州人所谓的“秋香色”并不是色谱上的某一种颜色。江南是鱼米之乡,从禾苗播种到稻谷成熟,原野中的颜色不断地在变化。这个时间段里的绿,是自然界不断幻化的结果,是空间的颜色和时间进程中的颜色的交汇,是蕴含了“初生—成长—成熟”这一整个时空过程的颜色。作为展览的主色调,我们希望展厅空间里的“秋香色”也能给观众带来这样的感受——在一种既浓郁又含蓄的色调里,细腻柔和、富有质感的女艺术家们的作品,使整个展厅的空间充满了诗意,仿佛散发着江南独有的气息。
从某种角度说,“秋香色”昭示着不断生长、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它也恰恰是努力奋进的河北博物院的代表,于是,“秋香色”便成为最适合《夏冀》的色调。
(二)融入园林韵致的展示手法
展览空间布局借用了江南园林的造园技巧。序厅的主题墙由五面展墙错落组成,绿色的渐变互拥相连,墙上的绿色画面和抽象的白“云”奠定了整个展览的基调,渲染了展厅的整体韵味。透过展墙间的空隙,隐隐绰绰间,可以感受到展厅里的氛围,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去仔细地观赏艺术作品(图一)。展厅布局的设计上,则利用展台和隔断等营造出江南园林的意境,使得四位艺术家各具个性和特色的四个固定版块之间没有阻隔,反而具有一种灵活性和通透感。
展示手法上则融入了园林的风雅韵致。每个版块中作品的展陈方式不尽相同,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疏密相间。作品的摆放有聚合型,也有传统型,有独立柜,也有长卷通柜,各种形式穿插其间,颇有江南园林中曲径通幽的味道。
受本次展览艺术家作品的启发,在展台设计上,选择用方正简洁的积木来展示作品,以衬托女性艺术家的婉约清丽,更好地体现她们的作品。说明牌则设计成了三角立体状的折纸,与展台的硬朗形成呼应,简洁雅致的背板和洒脱的墨色手写体,恰似江南水墨山水的神采,仿佛是只言片语,却又有说不尽的意味。
图一 《夏冀》序厅主题墙
(三)营造诗意的展陈空间
展览占用了相邻的两个展厅,在两展厅的衔接处分别用弧形隔断墙隔出了一道空间,以湖石、花格等江南独特的元素营造出两个独立的场景(图二),如同装置艺术,试图给北方地域带来江南的清新感受。
在两展厅之间的连接部分还特别设置了一面“顶天立地”的照片墙(图三)。墙上是四位艺术家不同时期的影像,组合展示她们创作、生活、行走的状态,活泼、生动、有趣的照片,可使观众更深层地与她们的作品交融碰撞,加深对其艺术作品的感悟。
传统的博物馆展陈设计中,观众的参观路线往往是由设计师提前规划好的,按照既定的路线参观、游览可以无遗漏地参观完所有的展示内容,但是这样的方式缺乏灵活性,会让观众和展览之间产生疏离感,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展品本身的生命力。本次展览的展示面积较大,考虑到过长的展线容易使观众产生厌倦情绪,甚至中途而退,所以并没有设置常规的展线,而是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没有既定的展线,观众进入展厅后可以自然地融入展厅内的氛围,并随意、自在地参与其中。展厅内灵活的空间,富于变化的绿色,简洁适度的光照,使得展示氛围更加丰富,观众身临其境,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思维也会因此变得活跃,观众与展品之间产生了互动,展览就不再是单方面的演示,而是让观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展厅内深浅不一的绿色似流水般萦绕整个展厅空间,温润舒缓,与四位艺术家的作品交相辉映,构建出一个极具诗意的空间,观众徜徉其间,由赏心悦目而产生共情,从而串联起独特的、富有韵味的、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空间。可以想象,踏进展厅,深深浅浅的绿色扑面而来,可以让身处溽暑中的人们顿生清凉惬意,让眼睛和心灵回归宁静,忘却曾经肆虐的疫情,静静地独享这一片“诗与远方”。
图二 隔断空间
图三 照片墙
二、诉说美好生活、美好希望的展览
关于本次展览的主题,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对人性的关注,通过展厅氛围的营造和艺术家们的作品,描摹、抒写人与人、人与时代、人与传统、人与自然等关系的和谐统一。其次是对美好生活的关注。“冀”,是古代九州之一的冀州,也是河北的古称,“冀”又有希望和期待的意思,意味着冀州大地大有希望之意。作为疫情之后的第一个特别展览,取“夏冀”为题,既是表达炎炎夏日里的一种期望和期待,也是对新形势下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传递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疫情的袭击给许多社会活动按下了暂停键,人们大多只能封闭在家中自保,病毒的肆虐影响着大众的健康,也在重组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也唤醒了很多人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激发起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个体生命的珍重爱惜。这样的背景之下,博物馆策展人便需要禀承更多的人文和艺术情怀去为大众服务。
通常人们在舒悦的心情下更能够去感受环境的美好,认知文化的力量,得到审美的满足和心灵的慰藉。四位艺术家用湖石、花卉、肖像、陶艺制品等传达着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夏冀》则通过空间的关系与各种艺术媒介的融汇,将不同材质、不同肌理、不同体量的艺术品放置在恰当的位置,为后疫情时代的观众营造出一个传递着温暖与美好的精神家园(图四,封三)。
《夏冀》可以为公众提供一种可能:在这里,你可以偶遇生命中的某一时刻,某一段情绪,某一节意味深长的信息,感动于其中的温暖与诚挚。
(二)引导文明观展的新期待
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必须保持“一米线”的安全距离,公共空间限制人流,限定距离,人情味似乎变淡了。所以在《夏冀》的展陈设计中,我们有意取消了一米线的设置,更加注重展品与观众的“零距离”接触,使观众更“贴近”展品,方便与作者、作品进行对话。这是河北博物院2014年正式开展以来第一次展品裸展而不设人与展品之间的一米线,是颇为冒险的一次尝试。尤其是在某些展览中展品惨遭破坏的消息频繁传出的今天,艺术家愿意冒着风险拿出作品,与观众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的观展体验,我们更希望观众能不负信任,爱护展品,自觉维护展品安全,确保安全、无事故地度过展期,这也是博物馆人对社会文明的一种期待和希望。
(三)培育展陈队伍的新未来
图四 《夏冀》展厅内景
从播种到收获,是充满着希望的过程,而一个展览的诞生,同样让人欣喜。《夏冀》筹备之初,一颗种子开始慢慢生根;后续艺术作品的挑选,文字的撰写,艺术家视频的剪辑等工作,是在给它施肥;在团队成员就展览细节不断进行的交流、沟通,甚至争吵、碰撞的过程中,种子开始慢慢发芽;一颗颗钉子的落下,一面面展墙的竖起,将原本空无一物的空敞高大的展厅充实起来,好像小芽儿一般,《夏冀》一点点地在茁壮成长;最终果实成熟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有生命的、鲜活的、饱满的、唯美的展览——《夏冀》。
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一辈参与进来,不同的思想在一起交流、探讨、互通,最后达成统一,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次临展的成功举办,还可以看到后疫情时代博物馆事业的新兴力量在逐渐成长——他们是未来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希望。同时,这个不一样的展览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河北博物院在展览革新方面的尝试与魄力、期待与希望。
三、偶遇艺术、慰藉心灵的展览
在星光璀璨、浩如烟海的艺术世界里,很多作品都会涉及疾病、灾难、死亡,这种痛苦和灭绝性的摧残,直戳观者心灵,有着不可言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一旦危机平息,艺术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治愈灵魂”,博物馆的存在,不应该只注重从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去记述、阐发,也应给观众带来精神层面的滋养,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博物馆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
《夏冀》充分发掘四位艺术家艺术作品背后的象征意义和内涵,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观者感受到古今文人寓意于物的真挚情愫,为饱受疫情之苦的人们奉上了一道精致、雅趣的精神食粮。正如河北博物院罗向军院长所说,《夏冀》的“冀”代表着希望,“在这个特殊时期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心灵慰籍,是特殊年份中的一支心灵抚慰剂”。
国内的疫情在慢慢平息,生活秩序在逐步恢复,趋于正常,在如此特殊的时期,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重启博物馆各项职能,组织、策划、打磨精品展览,是我们博物馆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夏冀》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始,它让观众能够在自己的想象中形成意义,从自己认同的色彩——“秋香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体味生命的顽强,让观众与艺术创造进行有效的联结,从中寻找生活中的美学以及审美的意义,寻找属于他们的永恒的慰藉。
《夏冀》开幕当天,展厅中有几位观者长时间的逗留给人印象深刻。他们在展厅来回逡巡,往返浏览,仔细观赏作品,仿佛是在庭院中欣赏美景,并且不时与参展艺术家交流感想。他们中有业余的雕刻师,手中拿着自己的仿古作品,请教在场的艺术家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艺;也有大学的教授与艺术家共同探讨作品的深意;还有观者当场赋诗一首,呤咏出自己的感悟……这样的场景难道不是对一个博物馆、一个策展团队,以及所有博物馆人的一种慰藉吗?
目前《夏冀——曹清、毛进、王文婕、可可四人展》正在河北博物院展出,有媒体称其“宛如夏日凉爽的风,送来心灵的慰藉”,是希望,是“秋香绿”带给我们永恒的慰藉。随着疫情的逐渐向好,河北博物院的观众限流人数从开始的每日3000人升至5000人,预约参观的观众人数也在逐步攀升,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面对疫情中的困难与疫情结束后的重整,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联系,让我们大家一起思索、应对,彼此涵养精进。我们相信,阴霾终将过去,世界将充满阳光,充满永恒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