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姆雷特的海上旅行与性格重塑

2020-09-27戴无嫣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1121

名作欣赏 2020年21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航海旅行

⊙戴无嫣[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 311121]

在其海上旅程告一段落之后,哈姆雷特又重新回到了剧中的聚光灯下。他的这段航海经历极大地推动了其个性的转变。哈姆雷特似乎一洗过往的愤世嫉俗,显示出更多对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包容度。较之以往,他表现出对周围的人与事更高的掌控度和心智上的成熟。其在出海前所发表的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返程之后的言行形成强烈对比。哈姆雷特在航海旅行结束之后所发表的言论彰显出其转变的思想。因此,它有助于读者理解哈姆雷特性格转变的关键点。

剧初,读者看到一个年轻浪漫、理想主义、充满野心的哈姆雷特。随之,读者见证了他在正式进入这个现实世界后所遭受的打击和重创。他的生母与叔父快速的联姻令其感怀生父尸骨未寒便遭世人抛诸脑后。他的朋友们对他的算计深深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和情感。未来岳父利用未婚妻作为政治工具以操纵他更令其质疑人与人之间是否还保有真情实意。发现叔父歹毒谋害生父的真相最终击垮了他的精神健康。很快,读者看到了一个备受情感和精神创伤折磨的哈姆雷特。他困惑、颓废,无法再对周遭的人和事做出理性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在第三幕中,哈姆雷特内心的苦涩情绪终于如洪水一般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他以充斥了尖酸讽刺的语调质问与谴责他身处的这个荒谬的世界。Maynard Mack 在其文章“哈姆雷特的世界”中指出,哈姆雷特正处于一种极度困惑和愤怒的境地,因为此刻的他陷入了一种行为学上所说的“行动力的瘫痪”。他在思考,缘何人们会想得太少——“我们在激情中的誓言”,以及人们缘何又会想得太多——“重重顾虑让我们变成行动的懦夫”。“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雷特说恐惧令我们变成行动的懦夫,因为过多的思考会削弱人们天性中的勇猛。应该被立即付诸实施的行动一旦迟疑便会变得晦暗不明并最终止步不前。OED对“hue(色调/光彩)”一词给予的注释之一为“幽灵和幻影”。这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解读,如果将“hue(色调/光彩)”一词与哈姆雷特看到的好似自己生父的鬼魂关联起来。此刻,哈姆雷特深切质疑所谓现实和幻觉两者之间究竟哪一者具备更高的真实性。他是否应该相信唯有自己所见的幻影,还是应该相信周围大多数人所遵从的现实而去否定幻觉的真实性?哈姆雷特不得不反复思考当下的问题并权衡自己的抉择为何。无疑,这阻碍了他的决断力和行动力。

通过伶王的台词,哈姆雷特提出另外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人们缘何不经思索便付诸行动。如果我们只是基于冲动行事满足本能需求,那么人与禽兽何异呢?“志愿不过是记忆的奴隶,总是有始无终,虎头蛇尾。一时的热情中发下誓愿,心冷了,那意志也随云散。过分的喜乐,剧烈的哀伤,反会毁坏了感情的本常。”哈姆雷特说我们的意愿总是在最开始的时候特别强烈,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削弱。我们在情绪满涨的时候许下的诺言随着情绪的平复而失去效力。巨大的悲伤和欢乐都会促使我们采取行动,但当情绪高涨的时刻如潮水般退去,我们便失去了行动的动力。欢乐转眼之间便可转化为悲伤,反之亦然。此处,哈姆雷特显然是指他的生母与叔父的快速联姻。生母对死去的丈夫轻易变节的爱和誓言让他感到厌恶,人性的诡谲善变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当读到以上两篇言论,读者不难发现,哈姆雷特的内心展开了一段与自己的哲学层面的对话。他意识到几乎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卷入这矛盾而对立的困境。这也是他穷尽智力亦无法解决的困境。此时的他面对的是人类理智与行动、激情与持久之间的深深鸿沟。因此,剧情进展可能因为哈姆雷特陷入困境无法行动而就此停摆。幸而,化解危机的航海旅行随之而来,将剧情推动至另一个新的阶段。笔者对于海上航行这一章节重要性的理解与William Lawrence的文章“哈姆雷特的海上航行”中所讨论的内容不谋而合。Lawrence认为,此处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不只是莎翁在剧情进展上安排“海上航行”延迟出现的合理性,而是莎翁揣摩此处应是哈姆雷特性格转变之节点。此刻,哈姆雷特意识到自己已然丧失行动力,而企图寻求失败背后的原因亦是徒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典范形象出现的霍拉旭所代表的智慧是哈姆雷特在航海之前衷心欣赏的。哈姆雷特认识到霍拉旭坚韧的个性包纳生活的矛盾繁杂与其自身的幼稚和理想主义形成强烈反差。霍拉旭泰然自若地承受一切,因为他是人群中鲜有的可以将理智与情感调试到恰到好处的幸运儿。“能够把理智和情感调整得那么适当,命运不能把他玩弄于指掌之间,那样的人是有福的。给我一个不为情感所奴役的人,我愿意把他珍藏在我的心坎,我的灵魂深处。”这里,哈姆雷特承认自己对霍拉旭的羡慕之情。同时,他也认识到平衡理智与情绪对自己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航海旅行结束之后回归到聚光灯下的哈姆雷特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缺陷和繁杂的更高的包容度。与其在第三幕中愤世嫉俗的言辞相比,在第五幕与霍拉旭的对话中,哈姆雷特展示出高度的成熟与隐忍,坦然接受生活里的跌宕起伏。哈姆雷特性格的巨大转变与其在海上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Mack指出,哈姆雷特在其海上的经历中得到两个重要的启示。其一为他在性命攸关的时刻急中生智伪造官方文件救了自己的性命。这意料之外却侥幸至极的事件令他意识到生活中的际遇并非完全由自己预先设定。其次,海盗船只的意外来袭使他意识到未来的不可预测和无法规避。哈姆雷特与霍拉旭之间的对话充分体现了航海归来后的他对生活高度而成熟的理解与感悟。“不,我们不要害怕什么预兆;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上帝掌控一切,即便微小如一只麻雀的生死。除此以外,上帝还掌控着一切发生的时机。哈姆雷特信奉随遇而安的智慧,不强求,不执念,让事情按照它既定的轨道自然发生与发展。

在第五幕的开头,哈姆雷特通过评论掘墓人的工作向读者传输这样的智慧。“哈姆雷特:这家伙难道对他的工作一点没有什么感觉,在掘坟的时候还会唱歌吗?霍拉旭:他做惯了这种事,所以不以为意。哈姆雷特:正是;不大劳动的手,它的感觉要比较灵敏一些。”霍拉旭说掘墓人已经习惯了手上的劳作,所以对掘墓这样的工作已经感到麻木。哈姆雷特同意他的观点,并说只有不用劳作的人才能够拥有更敏锐的观感和洞察力。而海上旅行之前的哈姆雷特从来都不是“习惯”的奴隶,他的执念和强求令他无法得到内心的平静。现在,读者看到这段航海旅行的经历颠覆性地改变了哈姆雷特之前焦躁而极端的个性。此处,他和霍拉旭之间平静的对话显示出他已经达到了和霍拉旭相似的智力成熟度和容纳度。哈姆雷特告诉读者,他已经认识并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有时候顺其自然反而比一味强求要好。霍拉旭代表了哈姆雷特在海上航行前所羡慕并极力模仿的对象,而雷欧提斯则作为陪衬出现反衬出哈姆雷特改变的个性。在墓地那幕戏中,雷欧提斯制怒之无能与冲动的个性让读者想起航海前那个愤世嫉俗、义愤填膺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对待欧菲莉亚去世的不同态度也显示出哈姆雷特个性与思想的巨大改变。

剧终,我们看到哈姆雷特是如何对待自己生命的终结。航海旅行结束之后,读者看到了一个成熟和隐忍的年轻人准备好了迎接和包纳生命的复杂和矛盾,而非一味囿于自身有限的认知而执着强求。对于读者来说,看到哈姆雷特获得对生命的崭新领悟后重新开始他的人生似乎才是大快人心的结局。然而,我们看到哈姆雷特在剧终被无情地谋杀。在生命的最后,他对雷欧提斯的谅解显示出其慷慨宽大的心胸。他对雷欧提斯说愿上帝宽宥他,而自己也将随着雷欧提斯一同进入天堂。哈姆雷特坦然面对和接受生命终结的态度显示出他对生命的际遇并非完全由自我设定以及生活的未知性的深刻洞察。

安排哈姆雷特在剧终死去,读者不禁怀疑,莎翁是在否定哈姆雷特的勇气和决心去挑战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有限认知吗?读者看到,航海旅行前的哈姆雷特曾不断试图化解生活的复杂多变和晦涩难明。尽管他的生命终止,其试图化解人类困境的勇气却并不因此而失去力量和光彩。同时,哈姆雷特的海上旅行也体现了其为丰富自身阅历,不囿于现状,开阔视野所做出的努力。或许正是因为这段海上旅程中的所见所闻,哈姆雷特最终才拥有了足够的智慧,以平静、优雅的方式坦然地接受自己生命的终结。

①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九)》,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3—64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②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http://www.oed.com/〉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航海旅行
大航海——从星盘到象限仪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断水三天的航海人
航海博物馆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哈姆雷特(中)
航海之梦
哈姆雷特疯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