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处世哲学

2020-09-27吴蕴慧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128

名作欣赏 2020年21期
关键词:莫里王氏子弟

⊙吴蕴慧[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128]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家族传承和精神的重要支柱,蕴含着丰富、质朴而又耐人寻味的哲理。作为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苏州有着深厚的吴文化底蕴与家训文化传承。苏州传世家训在强调睦亲齐家的同时,处处可见名门望族、商贾士绅齐家教子、做人处世的格言警句。

苏州范氏家族杰出的代表、“北宋第一人”——范仲淹为后嗣子孙留下的百字家训(《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中,曾言简意赅地总结了立身处世的要点:“处世行八德”,“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并具体阐释为“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高度概括了儒家所倡导的为人处世准则,更成为苏州范氏家族后世立身处世的操守和典范。

一、慎交慎行

苏州具有崇文尚德的传统,传世家训不仅重视家庭环境及教育对家族子弟成长的重要作用,而且更为关注社交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交关系的重要影响。苏州传世家训普遍把“择友”作为人生第一要义,甚至上升至“保家莫如择友”的高度。

良师益友可以让人受用终身,狐朋狗友则使人误入歧途。为了避免家族子弟近墨而黑,苏州传世家训中往往对择友的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结交直、谅、多闻的“益友”,切忌便辟、善柔、便佞的“损友”。苏州彭氏彭定求在《败家十穷》中总结道:“第九穷,子孙相交不良朋(勾驹穷)”,把交友不慎归为败家主要原因之一。彭蕴章则立专门的家训家规——《交友四箴》,从滥箴、谑箴、傲箴和言箴四个方面详细教导子弟如何择友以及如何与人相处。

交朋友贵在德,宁缺毋滥,德行兼备、为人厚道的朋友即便只有两三个也足够了。莫里王氏家训告诫子弟“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把德作为衡量朋友的重要标准。莫里王氏的代表人物王鏊交友尤为谨慎,立朝三十余年而能洁身自好,不妄交人,情趣相投者唯有三四人。

交朋友贵乎诚信。所谓“诚”就是忠诚老实,待人坦诚;所谓“信”就是信守诺言,讲求信用。以诚信为道德基础,与朋友相处时就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莫里王氏家训告诫子孙要“讲信用,不食言”。常熟钱氏家训明确指出“信交朋友”。苏州彭氏家训教导子弟处世要以诚待人,与朋友交往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缺乏信任,就不会有真正的友情。

与人相处要谦恭尊重、慎言慎行。“谦虚”是为人处世时对个人品行的要求,“尊重”是对他人的态度。苏州传世家训中常常可见基于个人修养和素质提升的待人之道。莫里王氏家训告诫子弟为人要低调,不要以己之长夺人之短,“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苏州潘氏潘世恩从小就教育其子为人谨慎,“勿妄语,勿戏谑,勿师心自用,勿矜己长,勿议人短”,意思是不撒谎,不乱开玩笑,不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更不可揭露别人的隐私,背后议论他人的缺点。苏州彭氏家训亦强调处世要谦虚,不可恃才傲物,即便“能人所不能”,也要做到“毋自矜”;处世要与人为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包容别人的不足,不戏谑嘲弄他人。彭蕴章《交友四箴》指出与友人相处应当敬人以礼,不可揭人之短、谑人之过;待人接物应当谦逊有礼,不可倚势倚才傲世;言语交谈要有分寸,宜和颜悦色、不急不躁。

二、忠厚敦睦

苏州历史上诸多大族或为避战乱之扰,或因经商长期寓居,背井离乡,最终选择在苏州这块富庶之地安家立业、繁衍生息,逐渐融入苏州社会后,又致力于家族的稳定发展、长盛不衰。忠厚传家、敦睦乡里的家风家训也是这些家族起家、治家、旺家实践经验的总结。“忠厚”是基于个人品行的修养,是将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善美之情推而广之,要求为人处世厚道、宽容、仁义;“敦睦”是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是急公好义为己任的担当,要求亲善和睦,融洽邻里关系,多予少取。

苏州传世家训中仁让忠厚的处世之道,不仅敦促大族士绅行善积德、不慕名利的良好家风的形成,而且为家族的发展和壮大构筑了融洽的人际关系和邻里关系。常熟蒋氏家训以忠诚宽厚传家,待人宽和。莫里王氏以宽仁为家法,“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并以忠厚传家,训其子孙“俭以自奉,厚以待人”,不欺不诈,不唯利是图,“务农不误节气,经商童叟无欺;受雇于人,要忠心尽责,用人要宽厚待人,为医要有割股之心”。因此,莫里王氏在苏州有“忠厚王家”之称。苏州潘氏潘世恩在教育子孙养德修心时强调,为人要忠厚,而忠厚体现在“存心、立言、做事”等诸多方面,忠厚要由内而外,言行举止均不得有刻薄之见。昆山归氏家训把“为善”作为家族德义的要求,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其族人归凤宅心仁厚,宽容爱人,为乡党敬重。

安身立命、安土重迁的思想又使得苏州的名门望族、商贾大绅极为重视与邻里的相处之道,重视家族在乡里的道德评价、口碑及社会声望。常熟钱氏家训严禁子弟依仗家势为霸一方,告诫子孙“莫欺孤幼、莫损平民”。常熟归氏家训历来把“和孝敦睦”放在治家首位:“凡我先人尊卑长幼,各以安分守贫,睦族恤邻为务,不宜违利侵法,致累身名。”其族人归钺和悦待人,不计前嫌,赡养继母,传为佳话。太原王氏家训开宗明义,将“孝友敦睦”放在首位,指出家族的兴衰取决于家族成员的品德和礼仪,而非其财富、地位、权力,教导家族子弟“和睦乡闾”,务存宽厚、勿萌邪曲。常熟蒋氏家训极为重视乡里事务的处理,从“和睦邻里族党”出发,对家族子弟严加管教,对扰乱乡里生事者,绝不姑息养奸,“不可以势力强取人财”“家人不许生事,扰害乡里,轻则家法责治,重则送官究惩”。此外,蒋氏还急人所急,“多蓄救火器具,里中有急,遣人助之”。敦睦乡里作为家训传承,有效地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促进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秩序。

三、乐善好施

儒家的仁爱思想集中体现在爱人、助人、利人等方面。中国传统家训中扶危济困、博施济众的教诲将这一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阴德之最大者,莫如饥年施赈”(《得一录》)的行善思想的影响下,苏州民间士绅继行善举,施惠无念,不图回报。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也成为苏州大族、士绅的家风家训传统。他们或慷慨解囊、接济穷困,或修桥铺路、掩骼埋胔,或在乡里推行义庄、义赈、义教。

苏州的大族、士绅向来将自身的发展与乡里的发展密切结合,把积善作为家族绵延的福泽,不独善其身,不独据具财富,以惠普乡邻、排难解纷为职责。苏州彭氏彭绍升一生致力于劝善行善,告诫子孙:“家之所由兴,名之所由立,一言以蔽之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尔矣。家之所以替,名之所由堕,一言以蔽之曰: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尔矣?”朱伯庐《朱子家训》也提到:“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常熟钱氏家训不仅要求子孙在日常生活中周恤鳏寡孤独等贫困之人,还要求竭尽全力为乡邻排难解纷,将修路造桥、兴办义学、修建社仓纳为己任。太仓唐氏唐森阶、唐雪韩碰到灾年或荒年,不仅免去租户的地租,反而“钱米施之”。常熟蒋氏家训在关心疾苦、救贫济乏方面做了详尽规定:“不得逼迫穷困人债负及穷佃户租税,须宽容之,令其陆续完纳,终于贫不能还者,焚其券。人有缓急挪移,取利不得过贰分。”“积谷本为防饥,若遇饥荒,须量力济人。不得因歉岁,反闭粜以邀重价。子孙中有太贤者,更能推我之所未尽,救贫济乏,养老育婴。”恬庄杨家崇德慈仁,其降低租息、救济百姓、落实民众困难之举受到官方的高度认可,被誉为“仁者之风”。

早在北宋时期,名贤范仲淹就在苏州创立了全国最早的范氏义庄。至清代,苏州的义庄已达到百余所,很多义庄突破宗族救助的初衷,发展成为以救助穷苦大众为目标的慈善机构。苏州潘氏广行善举,大力参与地方公益事业,涌现出潘曾沂和潘遵祁两位大慈善家。潘曾沂建立了丰豫义庄,将救助对象扩大到地方贫民。太仓唐氏唐受琪任私塾先生时,虽家境清贫,也会减免贫困者的学费,甚至捐出寿筵礼金设立专门基金,当作春赈之用,帮扶贫困之人。苏州彭氏彭绍升创建近取堂,由救助乡里嫠妇变为一个综合性的慈善组织。震泽施氏以谦和仁义、急公好义为家风传代,在乡里推行义庄、义赈、义教,广施善举。在“丁戊奇荒”中,施则敬慷慨解囊,发起并成立上海协赈公所,向全国各地的士绅商民劝捐,甚至亲自赴山东堵筑黄河漫口。施则敬还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之一。

苏州传世家训中立身处世的箴言,不仅为家族子弟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提供了规范和准则,而且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慎交慎行、忠厚敦睦、乐善好施的处世哲学,不仅是家族立足地方、立足社会的根本,更成为家族经久不衰、绵延兴盛的源泉,同时,对当代青年的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促进当代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学习和传承。

猜你喜欢

莫里王氏子弟
莫里永学生宿舍
——贯穿建筑的连续上升走廊
Class Action
新荷初绽
《莫里》
算命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围炉夜话(十五)
高干子弟与煤老板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