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20-09-26王月恒

人文天下 2020年16期
关键词:来访者艺术创作绘画

王月恒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概述

表达性艺术治疗起源于艺术治疗,迄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是指在心理治疗中运用并整合不同的艺术形式,以此帮助来访者表达内心情绪、完善自我人格的咨询和治疗方法[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莱利斯大学将绘画、音乐、文学、手工、戏剧等各类艺术形式的心理治疗统称为“表达性艺术治疗”,并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发展探索。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核心特色是艺术创作的形式能更有效协助当事人抒发压抑和隐藏的情绪、协助当事人对过去经验重整与再诉说,它包含两种工作取向:“艺术心理治疗”取向和“艺术创造即治疗”取向[2]。前者认为艺术创作是作为心理治疗中的重要工具,侧重于艺术创作过程中,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非语言沟通与解析;后者认为创作的过程即治疗的过程在治疗过程,对创作环境、创作者的表达更为重视。两种工作取向在实际操作中并不矛盾,应当根据治疗对象、具体情境作相应的选取。

传统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有因来访者表达困难、沟通不畅而陷入困境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分来访者表达咨询需求和自我内心,影响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进程。而表达性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沟通”的特征,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为来访者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媒介,在艺术创作中投射出来的潜在无意识情感、记忆、自我和需求的表达更加顺畅和完整,同时艺术创作过程有利于情绪的宣泄和身心的放松。如今,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和媒材不断发展丰富,逐渐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传统工作方法之外的有力补充。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技术

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技术形式多样,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类。

(一)绘画治疗

绘画是图像思考形式,是人类的原始思维类型,所绘图画本身就具有符号语言的特点。目前,经典的绘画治疗有“房—树—人”投射测试,通过描绘的场景、画面大小、位置、图形和线条的特点分析来访者对家庭、对环境的感受,以及自我人格的完整性;曼陀罗绘画治疗,通过绘制自性的核心意象“曼陀罗”来疏导负性情绪,寻找个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和平衡。目前绘画治疗已经发展出更加丰富的形式,绘画过程本身就能让来访者能感受到放松和疗愈,在绘画的表达形式中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呈现自我,也就是说绘畫创作本身就具有心理疗愈的作用。

(二)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是一项较新的技术,以音乐为媒介引导来访者体验内心情感、释放内心压力,适当地使用音乐能够有效地刺激大脑,调节生理机能,进而对个体的情绪活动产生影响。在音乐治疗中,来访者可以是主动的,如歌唱、演奏乐器或伴随音乐跳舞,也可以是被动的,即聆听音乐,冥想放松。在近年来较流行的“鼓圈”团体心理辅导中,融合了两种治疗方式,既有主动的与音乐互动,也有在乐声中放松冥想的过程。在使用音乐治疗技术的过程中,要与音乐教育区分开,弱化对音乐审美、音乐鉴赏、专业技能的要求,更多的注重音乐形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补充。

(三)戏剧治疗

戏剧治疗可以通过少量的表演者、生动的剧情,将治疗效果覆盖到所有观看者,使得观看者可以领悟到心理活动、心理冲突和解决方法,让参与者从戏剧中产生共鸣并受到启发。戏剧治疗在高校的运用主要是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剧利用舞台创造一个表达和释放内心体验的平台,将高校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冲突、职业生涯困惑等情境呈现出来,并将应对和正确处理相应问题的方法融入在表演中。校园心理剧的实施除了对编剧创作、人物表演能力的要求外,对舞台设计也有一定要求,如灯光、音乐、道具等元素的巧妙运用都能够增强舞台渲染力。

三、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目前,表达性艺术疗法在高校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中已经广泛地运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使用专业的工作环境,如心理咨询室、绘画治疗室、音乐治疗室或综合性团辅活动室,独立的空间为大学生提供舒适安心的表达环境。基于表达性艺术疗法的两种工作取向,心理咨询师在使用这类技术时一方面关注来访者从治疗中投射出的内心状态,将创作的作品作为心理状态的检测工具;另一方面引导来访者在表达性艺术治疗中体验自我成长。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当尽可能更深入地学习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以保证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专业性。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在课程设计中融入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是促进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途经。利用艺术的强烈体验感引导学生深刻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主题中,让学生自发对课程内容产生思考和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在导入课中共同体验夏洛墨迹测试、曼陀罗绘画、“房—树—人”测试,让学生理解心理投射的含义和心理测试的多元化;在“自我认知”章节,利用自画像的作画可作为课堂的“破冰环节”,并帮助学生在进行形成对自我形象的生动认知,进而深化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的探索;在“时间管理”、“生涯规划”等章节,也可结合表达性艺术疗法进行丰富的课堂设计。在课堂中采用表达性艺术疗法,课堂环节的设置和引导尤为重要,一方面要考虑到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的优化,另一方面也要顾虑到学生在表达性艺术体验和课程学习间的平衡。

(三)表达性艺术治疗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应用

校园文化活动大多以艺术创作表达为主题,在校园活动中灵活地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需要注重活动的设计、内容创作的要求以及活动效果的推广。艺术创作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灵活丰富,学生创作中思想、情感、情绪表达的呈现不受时空的限制,面向的学生群体更加广泛,既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又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帮助学生将人际关系、学业压力、自我成长困惑等方面的问题呈现出来,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平台。借助“互联网+”优势将活动成果在“两微一端”平台上进行二次宣传,将艺术教育的魅力辐射到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中去,打造具有丰富视听资源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四、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价值

(一)鼓励个性化自我表达

艺术表达充分锻炼右脑的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融入对空间、图像、音樂等元素艺术创作,通过不设限的表达形式有利于创新力的提升和个性化的培养。艺术表达又是自发的、自控的,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为自我意识的探索提供了新的途径。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把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建立自我同一性、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阶段,而融合了内心成长、情感情绪等心理因素的艺术创作能够更加激发学生对自我的体验、探索和表达。

(二)推动普适性艺术教育

表达性艺术治疗中的艺术创作无需艺术学专业基础,可以通过在心理健康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覆盖更多的学生群体,在全校范围内为学生提供参与艺术体验、投入艺术创作、感受艺术熏陶的途径。在表达性艺术治疗中,应该引导学生以“过程取向”的态度参与艺术活动,鼓励学生享受艺术表达的过程,淡化对艺术创作成就的评价[3]。总而言之,“去专业性”的艺术创作才是让更多非艺术专业学生群体参与到艺术教育中来的方式,普适性的艺术教育,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是每个人都能体验、参与的。

(三)开展柔性价值观引导

大学生正处于接触、认识多元化价值观的阶段,尤其是在新生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帮助其探索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首先,表达性艺术治疗具有在艺术中探索、交流、分享的特点,创作本身就能呈现不同的价值观,需要高校工作者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对创作作品进行思考;其次,在团体形式的表达性艺术治疗中,进行校园文化、校风校训、家国情怀等主题的探讨引导,经由深度参与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核心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内化,帮助其梳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文娅茜.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3):188-189.

[2]章学云.表达性艺术治疗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8,2:78-81.

[3]何瑾,刘海骅.艺术干预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2010,07-08:69-71.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来访者艺术创作绘画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咨询师带给来访者的礼物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中谈“共情”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