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构建龙狮传统文化育人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20-09-26冯媛
冯媛
中华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五千多年仍充满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建立在5000多年文化传承基础之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
一、龙狮运动的文化内涵
龙狮运动是一种民间传统文体活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龙狮运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精华,始终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传统习俗中,人们把龙狮当做勇敢、力量的化身,更寓意如意吉祥,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舞狮的习俗。随着时代发展,龙狮运动也已成为一种象征民族团结,发扬拼搏精神,同时具有较强的健身、竞技、观赏、娱乐价值的运动。从古至今,龙狮由一项运动逐渐形成一种文化,即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龙狮呈现出新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龙狮文化对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增进了世界不同区域人民群眾的文化共鸣。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符号象征,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协作、蓬勃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二、龙狮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其中“立德”与“树人”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和掌握其 中的各种思想精华, 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很有益处”[3]。2017 年 12月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也明确指出, 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4]。
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实施文化自信战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举措。近几年,在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推进高校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背景下,自治区体育局大力扶持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推进龙狮文化进校园,使得高校成为学习研究龙狮文化的重要阵地,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开展龙狮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增进体质与健康,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广西电力职院开展龙狮文化育人的做法与创新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西电力职院)开展龙狮运动已有10年的时间。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实践,传承与发展传统优秀文化。学校龙狮运动队已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电力特色与龙狮精神融合的育人模式
1. 广西电力职院注重将新时代电力工匠精神与龙狮精神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匠心、匠身、匠技、匠魂”的电力龙狮精神理念,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更加有利于开发它的精神实质,推动龙狮运动蓬勃发展,使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深深耕植于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 因此高职院校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找灵感、 受启发, 是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5]。
2.学校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开设了龙狮选修课,将南狮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开展了体育课程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的改革与实践;把舞龙舞狮与培养“尚德砺能、专注求精、守持匠魂、奉献光明”电力工匠品格结合起来,与电力学子不怕苦、不怕难、不怕累的精神结合起来,与学生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创新性地形成了课堂、高水平运动队、协会、创新创业公司、龙狮基地“五级管理”模式。通过聘请龙狮领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龙狮名家担任特聘教授,深入推进龙狮必修课、选修课建设,共筑文化育人。
(二)建立基地,为文化传承研究搭建平台。
广西电力职院龙狮运动兴趣小组最初是学生自发成立,随后学校陆续组建了龙狮协会、龙狮训练队,把龙狮协会纳入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将龙狮运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广西大学生舞龙舞狮训练基地”和“广西龙狮文化研究基地”,成为广西南狮文化传承、保护、研究的枢纽,也是广西南狮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学校通过搭建各类平台,坚持“以科研促传承、创新和发展”理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及课题研究。开展了《基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等10项市厅级课题,并组织申报教育部相关基地申报等系列科研活动。真正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科研工作,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兴趣中体验、学习传统文化。
(三)以赛促品牌,以活动促传承
赛事是龙狮运动推广和传承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参加比赛,学校获得民族文化龙狮项目世界级奖项3项、国家级奖项11项、省(区)市级奖项50余项,作为广西唯一受邀高校参加了香港回归20周年的纪念活动演出,受教育部邀请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慰问演出(全国高校仅2所),作为唯一受邀中国代表队参加印度尼西亚东盟狮王争霸赛并获第4名好成绩。学校龙狮队通过“走出去”把龙狮文化带到了西北荒漠大地、带出了国门。学校龙狮协会、龙狮运动队作为一个育人平台,吸引了大量贫困生、品学兼优的三好生、退伍军人同学等,是一个思想大融合的团体,学生通过三年的磨砺培养了坚强的品格,也帮助大学生在人生重要阶段树立正确的“三观”。
学校龙狮运动队通过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民俗活动、爱心活动等方式传承和传播辐射带动10万人以上;通过校际龙狮文化交流,与10余所区内外小学、中学、中职学校开展龙狮教学合作;先后带动区内10所驻邕高校建立龙狮社团,高校间通过举办交流活动促进龙狮队组织管理、教学育人等,搭建校际交流平台,助推区域龙狮运动发展。同时,广西电力职院作为一所非体育类高校,通过龙狮运动带动,学校乒乓球队、足球队、篮球队等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四)推动龙狮文化与学生创业就业有机融合
广西电力职院把龙狮文化传承融入创业就业教育中,并将协会创造性转化为文化产业,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学校率先成立广西第一家集龙狮表演、教学、道具器材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司,解决30多名毕业生就业问题,公司效益和规模均列广西高校第一。学校由此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毕业生将对龙狮运动的热爱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热情,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用于创业。
广西电力职院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需要,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创业形势,通过龙狮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毕业生因龙狮水平较高,直接被广西电网公司、宝钢湛江钢铁集团、柳州钢铁集团、南宁轨道交通集团等大型国企招录,毕业生们把龙狮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中,融入就业当中,起到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廣西电力职院龙狮文化育人新模式的思考
(一)发挥专业优势,突出实践特色,推动龙狮运动教学科研
广西电力职院将持续提升龙狮课程建设、学术研究能力,将龙狮运动和龙狮精神全方位地融入学校“三全育人”体系和当前学校“双高”建设中,大力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更好地传播和弘扬龙狮文化精神,不断丰富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内容和实践。同时,依托现有平台基地等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区内外同行沟通交流与合作,立足实际,实现资源共享、平台互助、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建立龙狮教育智库、课程资源库等,在课程教学、社团建设、工作室(坊)、科研教研、辐射带动及改革创新等方面加强建设。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龙狮运动的喜爱,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意志力,增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探索龙狮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将龙狮技术纳入职业技能培训,开发龙狮项目培训资源包,培养一批龙狮技术专业人才,为龙狮文化再传承、再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积极探索打造龙狮文化体验展厅,对社会大众开放,让更多的人了解龙狮文化、龙狮运动,使之成为广受喜爱的体育活动。同时在现有基础上,制定更长远的目标,通过平台优势、资源整合等努力申报自治区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校、民族团结和谐示范校、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等,并积极探索建设国家级传承基地。开展民族体育运动课程建设、龙狮文化课题研究与传播实践中,进一步深入挖掘龙狮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全力打造龙狮文化教学和研究平台,加强龙狮文化内涵建设,有效继承、奋力开拓、不断创新,让中华龙狮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进一步打造我区龙狮运动品牌,为广西传统文化研究及龙狮运动的发展、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彰显民族自信,推动龙狮文化走出国门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龙狮运动极具中华民族的特色和风格,广西电力职院的龙狮运动植根于广西这片热土,将会依托“一带一路”区位优势,通过比赛竞技、交流展示、论坛等多种形式真正让龙狮“走出去”,走上国际舞台,通过展现中华龙狮文化魅力,鼓励带动更多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或共建龙狮运动,促进广西龙狮运动的推广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结语
广西电力职院将龙狮运动融入教育教学,不断巩固提升“传统文化育人”成效,培养了一批独具电力工匠精神的龙狮文化传承者、践行者、宣传者。龙狮文化建设及育人的道路还很长,广西电力职院将明确今后发展路径,为高校开展龙狮育人提供借鉴,为传承广西龙狮文化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正穹,张潼.《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这五年,习近平这样谈文化遗产保护[DB /OL].中国青年网,2017-09-15.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 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1.
[4]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R].2017-12-6.
[5]任缘娟.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新疆:新疆医科大学,2020.
(作者单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