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及路径研究

2020-09-26郑露

人文天下 2020年16期
关键词:价值观文化教师

郑露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说:“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要培养高中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在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让今日之中国成为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交融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学习的有利方面,但是也存在很多隐患。高中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但是缺乏判断和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一味地追求外国的文化,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一、文化认同的内涵

要准确把握文化认同的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界定,即“文化”和“认同”。文化,涉及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所积淀的具有象征意义,具有特点的精神及其产物。历史所积淀的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宗旨,批判地继承与发展文化。“认同”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和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认同就是趋向一致,趋向一致则是指有一个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同的或准则或精神的存在,使人们心向往之,自觉地接受并维护它,将其内化为精神力量并践行于实践之中。

文中所探讨的文化认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青年和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知识层面的明确认识和精神层面的价值认同。

二、文化认同的价值

(一)文化认同彰显了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凝聚力则是使各族人民紧紧相依的精神纽带。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较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文化价值观的较量,即本国的文化价值观能否成为促进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能否使本国国民认同这种价值观并产生价值行为去践行和维护它。只有每一个人都自觉的认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才能在全民族形成强大的文化共识,进而这种共识就会发展成为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思想促成统一的行为,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国各族人民更要坚持文化认同,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二)文化认同促进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

国民素质、文化软实力等不可量化的领域日益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而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高度凝练的价值观,三个层面、十二个词精确简练的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基于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才会产生统一的价值观,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一面旗帜,指引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从小事到大事,从一小群人到一大群人,最后到绝大多数人,都会以崭新的精神面貌,生活在真正文明富强的中国。

(三)文化认同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后被总书记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更深沉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则为文化自信提供了一种归属感,是更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豪感,一种礼敬感,一种对文化发展前景坚定的自信心。如果说文化自信是学生心中一艘满载信念的帆船,那么文化认同就是保证这艘信念的帆船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意识形态的教育内隐而持久,但其作用却强大而深沉,只有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让学生真正理解我们所认同的文化,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

三、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一)主流文化日益趋向边缘化

全球化使得外来文化和我国的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主流文化被冲刷和淡化。学生越来越觉得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文化很老套,不能理解这样的文化在科技如此进步的今天有什么用途。造成主流文化日益淡化和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下,对于文化教育的刻板和淡漠。学科知识的传授在学校看来似乎更加重要,教学过程也更加精准,有实效,这就导致了学生不关注主流文化。学生对于我们所倡导的文化只有一种刻板印象,那就是老一套的傳统文化,根本不知道我们所弘扬的主流文化为何。近年来,短视频软件、微博等自媒体十分火爆,发表言论的网络社交平台多种多样,也更加便捷,但是有人却在网上诋毁英雄人物,还有一些主播发表侮辱国歌等不道德的行为。反观这些社会现象,正是因为每个社会成员对于我们的文化没有一个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没有自觉地维护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导致主流文化越来越边缘化。

(二)青年群体盲目认同西方文化

青少年思维敏捷,有活力,接受度强,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接受能力也较强,但是看问题比较片面,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印象中死板的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似乎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互联网为学生学习知识、拓宽眼界提供了全新的便利通道,为学生放眼看世界打开了一扇窗。但是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学生的好奇心强、判断力弱,容易轻信一些言论。许多西方国家就利用这种心理,对我国的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渗透,其用心值得我们深思。

四、高中生文化认同的培养路径

(一)加强教师的文化素养,构建文化氛围

“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首先应该让学生“知”文化,即知道“是什么”的问题,只有知道了我们所认同的文化是什么,才有认同的可能。要让学生获得“知”文化,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知”文化。但是,文化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文化教育内隐而深沉,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这种教育除了知识层面的理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渗透、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该在不同的课程中渗透文化的教育,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斥着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在课余时间要多读书丰富自己,涉猎知识要广泛,眼界要宽,学校也应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分享和交流学习成果。

(二)合理利用教材

高中政治的《文化生活》是专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课程,課程主要由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知识组成。十九大以后,教育部对《文化生活》教材进行了修改,增加了许多新的论断,例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承载着高度凝练的知识,但是好的教学绝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灌输,尤其是对于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培养,更需要教师合理利用教材,结合学生的特点,挖掘有价值的本土文化资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认同。例如,在讲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框时,可以结合本地的文化古迹,拓展学生的文化认知和了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情感的共鸣中更容易接受和认同。还可以将外来文化和本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进行判断,辩证地看待各国的文化。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课堂教学

互联网让学习环境日渐创新,如智慧校园、物联网等;教学媒体也不断丰富,如电子书包、教学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大大方便了我们的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引用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增添活力和趣味性,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更加积极。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单从文化讲文化是难以理解的,文化是一种软性的知识,可以说蕴藏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之中,所以在智慧校园等数据资料库中,学校可以添加关于文化的小常识,小故事,热点话题等贴近生活的片段供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还可以插入音视频文件活跃课堂氛围,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知”文化,“信”文化,“行”文化,学生对文化有了知识性的理解之后,将文化内化于心,更重要的是外化于行,在实践中强化认识,加强归属感。文化是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所以文化对于人的影响也是内敛而强大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校园文化节、文化社团的建设等能够强化学生的文化认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将知转化为行,更好的理解文化、由衷的认同文化。参与校外实践,例如纪念馆、博物馆的参观学习等,让学生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体会革命文化,更好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这样的环境熏陶,知行结合,能强化学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刘林涛.文化自信视域下我国青年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实现[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9(02):1-6.

[2]王英杰,张朝彬,张舵.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2019(05):111-119.

[3]程朝晖.文化自信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支撑[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02):50-53.

[4]刘林香. 《文化生活》课程中高中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7.

[5]许旺君. 加强红色文化教育视阈下高中生文化自信研究[D].湖南大学,2017.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文化教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谁远谁近?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