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海“大胆狂生”康有为

2020-09-26雨薇

少男少女·小作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康有为梁启超

雨薇

1858年3月19日,一个男孩在广东省南海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出生了。他那在外地做官的爷爷听到喜讯,马上吟了一句诗“书香再世汝应延”,希望这个男孩长大能饱读诗书,将来走上科举之路,光宗耀祖……

男孩聪明好学,小小年纪就才思敏捷,博闻强记。有一次,一个长辈想测试他的才气,出了“柳成絮”三个字让他对仗。男孩不假思索便朗声对上“鱼化龙”。

“‘鱼化龙用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他的志向很大,将来一定很有前途!”长辈对他刮目相看。

男孩虽然受到很好的正统教育,但他一点也不喜欢作八股文章,他喜欢那些意气纵横、豪迈起伏的诗文。通过读一些杂书,他知道天下大事,也明白那时清朝已经由一个强国变成了弱国。“我读书是为了救国,而不是为了科举!”他常这么说。

不喜欢科举的他从14岁开始被迫参加科举的初级考试“童子试”,但常常名落孙山。在当时,不喜欢科举的读书人,可以说是离经叛道的狂人。这个被旁人视为忤逆仔的男孩,就是有“大胆狂生”之称的南海康有为。

西樵山奇遇

一年春天,西樵山来了一位叫张鼎华的人。这里飞瀑流泉,幽谷翠嶂,风景秀丽,可在张鼎华眼里,只是一些普通山水。

原来,番禺人张鼎华少年时就被誉为“神童”,他13岁就登名科举。曾经进过军机处,32岁时做翰林院编修,以文学名噪北京城。见惯世面的张鼎华这次回广东,他听说西樵山不错,便来游玩,没想到这座山并没有想象的好。

张鼎华正感到失望,当他行经一处飞瀑时,忽然看到瀑布旁的石头上有个年轻人在静坐读书。有人告诉张鼎华,这个20多岁的人叫康有为:“他是名师朱次琦的学生,饱读经书,但不喜欢科举。多次落第后,便躲到这里专心致志修身养性,说是来这里寻找救国的道路。他经常在山野中啸歌吟诗,整天披头散发,累了就枕着石头睡觉;有时又整个月都不睡觉,夜夜放纵自己的思想,说是要亲自体验天上、人间的极苦与极乐……”

张鼎华顿时眼前一亮。他最欣赏有才气的读书人,便与康有为攀谈了起来。

“康先生,你整天在山里依靠佛道的书籍面壁参禅,你觉得凭这些旧东西可以创立新的国家制度吗?可以抗衡外国列强的侵略?”张鼎华看出了年轻的康有为处于急躁的情绪中,在社会矛盾和个人矛盾的关系中一直找不到出路,异常彷徨痛苦,他最后幽了康有为一默。

康有为听了呆了一呆,心想:“我虽然看到了国家的积弱,入山读书是想要找到救国的道理。但即使打破了旧制度,我凭什么建立新的制度呢?”想到了破,却未能想到立,康有為霎时明白自己的不足!一向傲慢与轻狂的他立刻像一条被点了睛的龙,整个人震颤了一下,他向张鼎华恭恭敬敬作了一个揖:“谢谢张先生指点迷津!”

张鼎华回到广州后,对朋友们说:“我去西樵只见到一座土山,最大的收获是遇到一个奇人康有为!”他的话让许多人认识了康有为。

康有为也非常佩服张鼎华的学问,他们经常书信往来,成为好朋友。

康有为觉得自己身负救国救民的重任,有经营天下的志气,也得要有新知识才好。他要以洋人为师,为此他刻苦钻研一些介绍西方世界的书和游记,比如《西国近事汇编》和《环游地球新录》等,从中了解西方的文物制度和政俗习惯。他希望从西方文化中获取一些长处,以补充我们国家的短处,从而实现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

《上清帝第一书》

1888年夏天,张鼎华来信,邀请康有为到京城游玩。正巧康有为也打算参加这年秋天在北京举行的顺天府乡试。于是,他踏上了漫漫征途。

然而,当康有为充满自信地赶到北京时,莫逆之交张鼎华已经病入膏肓。尽管有康有为的细心照料,尽管有许多名医的竭力救治,最终他还是被死神夺去了生命。康有为十分悲痛,他失去了一位知心朋友,失去了一位把他引上政治道路的良师。

顺天府乡试一结束,康有为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向执掌大权的官员陈述自己的变法主张,希望影响朝廷的政策。他敢于直言和革新的精神得到了开明官吏和文人志士的广泛同情,同时也激起了保守、腐败官员的不满和愤怒。结果是,康有为乡试的成绩虽好,也未能中举。根据康有为的试卷,考官们最初判为第三名,但大学士徐桐认为乱说话的康有为“不可中”。于是,康有为落榜了。

乡试的落榜,更使康有为亲身感受到了清朝政治的黑暗和官吏的腐败,他原来变法革新的想法也更加强烈了。康有为不顾禁令,向光绪皇帝上书。他写了《为国势危蹙祖陵奇变请下诏罪己及时图变折》,列举了中国面临的危机,请求变法改革。后来,人们把这份上书称作《上清帝第一书》。

康有为在这篇充满爱国激情的著名奏折中,清楚地表述了他自己对国家内忧外患的看法,第一次公开了自己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主张,指出只有变法、吸纳贤士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对光绪皇帝的批评,充分显示出他倔强的个性和热爱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这份奏折虽然没有传到皇帝的手中,但他大胆的行动和主张在京城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文人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因此成了知名人物。

万木草堂的快乐日子

“笃笃笃……”1890年春天,康有为回到广州,搬进了祖传的老屋“云衢书屋”。康有为一腔救国救民的热情在京城遭到冷遇之后,他准备在这里读读书,过上一段安静的日子。听到敲门声,康有为奇了,“我是悄悄回广州的,谁会来找我呢?”

来的人叫陈千秋,是广州名书院学海堂的学生,听说康有为学识渊博,尤其是曾经敢于直言上书,便专诚登门拜访。“康先生,你在北京上书的消息早已传遍了广东学界,我非常敬佩先生的爱国热情!”

康有为对陈千秋的拜访十分高兴,并和他侃侃而谈,尤其是向陈千秋谈了自己的改革思想。听了这些在书院中不可能听到的新鲜议论,陈千秋茅塞顿开,被康有为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见解折服了。

陈千秋回到书院后,越来越不能忍受书院中学习八股文的枯燥生活,于是,他来到云衢书屋,正式拜康有为为师。随后陈千秋又向自己的同窗好友梁启超讲述了自己与康有为会面的事,令梁启超兴奋得一夜未眠。后来梁启超也成了康有为的弟子。

1891年春天,应陈千秋、梁启超等人的邀请,康有为在长兴里的“邱氏书屋”开堂讲学。来求学的人不断增加,一年后,康有为不得不搬到广府学宫文昌殿后的仰高祠(今广州市工人文化宫)。康有为正式给学堂命名为“万木草堂”,有培植万木成为祖国栋梁的意思。

万木草堂的学生除了听康有为讲课外,主要的时间是自学,包括读书、写笔记。学生们读的书非常庞杂,涉及面之广是当时其他学堂所不能比的。他们不仅要读大量的中国古书,而且还要读一些外国的书,如容闳、李提摩太等人翻译的书。

在生活上,康有为管得很松,学生们十分随便,不太讲究,课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比如,当时广州的读书人都穿白色的夏布长衫,但万木草堂的学生觉得白色的夏布不耐脏,都改穿蓝色的夏布长衫,这在广州城中独具特色。万木草堂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情同手足,互相尊重,极少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此外,康有为也把他旅游览胜的喜好传染给他的学生们,并时常和他们一起郊游。

万木草堂中的学生受康有为的影响,不肯参加科举考试,引起了长辈们的不满。康有为也很开明,便劝导学生应试科举,鼓励他们中试后可以广交天下豪杰志士,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解除人民的疾苦。在他的劝导下,学生們越来越多地去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举人的也有不少,康有为自己也在1893年考中举人。这为他们更好地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打开了方便之门。

公车上书

“老师,朝中又发生什么大事?”1895年4月下旬的一天,梁启超见到康有为紧皱着眉头在屋中踱步。他非常了解自己的老师,一旦遇到不平的事,老师总会暴跳如雷。可这次,他竟然一声不吭地在踱步,他一定是遇到非常难以解决的重大事情。“是不是《马关条约》……”聪明的梁启超已经猜得八九不离十了。

“对!”康有为双眼盯着梁启超,语气坚定地说,“我们得做点事情,不然我们的国家就完了……”

这年年初,康有为和弟子梁启超、梁小山一起入京参加会试。这时,日军正进一步侵略中国。早在中日谈判开始时,康有为十分关注谈判的进程。他通过朝中的一些官员,较早得到谈判的消息。4月15日,当《马关条约》的草案电传到北京时,康有为就知道了条约的内容: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办工厂;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看到一条条宰割中国的条款,康有为感到无比愤慨,悲痛万分。

“我们不能让甲午中日战争以这样屈辱的结果告终!”康有为决定写一封信给光绪皇帝,希望他不要在《马关条约》上盖确认的御玺,“你去联络在京的18省举人,我们准备联名将一封信呈给光绪皇帝,决定实行‘公车上书!”康有为下决心要为国出力,他向梁启超下达了命令。

“公车”,在古代指官车,汉朝时是以公家马车运送应举的人,所以后来就以“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公车上书”是一件壮举。梁启超很佩服老师的胆识,也突然觉得自己肩头扛起的救国重担非常沉重:“好!我这就立刻去办!”

5月1日,1300多名举人聚集到松筠庵,庭园、回廊、大大小小的厅堂都挤满了人。康有为看到来人如此之多,完全出乎自己的意料,自然十分高兴。这时的他因为写作《上清帝第一书》和《新学伪经考》而被天下学者所熟知。当他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时,举人们时而聚精会神,时而热血沸腾。当他提出在两国交换和约之前,大家齐心协力,共上一书,阻止皇帝用御玺批准《马关条约》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随后梁启超诵读了康有为花了一日两夜赶写出来的长达18000多字的上书。举人们都觉得康有为讲得很深刻、很有道理,讲出了他们不敢讲的话,纷纷在《上皇帝书》上签了名。并准备在5月4日举行18省举人联名上书的活动。

可是他们不知道,恭亲王、庆亲王、孙毓汶、徐用仪等四位顽固守旧的官僚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逼迫光绪皇帝,5月2日已经在《马关条约》盖上了御玺。5月3日,当举人们得知和约已批的时候,群意涣散。虽然康有为竭力主张“力争以图万一”,但响应者却很少了。各省举人收回签名的有几百人。在这种情形下,“公车上书”的活动“流产”了。

上书没能到达皇帝手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车上书”失败了,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它给守旧派官僚以沉重的打击。而另一方面,康有为洋洋万言的上书传遍了京城,各省举人争相传抄,美国公使也派人索要上书稿,这在国内外产生了不少的震动。

康有为在《上皇帝书》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具体变法纲领和措施,从而为后来的“戊戌变法”运动确立了基本框架。而他那为国家忧心如焚、疾呼奔走的爱国者形象从此也深入人心。

阅读指导:

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改革家、学者。

才华横溢的康有为面对祖国兵弱财穷的困难局面,誓要振衰去弊,他开创了维新变法事业,他那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给当时死气沉沉的中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维新事业虽然昙花一现,但是,康有为的民主政治观念和民主精神,对中国人民思想的启蒙和推动近代社会的向前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康有为梁启超
“生死”对联
梁启超故乡乡名异说考辨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康有为撰
梁启超接受劝告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维新思想渊源初探
变法功臣康有为名不副实
漫画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