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守孝”,何止三年
2020-09-26刘思彤
刘思彤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大意就是孝顺父母,等老了以后,年轻的人也会跟着你孝顺父母。我初识这句话时,是年幼时和妈妈在惠州丰渚园的荷花亭中赏景。那时恰好荷花绽放,荷花的清香混杂在热风中,还有透过荷叶对我回眸一笑的妈妈。
那时我还年幼,只记得在荷花池中,妈妈兴致勃勃和我说着荷花亭的来历。荷花亭是为了纪念江逢辰。江逢辰是清朝的进士,也是有名的孝子。江逢辰的母亲病了之后,他乞假归家,照顧母亲。当他母亲去世后,江逢辰为他的母亲守孝三年。年幼的我不太明白妈妈为什么和我说这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便也忘却脑后。
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的母亲总是情绪低落,当我有些担心地去问候时,母亲总给我一个微笑。后来我知道了原因,原来是外婆患上了胃癌,妈妈很担心。我虽不是从小被外婆照顾长大,但当我每次去外婆家时,外婆总是对我很好,带我去吃好吃的,陪我出去玩,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所以当我知道外婆不幸得了胃癌时,我也惊呆了。
但妈妈也从不在外婆面前愁眉苦脸,每次回家都给外婆带她爱吃的。外婆不喜欢吃药,妈妈就收集对胃癌好的食材,做成精美的菜肴,又像小时候哄我那样哄着外婆把菜都吃干净。
妈妈还带着外婆出去旅游转换心情,平日里,妈妈对菜价的一块一角都很计较,但只要有关于外婆的事情却出手阔绰。寻找快乐的同时,妈妈也在四处求医,虽然总得不到想要的回复,但妈妈并不放弃。
可是外婆还是去世了。那天天很冷,妈妈低头收拾着外婆的东西,嘴里念念有词说着担心外婆着凉。却不曾看见那断了线的泪水从脸颊滑落下来,浸湿了衣襟。
今年是妈妈失去妈妈的第三年,妈妈每次想外婆了就总到外婆那儿坐坐,这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不肯离去,我一直不太理解这样的行为。妈妈笑中带点苦涩地问我还记得小时候和我说的江逢辰的故事吗?
江逢辰为什么守孝三年,妈妈用孔子的话说:孩子在三岁时会行走,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岁前是父母最辛苦的时候,更不要说后来养育了你二十多年,难道不应该报答吗?而守孝三年就是报答养育之恩。妈妈又笑了笑跟我说,希望现在她做的我都放在眼里,跟着她一起学着做,再教给我的孩子。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然该一代传一代。
妈妈的为外婆做的事情我一件一件都印在心里,妈妈对我说过的江逢辰的故事也藏在心底。孝不是嘴边挂的,它是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尊重。
江逢辰简介
江逢辰(1859~1900年),字雨人,又字孝通,号密庵。归善县(今惠城区)人。生有至性,聪颖好学。从梁鼎芬学于丰湖书院、广雅书院。受梁举荐,得到张之洞的赏识和周济,与梁入为张的幕僚。曾任教于湖北尊经书院。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光绪十八年中进士,
性至孝,惠州人称为江孝子,1915年筑孝子亭(今荷花亭)祀于湖上丰渚。经典名句“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江逢辰《白鹤峰和诚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