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香港青少年内地游学路径探析
2020-09-26吕明
吕明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少年;游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青少年课题:香港青少年游学旅行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基于广东“寻根之旅”的调查(2018.12-2020.12),项目编号:2018WT021
一、基于湾区背景开展香港青少年游学的重要意义
游学是塑造人文湾区的重要途径。2019年国家推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该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纲要》中提出要共建人文湾区。要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1]。
游學是进行国民教育的柔性方式。就香港的特殊历史而言,随着香港回归之后,在一国两制下港人的国民身份包括了公民感、对香港的归属感、国家认同和共同文化等四大范畴[3]。香港国民教育的重点在于建构和发展青少年的国民身份。香港自回归以来,特区政府不断加强国民教育力度。2006年,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国民教育中心,专门负责推动中小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教育。但因为历史原因,香港社会对国民教育缺乏价值共识,形成所谓“国教风波”。香港的“国教风波”暴露出香港社会存在港式本土意识、价值与文化的自身焦虑、与内地缺少文化价值认知共识等问题,其实质在于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规范缺位,社会的整合凝聚难以达成,对国家的认同因而也难以实现。要实现并达成价值共识,传承中华民族精神,除了经由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别无他途,而国民教育成为国家认同的依赖路径[4]。柔性教育是一种适应性的教育,它的前提是尊重、包容与爱。游学是柔性的国民教育方式。香港青少年通过到内地对自然景观、文化景点、历史记忆、科技发展等的考察、交流和体验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价值观念和改变认知。
游学是提升国家认同的有效路径。近些年,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偏低。2014年香港发生占中事件,2019年又连续几个月发生暴力事件,让国人对香港发展非常担忧,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在暴力示威者中有许多年轻人的身影。暴漏出青少年对国家缺少认同感,缺少国民身份的认同。香港大学的国家认同调查也显示,从1997年香港回归到2014年,香港人的国家认同在近些年始终处于严重下滑状态,香港冋归已经20年,港人的“中国人”身份认同一直没有大幅提升[5]。
二、香港青少年游学发展分析
历史发展。早在上世纪70年代,香港中小学就以校外活动的形式开展游学活动。经过多年发展,2009年香港新学制改革,将游学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经过40多年的发展,香港青少年游学旅游经历了六个时期,整体呈现出与教育课程紧密关系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的萌芽期是以学校课外活动的形式体现。20世纪80年代初是积累期,体现出课外活动成为强制项目,学生至少参加一项。20世纪80年代末期,海外游学团开始出现。20世纪90年代香港回归前后是转变期,推广普通话,赴内地游学启动。2000年起是推进期,提出“全方位”学习方式教育改革,强调“课堂以外的学习经历”。2009年起进入加速期,香港进行新学制改革,“通识教育”和“其他学习经历”纳入中学课程,游学活动成为教学内容 [6]。
现状分析。2015年在国家旅游局指导下,河南、广东等七省共同组成了内地游学联盟,其目的是面向港澳青少年大力开展游学旅游。到2019年联盟成员拓展到21个省份。游学联盟从完善内地游学服务体系、建立游学联盟推广机制、建立游学产品研发机制、建立游学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内地游学保障体系、建立游学市场互惠机制、建立游学人才培养机制等多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内地游学联盟的积极作用,推动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接待服务规范》。该文件为内地开展港澳青少年游学的行业标准,为推动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问题与特点。总体来看,近几年香港青少年内地游学在国家文旅部门的推动下,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呈现出其特点。
游学基地建设不足。虽然近年建设了多个游学基地,但相对于港澳中小学人数来说,游学基地数量较少,难以满足逐渐增多的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需要。社会上对于创建游学基地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有些基地还不知如何接待香港青少年,例如并没有配备针对香港青少年的粤语讲解员,有些讲解学生听得并不清楚,对游学的兴趣减弱。
游学宣传不够到位。在游学线路推介方面,主要还是以学校的要求为主,旅行社尽量配合满足。而内地旅游等机构设计的游学线路,在面向港澳学校宣传方面不到位,导致他们有很多地方不了解,游学基地相关信息资料网上系统资料很少。
有些游学产品忽视了文化背景。个别游学产品在设计上,忽略了港澳青少年文化背景及价值观的差异性,传播方式过于生硬。不少活动还是以导游讲解为主,这样过于单一生硬的传递方式效果并不好。
香港青少年游学的特点是:一是游学是学校课程的重要内容。从课外活动逐步纳入到学校课程,这体现了香港学校对青少年游学教育的重视,也获得了社会得高度认可。游学课程开设质量得高低也成为社会衡量“好学校”的重要标准。二是游学经费相对充足。由于香港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巨大,游学经费比较有保障。既有政府的大量经费投入,也有社会企业各类基金的捐赠资助。
三、基于湾区背景的香港青少年游学路径探析
大湾区建设强调要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这为大力推进香港青少年开展内地游学奠定了重要政策基础。在当前香港大力开展赴内地游学背景下,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向香港青少年开展粤港澳游学活动。
游学内容上重视旅游、文化与教育相结合。香港青少年赴内地游学应该重视把旅游与文化和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游学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见闻、扩大视野、培养素质、增进交流,特别是增进学生们对祖国的认识和认同。所以,香港青少年的游学应该是精心设计,注重学生的内在兴趣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一方面重视开岭南文化游学活动。岭南文化本来就包括香港地区在内,广东与香港在文化上较容易达到融洽,形成同构。岭南文化表现出一种开放风气和进取精神,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历史上涌现出张九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岭南文化名人。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所以,结合岭南文化主题、元素和人物等开展游学活动,更容易让香港青少年了解历史,通过文化溯源达到认同。另一方面,应加强科技类游学活动。高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近些年,我国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例如:华为5G通信技术、大疆无人机、腾讯网络等科技方面发展迅速,世人有目共睹。但不少香港青少年对国内社会发展的目光还停留在以前,所以非常有必要通过科技游学让香港青少年了解国内科技的快速发展现状,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游学方式上关注体验和探究学习方式。游学是旅游体验与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面向香港青少年的游学不能像传统旅行团一样走马观花式的“游”而不“学”。这样学生就不会深入感受到游学的价值所在。因此,游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参与感和体验感,这样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游学资源,无论是岭南文化资源,还是知名科技公司,以及红色历史资源等,都非常丰富。因此,需要基于这些资源对港青少年游学活动进行设计,可以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探究性主题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学生会更有成就感,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成长,更能感受到游学的价值所在。
游学过程中重视粤港两地青少年的交流互动。目前香港青少年赴内地游学活动比较少与内地青少年交流互动。粤港青少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彼此了解和认识,增进信任和联系情感。并且青少年彼此间会有更多共同话语和兴趣爱好,从交流上更加容易。也可以通过建立粤港两地姊妹学校,通过校际互动联络,共同开展文化艺术交流,能够让学校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开展港澳学校到内地高校游学活动,让更多港澳学生了解更多内地大学的情况和大学生的生活,鼓励港澳学生未来可以选择内地大学读书。这一点也符合《纲要》中所提倡的: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支持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香港“青年內地交流资助计划”和澳门“千人计划”等重点项目实施,促进大湾区青少年交流合作[7]。
建设高素质游学导师队伍。高素质的游学导师队伍是面向香港青少年开展高质量游学活动的关键。应建设面向香港青少年的高素质游学导师队伍。因为面向港澳学生的游学导师不同于普通的导游,他们是向香港青少年传递信息的关键。对其素质具有很高的要求。游学导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他们要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在语言方面最好能够流利使用普通话、粤语和英语进行沟通,特别是通过粤语沟通,很容易拉近与港澳青少年的心理距离,进而增强他们对游学内容的兴趣。游学导师还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能够感染港澳青少年。
设置面向港澳学生游学的专门机构。当前面向港澳学生游学,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相关文件,但香港青少年开展游学还比较分散,缺乏专门机构顶层设计。可以设置专门机构统筹港澳青少年赴内地游学事宜,加强彼此沟通,收集相关信息,加大宣传力度,策划、指导并评估港澳学生赴内地游学事宜。专门机构的设置有助于对游学事宜的统筹推进,有利于保障
参考文献
[1][7]中共中央 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18/content_5366593.htm#7,2019-02-19.
[2]孙佳山,优秀传统岭南文化,粤港澳大湾文化身份认同的来路[EB/OL].
https://www.sohu.com/a/305378451_416752,2019-04-02.
[3]胡少伟,赖柏生.香港教师眼中的国民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全球化与教育改革专刊),2002(S1):276.
[4]杨晶.香港青少年游学旅游的多重价值诠释,游学与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中国旅游报[N].2018-5-29:2.
[5]李文珍,夏银萍.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建构,当代港澳研究,2017(04):22.
[6]杨晶.游学与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中国青年研究,2018(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