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辩证统一
2020-09-26孟蕊
孟蕊
关键词:生产逻辑;资本逻辑;从抽象到具体
一、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
生产一开始是为获得物质产品而生产,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为获得剩余价值而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在于包含尽可能多的无酬劳动”,[],两种生产过程彰显了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本质差别。“生产逻辑”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历史活动之上的理论提炼。在《形态》中已经明确,通过生产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是历史的第一个活动,与这种“生产逻辑”紧密相联的是劳动的主体性。之后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些现实问题,“生产逻辑”显得身单力薄,“从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逻辑出发并不能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特征,更无法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要理解后者,就要进入资本逻辑中。”[]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推进,以此来图绘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社会总生产的结构化总体。
物质生产的过程中是人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人对自然的改变与对自己的改变是同步的。通过劳动,人的自由程度越来越高,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分工机器大生产促进了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形式与社会结构,是历史进步的一种体现。但从生产逻辑出发,我们仅能把握物质生产的条件、要素及产品,并不涉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一切生产阶段所共有的、被思维当作一般规定而确定下来的规定,是存在的,但所谓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不过是这些抽象要素,用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生产是“现实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中组织进行的,仅从一般生产逻辑维度出发,我们将不能充分地分析资本主义社會生产的全部秘密。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新型生产方式,仅仅从生产逻辑出发,资本作为劳动对象与资料是合理的,剩余价值的来源与工人劳动也毫无关系,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从而得以稳固,只是我们清楚,这一切都是不合理的,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理解必须立足于资本逻辑自身的生产和运动来展开。
二、双重逻辑的阶段性定位
从生产逻辑到资本逻辑。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物质生产是基础,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不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方式,“当生产逻辑的这一维度充分现实化,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也就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资本的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劳动在初期使得人与动物区别,但伴随劳动而来的分工等却令人与人之间产生差异与不平等。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机器大生产解放了劳动力的同时又使劳动力沦为商品而遭受资本家的奴役和剥削。遵从资本的运作方式,货币以工资的形式投入到劳动力身上榨取剩余劳动,实现最大利润。至此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由生产逻辑下降为资本逻辑。
不可否认资本逻辑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冲破原来的生产关系,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家必然要不断的进行变革,虽然说资产阶级短时间内创造出来了成果显著的生产力,然而在动荡的变革中,原来的关系消失了,新型的关系也无法稳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不愿去思考。 从生产逻辑到资本逻辑,生产变成了“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5]277人的地位慢慢下降甚至物化,资本是在奴役劳动者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这种奴役与压迫是于其对与其对于利润的追求成正比的,资本刺激下的欲望是无限的,人乃至社会各个领域的被侵占也是不可避免的。在资本的无尽扩张侵略之下,政治治领域、文化领域、教育领域以及社会领域等都无一幸免,全部沦陷。贪婪性是会传染的,人在这种奴役下也变得贪婪,传统价值观对于资本逻辑的冲击毫无抵抗力,整个社会都崇尚财富,两极分化严重,贫富悬殊过大,而社会的不平等必然带来社会的不和谐、不安定。
从资本逻辑回归生产逻辑。“从认识过程看,对生产逻辑的认识是一种回溯性的认识。”[4]马克思在《资本论》讲过辩证法是我们在对事物的肯定回答中包含对其否定的理解,对任何即成形式都是从动态中去认识。马克思的辩证法对于其资本逻辑的发展历程同样适用,前面已经交流过从生产逻辑到资本逻辑,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经历了这个否定的过程,资本逻辑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产逻辑之中,这同时也是资本逻辑唯一出路和未来走向。
资本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性,在资本逻辑下,劳动者是作为资本家的所有物而生存的,当劳动者为资本家进行劳动创造财富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像在生产逻辑下人们进行劳动的直接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654这种物化关系下人有一种撕裂感,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然而在资本逻辑之下,人的劳动的本质与劳动的目的之间是割裂的,人本该是作为主体而存在,但是在劳动中人的主体性不复存在。人在劳动中实现的价值越多,人自身的价值丧失的越多,人在感性世界中的现实性程度越来越低。人本该通过劳动确证自身的存在,但人的劳动与确证自身变得相对立。我们讲资本主义这个发展阶段生产力大大提高,客观上的确对人类社会的推动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对之后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然而当下的急功近利慢慢掩盖了这一切,人不再成为我们的思考对象,在利益面前,人渐渐地变成“非人”,成为了俘虏,“人征服了自然,却成了自己所创造的机器的奴隶。”[]资本逻辑下的对抗性关系中只能酝酿对抗性的关系,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会导致人与物的颠倒,手段与目的的混淆,这也表明了它的存在只是暂时的,资本发展的一定的阶段,这些局限性不断被放大,那个时候我们便清楚“资本本身便是最大限制”[3]189我们只有通过资本来消灭资本。即资本逻辑只是生产逻辑在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资本逻辑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还要遵从生产逻辑的规律,还原到生产逻辑,并在资本逻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更为成熟的生产逻辑。
三、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关系理路
辩证关系。将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思考,二者互相较量也互相成全。“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3]48资本主义社会前期,资本逻辑处于生产逻辑支配之下,但随着资本的扩张,资本逻辑成为我们认识社会历史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某种意义上它是对生产逻辑的進一步具体化,但资本自身内在矛盾也预示着必然回归生产逻辑。
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在不同地历史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在工场手工业这种明显的生产方式中,“资本逻辑”的显现程度高于后期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但这并不能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的剥削不复存在。当我们仔细分析机器大工业生产阶段,便不难发现需要从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两个维度去把握。我们停留于之前的生产逻辑,会导致将焦点完全放在人被物化这一问题,走向技术批判的道路,但要仅从资本逻辑出发,是不能够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实质。同时,从客观角度来看,在历史情境中双重逻辑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资本逻辑推动了生产逻辑变革,反过来,生产力逻辑变革促使本逻辑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二者本质上内在统一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在我们认识生产逻辑和逻辑的时候,如果只抓住其中一个方面,既意味着我们肯定了其价值,也说明了我们完全否认里另一个的价值。抛开生产逻辑来谈资本逻辑,最终走向的是一种对抗性的劳资关系研究视角,而抛开资本逻辑谈生产逻辑,容易会是社会历史性这一重要维度。生产逻辑超越资本逻辑也存在于资本逻辑所具有的生产逻辑的意义中。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生产的物质要素,但也是社会生产关系。资本逻辑本身内涵在生产逻辑之中,它是生产逻辑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从本质上将它必然要遵从生产逻辑规律,还原到生产逻辑。生产逻辑无论以何种方式存在,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从抽象到具体的统一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双重逻辑,即‘人类学意义上的一般物质生产逻辑与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时期的资本逻辑。”[2]62仰海峰教授将此二逻辑看作是制约着马克思文本深层结构的“认知型”,认为这是马克思问题域的根本转换。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逻辑一直从《形态》、《哲学的贫困》延续到《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但后来马克思意识到仅从生产逻辑出发是无法完全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在《资本论》中他进一步完善资本逻辑的结构,在此我们要明确后者不是对前者的替代,资本论也讲“生产一般”,因为在其中涉及两大体系:一个是唯物史观,一个是剩余价值,哲学意义上的生产即生产一般是唯物史观的重点问题,而剩余价值的论述也必然遵循资本逻辑去谈具体的生产,《资本论》中有生产一般,《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也讲资本逻辑,从生产逻辑到资本逻辑,是从抽象到具体。
资本逻辑中的生产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般性劳动过程,也是特殊的价值增值的过程,这意味着资本逻辑在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主导地位,决定了生产过程与社会性质,一般生产在此时也被吸纳进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与资本的运动之中,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生产逻辑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生产逻辑构成了人类历史性存在与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生产是资本增值的主要载体和内容。然而这种“生产过程一般,它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也就是没有历史性,也可以说是人类的”。[3]280面对具体的资本主义商品世界,一般性的生产逻辑遭遇到了自身理论的界限。,生产逻辑是从物质成果角度理解生产过程,抽离了特定的、具体的生产关系规定,这恰好抛开了“使‘生产工具、‘积累的劳动成为资本的那个特殊”。[3]26-27而为了洞悉社会生产过程与日常生活世界,需要从一般的“抽象”上升到一定的“具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2.
[2]仰海峰.《资本论》的哲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4]孙东山.论历史唯物主义诠释中的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 J].中国校外教育,2013(03):53.
[5]马克思.资本论( 第1 卷下)[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275.
[6]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8.25.
[7]翁寒冰.《资本论》视域中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辩证关系[ 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7,33(0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