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政府财政统计系统研究(1934-1943)

2020-09-26王翰晨

时代人物 2020年11期

王翰晨

关键词:财政统计:财政机构;财政事务

《十年来之财务统计》是由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处编纂的1934年至1943年的财务报告,与之并列的还有财务法制、财务人事、财务行政等方面的分册。这些分册都是当时的财政部相应机构编著的,对于研究战时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文以这本财务统计的分册为主体,进行研析,对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统计系统的建立和完善略加窥探。

一、《十年来之财务统计》编纂背景

在这份报告的绪论部分介绍了其编纂背景情况。与其说是这份报告的编纂背景,不如说是统计学在中国财政经济行业的逐渐运用历程。

我们的统计学科是在近代伴随西学传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859年上海海关编制的海关册记录了当时国际贸易情况,这应当是近代我国最早应用统计学进行财政统计的实例;随后1882年又有华洋贸易总册的刊行;不过这段时期,由于国人的思想启蒙滞后,对于统计学科的研习之人甚少,因此当时负责经济统计工作的多为英美外国人士。真正由本国所进行的财政统计应当到了民国初年,财政部盐务稽核所每年刊行的食盐消费量及盐税收入统计;而后随着财政部驻上海的货价调查处先后编纂□售物价指数及输出入物价指数等内容,我国运用统计学进行财政统计工作的范围逐渐扩大,技术也愈加成熟进步,这对于国民政府的财务统计行政的推进也起到了奠基作用。随后的十余年间,虽然没有正式的财政统计机构设立,但是财政统计事务没有暂停,而是从属于会计司所管。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曾打算设立财政统计处,但不久就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是从属于会计司下了;到了1934年,财政部组织法的修正,财政统计工作的各项规定逐步完善开来,我国的财政统计工作终于正式形成一定的规模,这十年间的财政统计工作可以说达到了理想状态,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抗战时期,但财政统计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还是发挥了其应有的积极意义。

当时我们的统计学应用于财政经济领域的发展历程,最早是由外人掌控,到民國成立我们逐渐有自己的财政统计机构及事业,并在1934-1943年这十年期间达到理想成熟状态。我们的财政统计事业发展是处于艰难的历史进程中的,早期面临着外人的把持财政,到了后来我们逐渐掌控又面临着动荡的国内环境。正因为此,这十年来的财政统计工作更需要我们的仔细关注。

二、财政统计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财政统计系统的雏形。在1934年财政部组织法颁布之前,是由会计司兼办财政统计工作的。会计司设科办理岁入岁出的统计事务及综合性财政统计,除此之外,海关总税务司署、统税署、赋税司、规定税则委员会及盐务稽核所等单位主管其相关业务的统计事项,由各单位设置科股与本部会计部门协同办理。1934年11月财政部组织法修正后,这些职权都逐渐收归于财政部,以方便下一步财政统计机构的系统建立。1937年4月,财政部依照组织法改组会计司为会计处,并在会计处设置了统计室,统计室“直属于主计超然系统”。根据主计处的相关规定,这时的统计室已经可以看作财政部的高级统计汇报机关,整个财政统计系统业务的实施也在此时开始逐渐走上正轨,不过具体业务的拓展还是依赖其他各层机构的逐渐健全。

财政统计系统的建立。随着抗战活动的持续开展,为满足抗战而进行的财政经济政策调整也在不断进行。1941年6月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召开,会议决议将各省收支改归由中央统筹支配,并决定田赋划归中央改征实物等重大财政政策的实施。财政部的工作愈加繁重,尤其对于原来的统计室来说,难以胜任现在庞大的任务量。在7月份财政部就已经开始与主计处商洽相关调整办法,到了11月份,国民政府终于公布相关调整政策,12月10日开始筹备统计处的设立,到了1942年的1月2日统计处正式成立。统计处是我国办理财政统计工作的独立的最高机关,这一机构的设置在我国财政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对于统计处来说,其内部部门主要分为三科。第一科掌管关于国税及专卖利益收入的登记、调查、审核及编制等事项,拟定上项统计进行计划、表报格式,指导考核部署各个机关主办统计人员的工作。第二科掌管关于国库、钱币、公债、贸易、专卖等项统计的登记、调查、审核及编制等事项,拟定上项统计进行计划、表报格式,指导考核部署上述统计人员的工作。第三科则掌管关于人事、缉私及其它不属于前两科统计内容的登记、调查、审核及编制等事项,拟定这些统计的进行计划、表报格式,关于财政统计资料的收集和编译,本处及部属各机关统计人员的任免、训练、考核、奖惩,汇编校核绘制各种统计图表与报告,统计工作的报告,以及文书、印信、庶务及其它不属于各科的事项。

从统计处这三科的职权范围划分,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科所执掌的只有国税和专卖利益的相关统计工作以及对应配套的人事管理办法,这说明当时国税收入和专卖利益在国民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地位之重要性,正因为专科执掌这两项科目的统计才足以展现国民政府对其的重视;第二科管理具体分类的国库、钱币、公债、贸易、专卖等事务统计工作及相关人事管理,相对来说这些都是财政统计事务中的大宗科目;而第三科的职权相对繁杂,并兼具对前两科进行职权补充的意味,对于人事管理及资料收集还有其他庶务都属于第三科执掌,相对来说应该是偏向于基层性质的部门。

财政统计系统的完善。统计处成立后,对于原有的财政部内部各单位的统计机构建构也有了新的需求,旧的制度显然不足以与统计处配套。1942年4月成立了关务署统计室,设统计员;6月成立国库署统计室,设统计主任;11月,四川省土地陈报办事处统计室改为隶属于财政部统计处,设统计主任,并同时移除了四川省田赋管理处;12月份核定川康区食糖专卖局统计室的组设,同时洽商筹备设置其他单位的统计机构,洽定中央造币厂及火柴专卖公司的统计工作暂由会计部分兼办。1943年初,正式成立了直接税处统计室,设统计主任;成立了田赋管理委员会暨芋类专卖局统计室,各设统计员,后因事务需要改为统计主任;其他部门如缉私署、贸易委员会、花纱布管制局等单位统计室相继成立,货运管理局统计机构则还在筹备之中,至此,财政部内部各统计机构经过数年的调整,已趋于完善,未设统计机构的相关部门目前暂由专员负责处理统计事务。

统计处成立后,除了对原有的财政部内部各单位统计机构进行调整和完善外,对其所属各级机关的统计机构也进行了逐渐的调整和完善,制定一系列所属机关的统计组织管理准则,以便各级机关的运作。这些机关有:税务署所属的广东、广西、湖南、陕西等地的区税务局;贸易委员会所属的中国茶叶公司与复兴公司;田赋管理委员会所属的、四川、湖南、广西、河南、福建、绥远等省田赋管理处。在所属各级机关未普遍设置统计机构前,均设置专员办理统计事务。由此,不论是财政部内部各单位还是其所属的各级机关的统计机构均逐渐完备,国民政府的财政统计系统经过这十年的漫长历程最终达到了其理想状态。

《十年来之财务统计》一书记载了国民政府的财政统计系统的建立以及财政统计工作的概况,对于我们研究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很重要。简而言之,我国财政统计的发展是由西方传入,并在民国成立后由自己掌控,并不断发展开来,在南京国民政府的1934-1943年逐渐完善成为一个财政统计系统。由于笔者文本所限,本文对于财政统计的相关具体工作及概况没有论及,这其实也需要我们的仔细挖掘。同时,与之配套的基本分册对于我们完整的系统性研究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同等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397经济·财政[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