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美学的灵与肉
2020-09-26海淼
海淼
在ELLE全球创刊75周年之际,9位设计师与艺术家陈彧君创作了关于“新中式美学”的作品,向ELLE和时代致敬。他们带来了不同的创作路径,运用面料、剪裁和各自的创作理念,使“新中式美学”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人们可以感受的、可以穿着的、确实存在的东西。并在遵循又试图打破西方构建的关于当代的艺术与设计逻辑之外,去回溯、发掘、再现属于我们的既有的文化本源。
既要传统又要当代,那么属于中国的新元素是什么?对艺术家陈彧君来说,他更愿意谈到的是这个价值体系是什么。是漫长的、延续的、切断的、丢失的、寻回的东西被种植到当代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新东西。我们所提出的新中式,向外看,对应的是全球通行的日本的当代美学、北欧的当代美学;向内看,它是杂糅了外来的、本土的、主流的、亚文化的各种奇思妙想或光怪陆离的混合体。创作者们抽取其元素,或者延续其意境,最终都是为了找到以及确认自己在当代的声音与价值。
“任何一个创作的个体,随着一个时代的大环境,我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西化,我们学会西方的系统,慢慢地理解他们的语系,突然问觉得好像有点困惑,我们的成长环境中的隐性的东西慢慢会生长出来,和我看到的东西有很大差异,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有一点迷失,我们创作的东西在全世界的维度又有什么样的身份,学会了西方的语汇,我们在做时尚的时候,要融入本地的风尚,我们对前卫的理解和潮流的理解,通过自我认同,从小群体扩散出来,通过本土化的艺术项目和全世界交流。艺术和时尚的行业路径是不一样的,艺术家的角色是无中生有,通过艺术语言的转换,变成大家可以感受的,確实存在的东西。但时尚,要有个任务去完成,路径不一样,但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空隙,这个东西是没法界定的,创作的路径有伸展性,大家要不要去探讨这个伸展性的问题,也变成一个空间,大家去探讨,有哪些可能存在。
中国的新元素究竟是什么?这整个价值体系究竟是什么?是漫长的延续,有的延续,有的切断,从当代的土壤长出来的新的东西。前些年,大家提出新中式,对应的是日本,但今天可以长出新中式,明天可以长出其他的东西。当代更喜欢亚文化的东西,可能是自由的西方的东西,但是也有汉服,放弃的符号,大家对本土雪藏的东西重新挖掘,大家愿意把这个东西变成新的符号,其实是一个混合体,是过去的也是今天的混合体,找到自己的价值体系,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这次ELLE把艺术家陈彧君和9位设计师的作品放在一起,相互激发,用视觉的方式,人跟人之间内在的东西有一些更深入的碰撞。让大家感受到气场,某一种指向性的东西,压缩的情绪。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具体的物化的作品去转化成思想,思想转化成物体,去相互碰撞,过去和今天是如何链接在一起的。
我们要引导大家去探讨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合作,让每个人去寻找到自己的角度,理念的探索过程,彼此看到大家都有什么点,他的自我他的个性,很多东西都差不多,一条大路上开辟出无数的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