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叙事案例及策略研究

2020-09-26张金红

戏剧之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叙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

张金红

【摘 要】自《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以来,借助弘扬“工匠精神”的教育活动来为我国产业升级和创新提供了精神支持,已成为当务之急。有鉴于此,本文将在剖析对中职学生开展“工匠精神”教育之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来提示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叙事策略。权作抛砖引玉,以期同仁指教。

【关键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叙事;案例;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7-0125(2020)24-0197-02

工匠,是对掌握一技专长的高素质从业者的统称。一般来说,狭义上的工匠特指我国古代对于手工业及建筑业高素质从业人员的称谓;而当前广义上的工匠,则包括了社会各行各业(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高素质从业人员,是对技能造诣深厚的社会劳动者群体的总称。而在当前,以高级技工为代表的现代“工匠”正在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作为未来“工匠”主体的中职学生,对其强化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中职学生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推进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建设设施文件《中国制造2025》,指明了下一个十年间我国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的总体方向,也为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做出了明确的阶段性规划。要完成《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除了要在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投入之外,还需要数以亿计的中国产业工人以昂扬向上的风貌给予精神方面的有力支持。所以,为了保障我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历史转型获得有效的精神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部分指明了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方向:“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通过援引上述中央指导文件的相关论述可见,弘扬“工匠精神”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所提出的特定要求与全新工作部署。而中职学生作为未来我国制造业工人的中坚力量,在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产业升级过程中必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强化面向中职学生开展的“工匠精神”教育活动,是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的必然要求,也可为深入推进我国产业升级进程提供精神智力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中职学生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迫切的。

二、中职学生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叙事策略

(一)远征近引,彰显“工匠精神”的荣誉感

长期以来,由于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的影响,中国社会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对于“劳动者地位低下”的偏见。虽然当前在《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驱动之下,具备一技专长的产业工人已经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但数千年来形成的偏见仍然渗透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仅靠一般的宣传很难达到完全消除此类偏见的效果。因此,弘扬“工匠精神”首先就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对此,笔者首先将视线投向了历史,通过援引古代工匠的成功案例,来增强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长期秉持“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的指导思想,将社会成员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其中,工匠排在第三位,位居“士、农”之下,社会地位并不算高。然而即使如此,在古代也不乏因发扬工匠精神而荣膺奖谕、加官晋爵的成功案例。比如,元代初年河北省曲阳县的石匠杨琼,因其将元大都宫殿浮雕刻画得栩栩如生,博得元世祖忽必烈“龙颜大悦”,被封为“弘农君伯侯”。杨琼的成功案例说明,即使在工匠地位低下的封建社会,只要对技术精益求精,工匠仍然可因自身的专业、敬业而获得崇高的荣誉。

在工匠精神宣讲活动中,笔者将封建社会杨琼的案例推介给中职学生,可谓“远征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消解劳动者地位偏见的作用。而后,在这样“远征”的基础上加以“近引”,援引当代“大国工匠”的出色案例,就能够建立起一条贯穿古今的“工匠精神”荣誉案例线索,梳理出我国从古至今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在实际教学宣讲过程中,笔者援引了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焊接班组组长高凤林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发扬工匠精神的案例,以此向学生阐明:只有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才能撑起“中国智造”的天空,才能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这样,通过远征近引,就将从历史到现实我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在了学生眼前,促使其树立对本职工作较高的认同感与荣誉感,从而收获弘扬“工匠精神”之实效。

(二)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提示发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在梳理了我国有史以来弘扬“工匠精神”的脉络、激发学生职业荣誉感的基础上,笔者还将视野投放到更为广阔的世界范围内,通过援引发达国家的相关案例来提示发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援引德国产业工人的案例来加以佐证:在德国,一名普通技工的月工资在2000-3000欧元(14000-20000元人民币)之间,而高级技工的月工资则可翻倍,达4000-6000欧元之多。所以在德国,技工的平均工资(35000欧元)要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30000欧元),这就是为何德国青年学生在中学毕业后热衷于就读职业院校的原因所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也有力地刺激了德国等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实了这些国家的高级技工队伍。据统计,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产业工人比重达40%左右,这有力地保障了德国、日本作为制造业强国的地位。

虽然我国目前技工工资水平同德、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随着产业升级的逐步推进,高级技工所占比重正在日益增长,而技工群体的工资水准也处于逐年上涨的态势中。所以,未来我国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待遇达到德、日等发达国家同行水平并非遥不可及。通过援引发达国家技工待遇及其在本国制造业中所发挥基础支撑作用的案例和数据,就可帮助中职学生树立起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工人才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其认识到弘扬“工匠精神”对于国家、对于企业、对于劳动者自身的现实意义,从而可以达到“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来深入弘扬“工匠精神”的良好宣传效果。

(三)巧用新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家长现身说法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像微信、抖音、快手等具备社交分享功能的新媒体平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当中充分普及,新媒体已成为学生展开社交活动的必备工具之一。而这样具备社交互动功能的新媒体平台,也被笔者选作了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一个切入点。由于中职学生热衷于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工具同父母等亲友保持日常的联络与互动,所以笔者适时地邀请了一些工作业绩突出的学生家长(父母、兄、姐等),请他们以短视频的形式展示自己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并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分享给广大学生。这样,就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了家长作为近亲属的榜样,发挥了现身说法的生动效果,从而保障了“工匠精神”教育落到实处,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中职学生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为我国深入推进产业升级进程、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提供重要的精神意志保障。而要在中职学生群体中深入推进“工匠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就必须援引古今中外一切有关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事迹,以事实为论据,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及实际需求,才能将这项宣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收获最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庄金品.“工匠精神”融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 2019,(15).

[2]李珂.制度化培养大国工匠的实践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6).

猜你喜欢

叙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