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说《绝品》中人物形象的崇高人格魅力
2020-09-26陈晓迪
【摘要】著名编辑郭小林说:“读谈歌的小说,总感到人物要跳将出来,涕泪淋漓的对你直抒胸臆,可谓此中真歌哭,情文两俱备。”谈歌的小说《绝品》,是他“绝字头”笔记小说中的一篇,小说通过命运坎坷的一幅古画,给读者讲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引出几个具有崇高人格魅力之人。我们知道:当今社会,无论个人、民族,抑或是国家,不但需要浩然正气,而且还需要我们去坚守这份正气。
【关键词】崇高人格魅力;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4-0016-02
【本文著录格式】陈晓迪.浅议小说《绝品》中人物形象的崇高人格魅力[J].课外语文,2020,19(24):16-17.
高尔基说:“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翻开中国近代史,英法联军一把火,举世无双的圆明园被付之一炬,变成了令国人痛心疾首的废墟。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敦煌石窟这个存放着太多经典和宝贵遗产的地方,由于清政府忽视,官员腐败,导致被看守人王圆箓贱卖给了斯坦因等外国人。这惨痛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面对国宝到底怎么做才能保护传承它呢?让我们跟着小说《绝品》的主人公去感受他们在那个动乱年代如何不忘初心,坚守着对祖国的热爱,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竭尽全力保护祖国艺术珍品的动人事迹,体会他们的民族精神,感受他们的崇高人格。
一、手艺绝,眼力绝,人品绝的常先生
小说一开头,常先生隆重出场,一个斯文人穿着长袍,无亲无友独自开一家装裱店,身份简单,却有一手让人惊叹的化腐朽为神奇的手艺,落魄字画一经他手就像枯木逢春遇到知音,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有了神气,绝,真绝也。
有手艺的常先生,不但凭借自己的手艺解决了个人温饱问题,似乎还因尚有余钱可以经常出入望湖楼,喝个小酒儿。读到这儿,仿佛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身负奇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普通老百姓形象。如果这样定位常先生的身份,那就大错特错,且看后文,这个常先生还有许多惊人之处。他不但善饮善谈还有学问,相遇就这样发生了。望湖楼作为保定富商谈生意的茶楼,来往人员密集,刘三爷就是这儿的常客。二人相识后,经常先生推荐给他的字画,都是货真价实的珍品。有这样眼力的常先生为何自己不做收藏生意呢?一幅唐代古画的出现解了刘三爷的疑惑,原来,常先生是个革命党。夏明翰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才是常先生的真实写照。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饱学的刘三爷遇见常先生注定后半生不会平凡,常先生热爱祖国珍品的崇高人格势必会激发刘三爷藏在骨子里的民族大义,他重信守诺的崇高品质才得以成就。
二、讲仁义,重承诺,轻利益的刘三爷
富户刘三爷,家底殷实,喜好做收藏生意,望湖楼就成了他有目的的去处,久而久之,就和常先生成了朋友。生意往来,好不惬意。常先生推荐之品,因货真价实,倒省下刘三爷的砍价环节,欣欣然一概买下。一个识货愿意推荐,一个信任乐意收藏,本文作者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二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值此乱世,有友如此,夫复何求,也为后文绝品的引出及文章戏剧冲突的高潮做铺垫。
题目为“绝品”,常先生所荐皆非凡品,可离绝品还差之千里。这不,有一日,常先生以三千大洋为三爷推荐一唐代珍品,三爷对鉴赏画作,没什么造诣,只是信任常先生且感于其言语间的郑重,便买下此画。岂料,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天常先生的店铺居然被官府封了,这真是平地一声惊雷,炸得刘三爷惊了脸,半晌无语;炸得马氏起了疑心。至此,这幅三千大洋的名画暴露了身份,竟然是一揭品,可叹,可惋,如何叫人心甘?
难道一身技艺的常先生到头来只是为了坑三爷吗?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也许,坦荡豪爽的常先生,走眼呢?对,就是这样,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这不能怪常先生,他肯定有隐情。做了心理建设的三爷认为,自己与常先生非一日之交,其为人坦荡爽直,怎会哄骗自己。至此三爷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文章的人物冲突达到第一次高潮,究竟是常先生失去诚信,欺骗三爷,还是另有隐情,且看后文。
这年冬天,失踪多日的常先生返回保定,夜半看望三爷。欧阳修说:“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这话恰好符合三爷心态,当下摆好酒席,二人举杯准备痛饮。席间,马氏难解心中之愤,进来讥笑常先生给三爷卖与一张“好画”。常先生没有解释,大笑吃酒作罢。故事到这里埋下了伏笔,也把一根刺埋在马氏心里。酒好人畅,常先生就道明了告别之意,人生在世,自己孑然一人,甚是潇洒,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后来有缘结识三爷,有如伯牙子期,高山觅知音,只是值此乱世,大丈夫当有所为。重托,祝福,信任,一切都在不言中,看着大步出门头也不回的常先生,三爷忽然感觉到常先生像荆轲一样,有一股“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
一年后,噩耗传来,店铺伙计到京城办事,说遇见常先生作为革命党被砍了头,临刑前面色如常,把生死置之度外。三爷到此才明白:常先生虽然魂归故里,但他那种谭嗣同式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血性,捍卫着我们整个民族。细细想来,常先生正是代表了乱世中不畏强权,舍生取义的革命党人。往大里说,他们忠于國,执大义与乱世;往小里说,忠小义于友人。他们心中氤氲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李大钊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正是他们这样一群可爱的人的真实写照。对于三爷来说,这不仅是一位知音,也是一段历经时间长河的情义。看画想人,这情这义瞬间全变成了敬重,看久了,就成了泪,念天地之悠悠,再无此类知音,音容笑貌只能画中找寻,独怆然而涕下。
动乱年代,人的命运总是犹如浮萍,坎坷多舛的,灾祸,战乱,一夜之间,三爷的家业败了,三爷也病倒了。为了生计,马氏瞒着三爷把他的收藏拿去卖了。三爷闻讯后大怒,责问马氏,听了马氏的解释,三爷无语,无力感倍增,只能长叹一声抒发心中的烦闷,颤巍巍地拄着拐杖,去找王姓商人。
三、重情义,讲诚信,记祖训的王商人
至此,故事的第三位主人公出来了,他又有何惊人之处,且看下文。王商人明白了三爷的来意,但作为自古重利的商人,让把商品吐出来总还是心有不甘。文中王商人皱眉道:“已成交,怎可返回?”这就是很好的回答。
无可奈何之下,三爷只好给王商人讲了常先生的故事。谁料,王商人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竟打破做商人的常规,痛痛快快把字画退给三爷,还不忘千叮咛万嘱咐。到这儿我们才明白,原来那三千大洋的唐画身价的确不菲,国宝也。
那为什么会有前文此画是揭品的说辞呢?原来,此画奇在揭裱后倒装置。论画作技法,绝品。论装裱手艺,更是绝品。王商人猜测可能是装裱者苦心所为,担心此画落入非人之手才故意为之。且不可复原。文章的戏剧冲突达到第二次高潮,原来常先生绝的不只是技艺,还有人品,自始至终,都对三爷坦诚相待,毫无欺骗,而三爷也是绝了,纵使家道败落,无法度日,始终不忘承诺。
读者认为,此画肯定平安回到三爷手中,故事也结束了。可是,令我们始料未及的是三爷竟然很郑重地把此画托付给了王商人,何也?原来三爷知道了王商人有祖训,自知身体欠安无心呵护此画周全,就给此画找了一个好归宿。作为文章的线索这幅唐代珍品,贯穿全文始终,从一个人手中到另一个人手中,辗转三人,它不仅是画中的绝品,更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执着、坦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装裱的绝品。
不管是舍生取义的常先生,还是重信守义的刘三爷,抑或是舍利取义的王商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用他们的崇高人格魅力谱出一曲以坦诚、信任、宽容、真情为旋律的友谊之歌,来弘扬民族文化,传递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慷慨悲歌的沉吟者》.中华文学基金会,2006年4月14日.
[2]關于诚信的名言摘抄.博威范文网,《网页》.
[3](先秦)荆轲.易水歌.
[4](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5]郑国民,傅嘉德.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6]孙彦君.大风起兮云飞扬——读谈歌“绝”字头小说.《中国作家网》,2006年12月28日.
[7]《绝品》教案及反思.百度文库,2019年6月.
作者简介:陈晓迪,女,1974年生,甘肃庄浪,本科,中专讲师,研究方向为中专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