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音乡情

2020-09-26张慧

戏剧之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慧

【摘 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平南词”的说唱语言,在业内一直存在着用普通话还是用“土官话”的争议,本文针对此争议,从南平南词基本定义、南平南词语言流变、“土官话”说唱语言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未来“南平南词”的传承、发展起到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南平南词;土官话;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4-0032-02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丰富的方言孕育了多彩多姿的福建曲艺。根据《中国曲艺志·福建卷》所述,福建是拥有27个地方曲种的曲艺大省,这27个地方曲种除南平南词现主要采用普通话外,其他曲种基本均用当地方言演绎。

一、南平南词基本定义

南平南词,当地称南词说唱,源于明末清初江苏苏州一带的“滩簧”,相传于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开始外传,并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传入福建,后与南平的民間艺术融合形成。曲调分“大调”“小调”两类,以南词八韵为基本调。唱、白均用“土官话”,以唱为主、间以说白。早年用坐唱形式,参加者均为男性,多是知识界人士、商人、衙役、官吏及有钱人家子弟,多自娱自乐,也有唱堂会。早年就形成了班社,如道光年间的“以成社”、同治年间的“三德堂”、光绪年间的“同乐轩”、民国时期的“鹤鸣社”“庚韵琴社”等。20世纪50年代,“庚韵琴社”的发起人邱德民先生招收第一个女徒弟后,逐渐发展为一人主唱,其余三至十人不等各持乐器伴奏。2006年南平南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南平南词语言流变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南平南词最初唱、白均用“土官话”,“土官话”暨延平城关话,仅局限于南平市延平区城区及延平区西芹镇,语言学家称其为“北方方言岛”。

(一)“土官话”的形成原因

延平周边的大横、南山、茫荡属建瓯语系;王台、峡阳属闽北客家语系;太平、樟湖、巨口属福州语系;赤门、洋后属建瓯、福州混合语音系。为何唯独延平形成独立的“北方方言岛”?

首先,相对封闭的环境形成“方言岛”。延平(当地人称南平)位于闽江上游建溪、沙溪、富屯溪汇流处,四周峰峦叠嶂,唯有汇流冲击形成的河谷,留下一条通往东南沿海的天然要道,它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铜南平”。

其次,北方语系的形成与北方移民大量迁入有关。[1]据《福建文化概览》记载“明正统年间,沙县邓茂七发动大规模起义,数月间几十万义军攻破了附近二十多座县城,明王朝先后调京营士卒五万多人前来镇压,后来并留下屯垦,这些人‘多系山东、河南及江北直隶卫所赴京轮操之数。(《明实录》173卷)留守的军士就是这个北方方言岛的先民,其口音还可以说明占主要成分的是江北一带和河南人”。以及相关研究者延平区文联薛金山老师讲述,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8月,明王朝抽调京营官兵由左都督刘聚统率入闽,年底又增派京军2万,加上江浙漕运军2.7万人,由宁阳侯陈懋为总兵,前来围剿沙县、尤溪农民起义军。由于沙县、尤溪都是延平府(今属福建南平延平区)的近郊县,故京营官兵大多囤驻在延平城关,后来就在此定居。

京营官兵的北方话与当地方言逐渐融合,形成了今天有别于周围方言的延平城关话,暨“土官话”。延平城关话和四川话极其相似,存在f、h不分、没有后鼻音、没有翘舌音等特点,四川话隶属于西南官话,其形成也与明代军事移民西南有关,另据《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福建卷·下卷》记载“南平城关方言属西南官话岛”,可以推断延平城关话属于“北方方言岛”。

(二)“土官话”改普通话缘由

“土官话”改普通话的缘由有三。一种说法是由采用普通话培养学员造成的,1960年南词艺校创办,有学生三十余人,其中延平城区本地人仅有十人,其他为福州、闽南、广东、浙江、河北等地区的人,加之20世纪50年代“推广普通话”运动开始,此背景下只能采用普通话教学。南词艺校第一批学员毕业后,1964年便成立了南词剧团,并推出用普通话演绎的南词说唱《老崔战烘房》,由此可知,至1964年,南词已基本上转变为普通话诠释与演绎。另一种说法是,为了让更多的观众接受,据原南平文化局老局长郑开初《南词戏四十年》中表述,延平方言只局限在延平市区,形成小范围“方言岛”,为了南词可以走出去,扩大影响力,打破“方言岛”局限性,故20世纪60年代改用普通话演绎。还有一种说法是,据原南平市南词实验剧团团长沈丽水老师所言,他曾聆听南词老艺人吕德明(民国时期成立的南词班社“赓韵琴社”代表人物邱德民徒弟)、范志云、郑素英的演唱,实际上都是“土官话”,但1976年南词老艺术家陈玉萍老师的演出被专家指出“表演相当成功,只是这念白上有点缺憾,能说得更标准就好了”,在这样的评价下,陈玉萍老师一改南平“土官话”的唱法,逐字逐句细抠普通话发音,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福建还有唱普通话的曲种不容易啊,听得好听,听得明白”。

(三)“土官话”回归之路

运用普通话的南词说唱在20世纪90年代前,还是得到专家认可的,1975年红色题材《常青指路》参加全国曲艺调演、1982年廉洁奉公题材《当代七品官》参加全国曲艺优秀曲目(南方片)调演获二等奖、1993年历史新编作品《罢宴》参加全国第二届曲艺会演获“牡丹奖”……21世纪初,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觉醒,承载着方言传承重任的地方曲艺也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普通话的南平南词成为业内人士争议的焦点。南平南词是否无法再用“土官话”演绎,人们心中打了一个问号。

直到2012年南平南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土生土长的延平人卢丽萍老师,尝试运用延平城关话主唱的南词《铁膝海瑞》腾空出世,让各界人士眼前一亮,经过不断打磨,2013年该作品参加福建艺术节,获得了第四届福建省曲艺节一等奖。作为实验作品《铁膝海瑞》仅在说的部分运用了延平城关话,在唱的部分仍用普通话。2015年,由卢丽萍老师导演,其徒弟林歆洁表演的南词《应老汉修桥》在福建省首届“丹桂奖”(电视)曲艺大赛决赛现场,完全运用延平城关话演绎,“南梦(傻瓜)、“拉别(出风头)”等地方语言,不仅诙谐幽默,而且让说唱极具地方特色,突出了地域文化,得到了中国曲协副主席、著名莲花落表演艺术家翁仁康,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曲协相声艺术委员会主任常贵田,中华曲艺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主任常祥霖等评委的肯定,一举夺得新人奖一等奖。2019年,南平南词已确立了普通话、“土官话”两条腿走路的机制,在第三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大赛中,《印度来的准亲家》《国系九零后》《老牛考女婿》《朱子社仓》四个南词作品亮相决赛现场,其中《印度来的准亲家》《国系九零后》两个作品用“土官话”表演,另两个作品用普通话表演。最终《印度来的准亲家》获业余组一等奖、《国系九零后》获专业组一等奖,从一个层面上体现出社会对语言回归的期待与好评。

三、“土官话”说唱语言的重要性

(一)延平城關话日渐式微

据南平市人民政府公布数据,延平区人口49.98万人,但延平城关话的使用人口仅有一至两万人左右,且大部分为1980年前生人。80后及部分90后能听懂但不会说,00后、10后基本听不懂更不会说。延平城关话日渐式微的情况受到了官方关注,2015年教育部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16年福建省21个县(市、区)的22个调查点列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延平区(城关)土官话列入其中。卢丽萍老师作为该工程的方言发音人,协助福建师大调研团,做了有声语料的采集工作。

(二)方言承载着地方曲种的特性

第一,方言可区分曲种。曲艺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结合,分为说、唱、有说有唱、半说半唱四大类。如何在四大类中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方言功不可没,以说大类中的快板为例,快板因为方言不同,而产生了天津快板、陕西快板、山东快书、四川金钱板等多个种类,且各自特点明显,不会混淆。第二,方言增添了曲种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延平城关话爱用叠音字,延平有一首形容缠足小脚老太太的传统童谣,“头个尖尖,背子驼驼,人家说我生得好,实在没奈何。”尖尖、驼驼属于延平城关话叠音字应用,还有日常对话“坡坡下底的口口”等,叠音字听起来形象且可爱,有助于发挥南词说唱女演员的女性魅力;延平城关话喜用“怪”“掉”两个字,如怪好、怪差、怪奇怪、哭掉、掉掉、吓死掉等,表示特、好、非常、了等所有语气助词,相对于普通话,虽然延平城关话语气助词变少,但反而强化了记忆点,增加了南词表演的趣味性。

(三)南平南词的历史重任

对方言的采集、研究等抢救性记录保护,最终还是为了传承和使用,如何让下一代记住方言、传承方言,这可以说是地方曲艺的历史重任。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南平南词作为南平的“国宝”,逐渐走入南平校园,南平市延平区胜利小学被确立为南词特色学校,南平市延平区水东小学选送的少儿南词说唱《离奇外卖》获2018年第三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少儿大赛一等奖,武夷学院选送的南词说唱《说岳新篇》参加全省艺术院校文艺调演……虽然南词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并在校园传承,但我们也要清楚认识到,现在在校园普及的仍然是普通话南词。面对外来人口比例一路走高,方言岛环境变化对延平城关话有意无意地大量稀释、挤压、替代,甚至淘汰的现状,南平南词的语言回归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四、结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承载乡情,乡情凝聚乡民,一曲“土官话”的南平南词牵动着多少延平人的乡愁与依恋。南平南词被寄寓着修复方言的期望,这是挑战更是机遇,相信在南词人的努力下,延平城关话不会变成书本、录音、录像资料中一个个陌生的字符与发音,而是一直传唱下去。

参考文献:

[1]黄秀琴.福建南平南词源流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3.

猜你喜欢

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