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技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适度融合
2020-09-26徐健健
徐健健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行业带了全新的变革。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只能通过粉笔和黑板来实施教学,而学生只能依靠教师与教材,导致教师缺乏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也过于单一,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手段在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渠道,还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劳动技术属于一门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开展劳技课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的重要课程。因为劳技课更为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想象力,这便要求教师为学生展示多种实物,仅凭口头讲解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相应的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保持活跃的状态,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改变课堂教学节奏,拓展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强化信息的真实感与表现力,对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感染力。传统的劳技课堂往往以黑板与教科书为主,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解释,这便会占用一定的教学实践,导致教学节奏较慢,且课堂容量也无法得到拓展。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声像快速向学生传递信息,能够帮助教师节省大量解释说明的时间,且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够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学习能力。
小学劳技课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来丰富劳动体验,对劳动技术产生初步认识,形成科学的劳动观,通过具体实践,学生就能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就能够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对于劳技课产生亲近感,从而主动参与其中。
1.巧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设计情境,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实践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缝沙包”时,教师就可将学生在体育课上玩沙包的情况拍摄下来,借助网络搜集一些缝制精美的沙包,将其制作为课件,在课前播放。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瞬间就被吸引,丢沙包的快乐场景与一个个精致的小沙包都引发了学生无限的热情,对下一步学习活动充满了期待。
动手实践是劳技课的重要内容,能够展现出生活细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说是他们动手实践的基础,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场景再现。例如在教学“刺绣”的内容时,当学生掌握了刺绣的基本方法后,教师就可借助课件,为学生播放“七月火把节”的音乐,带领学生欣赏彝族的刺绣作品,同时教师还可为学生讲解彝族图腾与他们最喜爱的几种颜色与寓意,以此鼓励学生。在下节课进行汇报之前,多数学生的作品都能够达到基本的要求,有些学生绣了彝族的荷包,还有些学生绣了当地人非常喜爱的马缨花等等。因为课前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设计了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于刺绣的兴趣,因此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作品。虽然学生的作品还非常稚嫩,也有些粗糙,但是每位学生都主动投入到了刺绣的活动中,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且审美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能够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国结”的教学要点就是打结,教师认为难点在于第一个结的构成与后期重复的“井”字互套,随着结数越来越多,操作时很难在一个平面进行,教师往往会拿在手上,将已经打好的结夹在指缝中,在进行后续操作。但学生可能双手的协调能力不足,有一些学生会将绳子的顺序弄错,一直没有成功。此时教师就可挑选一名学生通过视频展台演示,调整好镜头的角度,告诉其他学生可不拘泥于“井”字,而是将其想象成“田”字。经过演示,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加快了速度,顺利克服了这个难点。
2.新授环节运用互动,点化知识,形成技能
在具体教学中,新授环节是教学基础,也是教学要点,这一环节需要由学习与实践共同组成,当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相应的原理,就可借助实践活动生成技术能力。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往往会提前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多与学生进行互动,除了要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功能,还需借助多媒体的交互动能,在师生互动的条件下非常有利于课堂的生成。在此种环境下,学生为主要角色,教师只需对学生进行引导即可,同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解“缉针法”时,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缉针法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针法中较为困难的一种,虽然有口诀“退一进二”,但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具体操作。此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引导,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此种针法。在课堂上,教师可先为学生提供利用缉针法缝制的道具,每组一个,进行研究,然后可进行小组反馈。在反馈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已经提前标记好的针孔图片,由此带领学生研究缉针法是如何行针的,随后教师可将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也可提出不同的意见,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真正的认识到“退一进二”的含义,从而顺利掌握“缉针法”。
在教学“剪对称图形”的内容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随意拖动图片的功能,为学生设计“找朋友”活动。在课前,教师可为学生准备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并按照对称轴进行剪裁,随后教师可安排学生帮助这些残缺的图形找到自己的“朋友”,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所有的图片都拼接完成了。当学生看到这些完整的图片,认识到将一方进行翻转,图片也是可以完全重合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了解了对称图形与对称轴,对于相应的知识点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多媒体在劳技课上运用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掌握劳技课中的重难点。对于重难点的呈现往往是非常直观的,可由教师或学生在讲台上展示操作技能的难点,使学生能够在此种互动的过程中掌握相关技能。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将演示的过程放大,使每位學生都能够清楚的观察到每个细节,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多媒体教学对于知识的形成与技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3.融合多媒体技术改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融合多媒体技术,教师就能够将相应的技法与制作步骤直观的展示出来,尤其是能够将重点与难点部分以及相关细节充分的展现出来,以此降低教学难度。
例如在教学“组合笔筒”时,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美观且实用并带有塑胶片装饰的笔筒,而难点往往在于将裁剪好的胶片安装在缺口位置。因为教材中介绍的裁剪塑胶片的方法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此时教师就可与学生一起借助多媒体来寻找更加便捷的裁剪方法。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缺口大小的形状一致,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后,就可让学生将探究结果借助多媒体展示出来,由此使全体学生都认识到制作组合笔筒需要哪些步骤,同时还可帮助学生解决塑胶片裁剪与粘贴的难题。在帮助学生巩固相应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将制作步骤的演示图片打乱,让学生重新安排顺序,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进一步巩固知识,熟悉制作方法。此种生动形象且充满乐趣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使学生在课后仍然回味无穷,由此可见多媒体对于学生理解与学习相关知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动态模拟的效果,能够将复杂的过程简化,演示过程不仅非常清晰,且能够重复循环观看。如此一来,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且还能够为学生预留充足的实践空间。例如在教学“杯垫”时,教学要点为观察“杯垫”,了解制作方法,进行实践,最终完成作品。这些步骤中最难的部分在于利用线绳把吸管平整的捆扎起来,将几束吸管拼扎的过程需要注意顺序与层次。在教学时,仅为学生提供教材中的静态图片,学生无法完全观察到制作方法与步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结合教材中步骤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具体的操作。随后让学生按小组来实践,将杯垫分解为几个部分分工完成,如何先对分散的吸管进行整理,放在一个平面上,其他组员压实后进行整体捆扎……这样教师就脱离了重复示范,还能够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如此便可充分体现出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劳技课堂上运用多媒体不仅仅是对传统课堂的拓展,也是两者在课堂上的融合。只有全面看待多媒体与劳技课堂的内容,同时结合不同的知识点需求来找到最佳切入点,才能够有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其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編辑/徐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