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全的“两把刀”
2020-09-26金雅银
金雅银
车刀小试
飞刀一出,例无虚发。
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小李飞刀,而是一把车刀。
在宋国全手中,这把车刀练得出神入化,可以达到一道分三刀,刀刀见削。
宋国全的车刀磨得准,“耍”得巧,削得更精。
“上技校并非低人一等,就看你怎么努力,干好了,一样能出人头地。”时至今日,父亲的话,宋国全仍然记忆犹新。
作为父母的第八个孩子,能够有学上,宋国全是幸福的。
面对家庭内外的压力,宋国全在父亲的引导下,最终选择了技校。因为时间短、上班早、见“效”快,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可是一条就业捷径。
1993年10月,20岁的宋国全从阜新煤矿技工学校毕业,到阜新矿务局机电二厂当了一名车工。
在那里,刚刚毕业的宋国全和其他工友一样,按时上下班,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每天周而复始。
下岗、失业……这些涉及工作、甚至人生未来的词汇,似乎离他们十分遥远。然而,意外来得猝不及防。几年后,受市场和资源影响,宋国全所在的厂子渐渐衰退,他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未来了,首先就是如何养活自己。
痛定思痛,2000年9月,宋国全下定决心,辞职来到成立不久的阜新德尔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因为,在当时,这是一家蒸蒸日上的新兴企业。“今天看来,我是走对路了。”宋国全说。
走进阜新德尔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对于宋国全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当时就想,一定得好好干,首先解决生活问题,再想怎么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干出点儿名堂来。”回忆当初,宋国全感慨道。
在阜新德尔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靠着此前打下的基础,宋国全进步很快,可他并不满足眼前的成绩。
作为一名车工,为了掌握过硬的本领,宋国全一直坚持勤学苦练。车工有一项关键手艺是磨车刀,每磨完一次刀后,他就在车床上反复加工工件,来试验自己的刀磨得是否到位。精加工和粗加工对刀的要求都十分严格,刀磨的角度和锋利程度都会影响加工效果。如果刀磨得角度不够精准,就会造成返屑不好,车不出合格的工件。他就反复修磨,直到合格为止。
天长日久,宋国全磨的车刀达到了“一道分三刀,刀刀见削”的程度,一把车刀可以磨出多个切削刃,换一次车刀能够完成里孔、外圆、端面、切槽多道工序,提高了加工效率。
随着刀工的日臻成熟,技艺的突飞猛进,宋国全在厂里崭露头角。那时,他每天能加工大约200件工具,件件质量上乘。
大刀阔斧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在公司内,传统的手工操作,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产品上市往往慢人一拍。
2003年,数控机床开始在企业应用,宋国全也从公司生产部来到了公司技术部。面对新环境,宋国全紧跟技术节拍,开始拼命熟悉计算机操作,努力学习电脑编程。
“刚开始,真感觉和天书一样,连ABC用起来都费劲,更别说编程了。”提起当时学习的艰难,宋国全苦笑着说。
为掌握计算机数控编程技术,熟练驾驭数控机床,那段时间,一有空闲,宋国全就一头扎在书堆里。每当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宋国全就请教老师傅手把手教,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他还把学习搬到现场,在数控机床前,边操作边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相对照,直到弄懂弄熟为止。
渐渐地,宋国全掌握了理论,熟悉了技术,并可以利用软件编出各种工件程序。他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编制出数控车多段圆弧连接倒角的程序、加工中心圆弧的程序、斜角倒角宏程序、圆周铣孔宏程序等,并且研发出各种宏程序公式。在工作中,只要把图纸上的尺寸数据代入到公式中,车床就可以走出图纸要求的形状和尺寸,大大简化了编程,减轻了技术员繁重的工作。
通过努力,一个复杂的数控机床,在宋国全手中,就好比那把车刀,运用自如,刀刀见削。
从此,数控编程成了与他磨刀功夫齐名的技艺。
工作中,掌握了技藝的宋国全并不保守,他将自己的技能、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友,一些年轻的同事纷纷拜他为师。
“机械加工容不得半点儿马虎,差不得一丝一毫。”对于那些拜他为师的徒弟,宋国全要求十分严格。
为了让徒弟们扎实快速地学会机床操作、数控编程、加工工艺,他向公司申请了一台机床,专门用来传授技艺。
每天下午,宋国全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在现场讲课,让徒弟们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并耐心地讲解每一个按键、代码的含义。
在宋国全的努力下,徒弟们很快便掌握了编程和独立操作的本领。李晓东、陈帅、关福鑫……如今,一大批徒弟都能独当一面,成了公司和行业内的佼佼者。
刀刀见效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更好的发展。
阜新德尔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大力提倡改善加工工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作为公司的高技能人才,宋国全勇挑重担,参与了多项工装技术的改造工作,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
工作中,宋国全发现转向泵定子加工效率低下,他仔细研究,更新工艺,把原来的三爪夹盘装夹更改为双顶加工,提高了效率,节省了加工时间。
他不仅设计研制了数控车组合扩刀、组合车刀,还提出加工中心使用组合扩刀,实现了不用换刀一次加工多个工序。这一工艺的改善,节省了换刀和加工时间,保证了工具尺寸精度,产品质量得到大大改善。
为了多出产品,方便工人操作,宋国全还研制了翻板式多功能角度定位工装,实现了泵体一次装夹能加工多角度孔的工序能力,获得了国家专利,为公司节约成本100余万元。
多年来,宋国全狠抓科技创新,先后为公司创效数百万元。
俗话说:“家有良田百亩,不如薄技在身。”的确,只要有一技在手,就有用武之地。
“上技校并非低人一等,就看你怎么努力,干好了,一样能出人头地。”回想着父亲当年的谆谆教诲,宋国全终于明白自己的人生已与技术绑定,并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