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肿瘤患者疼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0-09-26王素珍袁阿珍
王素珍 袁阿珍
【摘要】目的 探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肿瘤患者疼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62例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肿瘤患者作为本研究中的观察主体,选择的时间段为2018年2月~2019年12月,所有研究对象经奇偶数分组方式被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依据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对患者施以干预,比较两组疼痛程度与护理质量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与护理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肿瘤患者疼痛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可以降低患者疼痛指数,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对患者的治疗与生活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疼痛护理质量指标;肿瘤;疼痛护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2..01
肿瘤是世界范围内都难以攻克的医学难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理痛苦,还会引发其焦虑甚至绝望的心理情绪,极大干扰了治疗的依从性,特别对晚期患者而言疼痛加剧,可能会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1]。因此,寻找缓解患者疼痛并提高其生存质量的方法尤为关键。本研究主要探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肿瘤患者疼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62例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肿瘤患者作为本研究中的观察主体,选择的时间段为2018年2月~2019年12月,所有研究对象经奇偶数分组方式被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的31例患者中男性数量为20例,女性数量为11例,年龄区间值为22~70岁,年龄中位数为(45.12±2.83)岁;观察组的31例患者中男性数量为18例,女性数量为13例,年龄区间值为23~69岁,年龄中位数为(45.07±2.65)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分析(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内容为:依据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并对其进行口头健康宣教,告知患者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并给予患者统一的心理健康指导和饮食指导,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及时发现治疗期间的异常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依据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对患者施以干预,内容为:①组建疼痛治疗管理组。邀请肿瘤专业临床医师和专家,对肿瘤患者护理方案提出建议和指导,优化护理干预流程,并针对疼痛护理专科人员、个案管理人员等小组成员进行专业性培训[2]。②确定疼痛护理质量指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其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评估内容分为两部分,其一需要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和患者手术结束后以及麻醉失效后三个时间段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如患者疼痛分数小于三分则予以非药物镇痛干预,如分数在3~6分范围内在进行药物镇痛,如分数大于6分需要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镇痛干预方案。其二则需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动态性的疼痛监控,如患者进行气管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则需每间隔1小时对患者疼痛进行动态评分,以便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干预,确保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更为全面的护理干预,优化护理服务内容。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疼痛评分与护理质量,其中疼痛评分予以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护理质量以护理质量调查表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在研究完成后,详细将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涉及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予以处理和分析,其中,百分比为计数资料,对比分析后需利用x?检验,“x±s”为计量资料,对比分析后需利用t检验,当最终检验结果P<0.05时,表示进行对比的相关数据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与护理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 讨 论
疼痛是肿瘤患者最为主要也是最难忍受的症状之一,许多患者会因疼痛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状况,对其社交和日常生活都带来很大困扰,甚至有患者做出轻生行为[3]。目前对肿瘤患者疼痛的护理干预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不过为了更好、更及时的了解患者痛苦程度与发作状况,临床提出了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概念,即通过建立疼痛指标的方法来进步一精准掌握患者疼痛情况,并为下一步護理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总而言之,肿瘤患者在疼痛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可以降低患者疼痛指数,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对患者的治疗与生活均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丘爱平,陆 勤,钟肖兰.肿瘤患者癌性疼痛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意义探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24):183-184.
[2] 黄佳佳.疼痛专科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癌痛控制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08):66-68.
[3] 赵同贞.疼痛护理质量管理应用于肿瘤科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