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华的诗
2020-09-26
点开微信
今天点开微信
寻找亮丽的诗句
多如牛毛的诗歌群体
还有诱人眼球的神奇
那些押韵诗不见了
剩下一些散文式折断句子
我的双眼干涩
我的胃口酸湿
每天点开微信
寻找唐诗宋词
不见豪放,只读朦胧
不见田园,只读隐私
轰轰烈烈的诗派相争
冷冷清清的无聊诗句
我把我诗句晒在微信里
点赞与批评参差不齐
我很在乎有韵的诗
我很在乎有生活的诗
我在微信群中寻找
那些被挤在角落的好诗
立此存照
太阳已上三竿
我把他从被窝里揪出来
给他洗脸
揩干净几团眼屎
用喊山的号子说他
“你看看,乡邻们
哪家不是新房新楼
快去搬砖搬瓦
我们给盖房子”
他睁开双眼
伸着懒腰回答
“你们可以给我修房
可以给我安自来水
还可以送油盐柴米
我四十多岁光棍一条,
差个女人当家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
“你无灾无病
身板硬朗如钢
肩能扛、手能提
脚能跑、嘴能吃
就是怕太阳晒
还怕汗水滴……”
听了一席话
气坏了肚皮
一声吼
如霹雳
拔穷根,下莽力
首先枪毙那个“懒”字
对镜梳妆
对着鏡子梳妆
打发着臭美的日子
青丝梳成银发
皱纹爬上额际
依然是那面镜子
依然是那个美女
坐在梳妆台前
流连几多沉思
青春的岁月已去
流走往日的朝气
守住今朝的暮日
让夕阳挂在山脊
儿孙绕在膝前
脸上堆满笑意
镜中的他们活蹦乱跳
才明白弄懂自然规律
山门
高耸入云的山峰
竖起一道大门
世居山里的百姓
伴着民谣生存
进城要翻阳坡
踩着晨露早行
回家要翻阴岭
披着夕阳掌灯
垭口如道门坎
来回总热汗湿襟
出门的那道屏风
遮住山外的喜讯
多少代进出山门
总想把垭口踏平
让城市文明的春风
吹进这落后的山村
峡谷架上高桥
隧洞穿山过岭
一条高铁建成
沸腾了沉寂的乡民
自从打开山门
山里月异日新
土屋换成洋楼
肩挑变为车运
民谣谱成新曲
鸟儿也哼起摇滚
老人们穿着时尚
青年们更加精神……
黄昏
太阳,羞红着脸
滑落高原最远的那座山
五彩的晚霞
涂抹着天际的蔚蓝
我与她依偎在小河边
享受缠缠绵绵
看河湾里的牛郎织女星座
数不完的繁星点点
曾经的黄昏
早已变得茫然
我去打工的日子
忘却了时间的变换
今天这个黄昏
总觉特别温暖
相守到天明
一起拥抱朝阳出山……
乡村名片
一幢幢崭新的楼房
是乡村漂亮的名片
张贴在青山绿水间
闪耀着脱贫后的灿烂
为印制这张张名片
流淌着多少党员的热汗
面对贫困这场战争
书记主任冲锋在前
一次次动员修路筑坝
一回回苦口婆心掏心掏肝
让精准扶贫的徐徐春风
让百姓暖和,让乡村叶茂花繁
推倒父辈留下的土墙
砌起白亮亮的瓷砖
拆下烟熏火燎的茅顶
盖上光彩夺目的瓦片
窗明几净的乡村民居
伴着朝阳如百姓笑脸
山清水秀簇拥新楼
举起富裕的乡村名片……
乡村品牌
村民脚上穿着“红蜻蜓”
走起路来也很精神
青年们一身“神鹰”西装革履
俊男靓女谈笑风生
老爹老妈不甘落伍
穿着“唐装”风韵犹存
小孩们打扮多姿多彩
手舞足蹈,不失童真
脱贫后的乡村彰显文明
一扫过去贫穷的愁云
党给指引的小康之路
铺开在广阔的边远乡村
这是一块乡村品牌
富裕生活深得民心
举起振兴乡村的旗帜
党员奋斗在前,人民永远紧跟
袅袅炊烟
让我记住的乡愁
是那袅袅炊烟
一缕缕飘出屋脊
随山风飞上蓝天
灶台边的妈妈
时不时依偎在阶沿
她用炊烟向远方招手
唤犁田的爸爸回还
香甜可口的饭菜
随炊烟溢满小院
那些年的日子
像炊烟一样的舒适清淡
炊烟已被清洁能源取代
乡民们守着绿水青山
这花繁叶茂的日子
如蜂蜜一般香甜
袅袅炊烟是儿时的乡愁
在流逝的岁月里渐渐变淡
白发早已爬上额头
远处,阳光朗朗更加灿烂……
丰盛的晚餐
这一桌菜肴太丰盛
色、香、味俱全
那一道道菜
诠释着我的勤劳苦干
围在桌边的同学们
一个个穿得十分光鲜
灯光下
五彩斑斓
只有种菜的我
穿得像土里的菜园
衬衫如韭黄
外套似甘蔗
领带若豇豆
皮鞋像夹克亮闪闪
他们斜看我
忽而飞来剌人的语言
别瞧不起咱农民
这一桌菜,荤素都新鲜
夕阳从窗外滑落
吃货扫光了菜盘
穿着亮丽的人
嘴既刁钻又饿馋
丰盛的晚餐过后
让我浮想联翩
同学间的友谊
不能只看衣衫
曾經
春二三月
神仙难过的日子
我曾经画饼充过饥
洋芋豆豆加苞谷面
“三糙饭”没有多余的
一日两餐度炎炎夏日
那时候田里庄稼翠绿
男女青壮同耕同播
心里装着集体的意识
画饼充饥的岁月走了
而今山珍海味任选任吃
曾经的曾经总是抹不去
远山,一轮朝阳升起
又是新的一天开始
哼唱着小康生活的晨曲
(作者单位:贵州省绥阳县水务局)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