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0-09-26马晓娟
摘 要: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逐渐形成数学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借助完善、良好、可靠的教学模式开展数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基于此,文章就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一、 引言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向,应不限于应试教育的开展。教师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合理、可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结合数学理论知识,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论的应用方法。另外,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数学教学模式,避免大量使用题海战术对某一理论进行探索,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创新现有数学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形成自学习惯,掌握数学知识理论的应用办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涉及代数、图像、函数、方程方面的知识,各个知识点理论的抽象度较高、理解相对困难。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如抽象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意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有利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借助数学课堂发挥出数学学科的魅力,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思考,并在思考中进行分析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逐渐开发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探究习惯。
(二)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师生沟通氛围
数学问题自学探究中,教师需利用针对性的数学题型,引导学生自行探究。探究中学生本人是教学主体,改变了传统宣讲式课程的缺陷。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自主分组,掌握沟通、学习、分析的好习惯,同时还能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通过改变传统数学教学课堂模式,能让师生在互动中掌握学习、沟通方法,有利于让学生自发性地提出问题,并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进而提高数学教學的有效性。
三、 现阶段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困境
(一)教学模式不科学
传统数学教学采用宣讲式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教学主体是教师,学生仅需要被动接受、学习教师所讲述的数学理论,很难让学生对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学习理解。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但对于知识点的运用方法、运用形式及生活中的作用的讲述较少,从而加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教育,也不利于数学教学的开展。
(二)学生的自制力较差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学生需教师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根据这一教学计划展开数学学习。实际学习中,教师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习惯过于被动,可能会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到学习、讨论过程,这对于学生的数学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另外,数学理论知识的难度较大,并且部分知识点与生活的关联性较少,教学中缺乏合理的引导,就会导致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数学学习,自然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数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
教师应优化数学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思考、想象的空间,在合理、科学的引导中培养学的数学思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是有利的。由此,教师需要强化课中讨论环节,在加大课程中的讨论力度的同时,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其中,教师需要多设立数学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及时解答出不同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减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例如在关于时钟知识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行观看生活中常见的钟表、手表及智能手机,要求学生分析钟表中不同数字的含义。此时,教师可设置“我们知道下午1点15分,可以表示为pm 1:15,如何将它表示成24小时制呢?”学生们通过对比发现,12小时制和24小时制的区别就在于12小时制是分段计时法,但24小时制不是分段计时法,它表示的时间的方法就是0~24小时。这时,教师可提出12小时制和24小时制的换算方法,采用例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发现两者的区别。最后,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和自主探究中,解决了有关计时法方面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能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例题进行联想,从而丰富了数学学习课堂。
(二)提炼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教师需抓住不同章节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这些教学重点进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总结各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并以此罗列出对应的教学框架,引导学生围绕数学知识点框架内容进行探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性思维是有有利的。例如在关于三角形面积理论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主要是由于不同三角形的面积求法是不同的,但公式都是“S=1/2a·h”。例如锐角三角形的高(h)都在三角形内,仅需要沿着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就可以得到三角形的高;直角三角形较为特殊,它的高与一条直角边重合,那么直角三角形的高就是两条直角边乘积的二分之一;但钝角三角形的高不在三角形内,需要延长一条边,作关于顶点的垂线,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借助图像进行分析,在自主推断、自行的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求法。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利用简单的例题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三角形中找到三角形面积的求解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也能让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更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探究。
(三)利用生活情境,简化数学教学课堂
将生活情境融入于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生活中不断发现数学学习的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可引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如在“圆”这一理论的学习中,可要求学生观察常见的车轮、齿轮、轮轴,要求学生利用小组探究的形式分析为什么这些元件是圆形的,不是正方形、长方形或者三角形。该过程进行中,可引导学生自行制作不同形状的车轮,并将制作的车轮安装在小车上,分析哪辆小车利用相同的速度、力度拉时,可以运动得更快。通过创设这一情境内容,能加大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利于让学生自发性地融入数学实践问题当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事物真理的能力,进而让学生更快速地融入至数学学习过程中,这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融合多媒体技术,丰富數学教学课堂
教师可利用智能化及时丰富现有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在音乐、文字的作用下逐渐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有利于在直观性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该方法非常直观,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神经,在多媒体视频的讲述中进行思维想象,进而形成空间思维能力。尤其是在进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圆等图形的教学中,可将抽象的图像转为具体的图像内容,学生们可利用课件进行图像绘制,包括改变图像的参数、位置等方法,完成图像的平移及变化过程。另外,学生们能在直观的观察与学习的过程中,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思考、联想,进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图像的平移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出平面网格图纸,要求学生利用平移的定理,将一个图形平移至另一位置。这一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及探究欲望,还能在实际探究中进行探究记忆,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善的数学逻辑框架。
(五)合理使用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师应积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考试成绩进行综合性评价,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发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不足,并及时改正这些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避免将数学成绩作为唯一评价要素,应以学生的性格为根本,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辅导意见及教学方法,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发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另外,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任何生活、学习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应积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教会学生正确的做法及解决措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指导,分析学生在自学中有哪些错误,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评价,让学生及其家长发现学生在数学探究过程中的问题,有利于让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并及时改正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积极进步的精神。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问题,并以此针对性设置合理的数学学习问题。另外,教师需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采用合理的方法创新学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有利于在数学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及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挺.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信息周刊,2019(2):1.
[2]康艳香.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的研究[J].学苑教育,2018(2):88-89.
[3]马晓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人生十六七,2018(2Z):93.
[4]米玉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4):178.
[5]梁毅.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3):174.
作者简介:
马晓娟,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