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之
2020-09-26陈家忠
她说她之所以选择长篇小说创作,主要是想选择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给自己、也给读者找到一个能愉悦心灵的精神家园,同时也给自己、给读者找到一种和这个世界握手求和的契机。 2018年至2020年这三年间,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轨》《隅》《桥》三部长篇小说。尽管中国财富出版社一贯以出版财经类图书著称,但是她选择这家出版社出版自己的书,最终的愿景是希望读者读了自己的三部书 ,能够成为精神上的富翁,而她则愿意去做开启这扇大门的开锁人。她就是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近年来活跃在北京文坛的情感悬疑小说作家桦之——一位期望用文学和这个世界握手求和的“80后”女作家。
浙南独有的文化和乡愁是她文学创作的酵母
桦之的真名叫毛爱华,1981年出生在浙江省泰顺县三魁镇的一个小山村。浙南那个小山村给予了她很多美好的记忆,那里既有山涧、蘑菇,也有林木葱郁。童年时光里,她和小伙伴在山上采蘑菇,到小河里去捕鱼。那里是生她、养她的热土,是她一辈子都魂牵梦绕的根,也是她忘不了的乡愁呀!
泰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造就了其厚重鲜明的人文积淀,拥有廊桥文化、茶文化、泰顺石文化、竹木文化、红色文化、民俗乡土文化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桦之的母亲是在六岁的时候给别村的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成年后为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毅然摆脱童养媳的身份“改嫁”到毛家。他们一辈子在土里刨食,共生养了六个子女,桦之是他们最小的女儿。桦之的父亲没正经上过学,仅靠自学识字,但头脑聪明,看过的书过目不忘——尤其是古典名著,譬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常在院子里给邻居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书中的故事。而桦之的母亲,既善良,又勤劳。因此,无论是家乡独有的历史文化,还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这一切的情怀对于桦之来说,冥冥中就好像有了当作家的准备,这种情怀很大程度上包含着浓烈的乡愁。她说,她通过乡愁去寻觅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怀念中,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体温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在乡愁的文化表达中去滋养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和文化自信。
2000年8月份,桦之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的英美文学专业;2004年毕业后,她在一家外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工作;从2017年开始,桦之便专门从事长篇情感悬疑小说的创作。
《轨》是这样炼成的
说起《轨》一书是如何“炼”成的,桦之回忆起写这本书的灵感,是来自于2017年年初在上海度假的一天晚上。“就在那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桦之回忆道,“在上海的某个房间里,黑夜中我一个人躺在床上黯然神伤,一种前所未有的绝望将我紧紧包裹。我无处可逃,只能投降,可越是投降,越是抓狂。我搜索枯肠,努力寻找情绪出口的方向,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答案。”
在上海那个夜晚,她如同一只幼蝉即将面临蝉蜕的痛苦,那种痛苦中还掺杂着文学创作灵感喷发的快感。她是这样体味的:“突然,窗外射进一道微光。透过薄如蝉翼的纱窗,我看到一只白色的蝴蝶向我飞来,站上窗沿。它像是看到了黑暗中默默哭泣的我,又像是在和光无聊地逗趣。我看着它的翅膀在光里一上一下地扇动,竟然忘了感伤,没了绝望。那时,我想到了化蝶,不是关于梁山伯和祝英台,而是关于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我问我自己,为什么我就不能化蝶,为什么我非要将自己禁锢在无奈的当前,如果我能将绝望化成力量……继而,一个念头在我的脑中闪现:我要写一本书,将我此刻所有的感触抒写成章。两个小时后,《轨》的大体架构在我脑中生成,说是在脑中,不如说是在心中。正因为那一时的决断,那一刻的果敢,和后来一个月的孜孜不倦的努力,《轨》的初稿诞生了。”是的,《轨》就是这样“炼”成的,炼成了“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轨》一书经过中国财富出版社于2018年1月出版后,好评如潮,情感专栏写手王小艾评价道:“作者文笔老到,很多章节的描写生动真实,内容涉及细腻的情感纠纷、多舛的命运纠葛,以及金融从业人员的尴尬现状,很新颖、很有時代感,是一本很独特的好书。”
资深学者张博士这样评价道:“初读《轨》,以为是作者流畅文笔下,写的平凡中见真情的爱情小说,但随着故事的延展,扑朔迷离的悬疑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人感到它和普通纯情题材迥异。读后,我曾闭目冥思,想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或者是作者动机是什么呢?仁者见仁。但本书通过诸多不同寻常的结果、出乎意料的归宿,折射出当今时代的困惑与不解。合乎逻辑的结果,恰恰是在文化澎湃中诡谲而显著。”
女性视角下的《隅》
《隅》是桦之的第二部长篇情感悬疑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阿玉婶”在现实生活中是有人物原型的。也正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个人物原型,才使得这部长篇情感悬疑小说给读者呈现出不一样的小说文本。
书中的“阿玉婶”是桦之的堂婶,那是一位让桦之很爱、也很同情她不幸遭遇的长辈。桦之十多岁时,在一个很寻常的暑假,她的堂婶喝农药自杀身亡了,撇下了自己的丈夫和四个未成年的孩子。一位既年轻、又美貌的少妇自杀身亡,在小山村里引起了众人的扼腕叹息和议论。在大人们茶余饭后的议论中,十多岁的桦之懵懵懂懂地知晓了些堂婶自杀的缘由。原来,她的堂叔父常年在外打工,把家里的农田和教养四个孩子的家庭重担都压在堂婶一个人身上,再加上夫妻常年聚少离多,久而久之夫妻感情淡薄。堂婶不免感情空虚、寂寞,便和镇上驻村的一位律师产生了婚外情。谁知,堂婶在一次和村里人发生口角时,那人竟然当众说出她出轨之事,堂婶这才在羞辱之下喝农药自杀。就是这么一个貌似很寻常的山村故事,却深深地烙印在桦之的心灵深处,激发了她的文学创作灵感。
这部长篇情感悬疑小说经中国财富出版社于2018年11月出版后,好评如潮。北京电影家协会编剧分会副会长陈秋平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隅》正是一部让大家读了不忍释卷的‘大众文学作品。”陈秋平在序言中,对此书做了抽丝剥茧地文本解读和评价:“《隅》是一部个性鲜明的作品,它有其独特的作家视角,尤其是女性视角。整部作品全部围绕着山里女人付玉娇的多舛命运展开,她的爱,她的恨,她的哀,她的怨,以及她的生前与死后。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带着悬疑惊悚元素的破案故事。其实,它却是一部极具中国味儿的女性故事,其触碰和探讨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共同关心的女权话题,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学和心理学含义的中国基层风情民俗史。”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传播学院团委书记耿梅芳这样评价《隅》:“丝丝入扣、跌宕起伏,不失为一次情感的洗礼。”
《桥》,通往人类心灵善恶的救赎和忏悔
桦之的《桥》,我从头至尾地看了一遍,并在书中男女主角以及配角粉墨登场中做了记号。同时,对人物登场时每一个细节、情节以及精彩的对白做了勾勾画画。我想,桦之将这部长篇情感悬疑小说之所以起名为“桥”这个独特的意象,究竟负载着作家什么样的情感、使命抑或人生体验?
《桥》叙述了一位叫月白的具有文艺范儿的男青年,12年前在平顺古镇花雨桥上邂逅写生的女画家乔胭,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来临了。当他们相约在花雨桥约会时,由于洪水冲垮了桥梁,还夺走了三条人命,其中一位就是年轻的女画家乔胭。12年后,月白在平顺古镇画雨桥再次重逢了和乔胭长得一模一样的女人,可是这个女人矢口否认自己是乔胭,而是李木华。作家在书中交代:“12年前,月白在平顺古镇经历了那场洪水,回到空城之后,辞去了画室的工作,在一家侦探社工作,如今已经成了空城大名鼎鼎的月白神探。”此书围绕着月白协助公安机关侦破平顺古镇一位名叫何归年的赫赫有名的黑帮大佬被杀的案件,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如月白的挚友——天青、月白一生最挚爱的女人——乔胭、一位受过高等教育且深陷不伦爱情之网的不幸女人——宋美璇、宋美璇之子英杰、失去记忆的招娣、为虎作伥的坏女人丁俏丽等先后登场,究竟谁是杀死何归年的真正凶手?案件扑朔迷离、疑团重重,强烈地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的欲望。
我们随着作家的娓娓叙述和对案件抽丝剥茧的剖析、推理、侦破,何归年被杀案件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后,给我们的读者留下了很多关乎对情感、人生、婚姻的善良与丑陋、正义与邪恶、真诚与虚伪等等交织在一起的思考和拷问。
我知道桦之的老家是浙江省泰顺县三魁镇,而《桥》的背景就是这个地方,但是她却刻意地做了掩饰,将泰顺县三魁镇,改为平顺古镇。而书中自始至终写到的花雨桥,其实映射的就是作家记忆中割舍不掉的老家泰顺县的木拱廊桥。据悉,泰顺境内至今较完好地保存着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木拱廊桥,是珍贵的建筑工艺遗存,被人们称为古代木结构桥梁的活化石。桦之将这本书的书名命名为《桥》,我想也許是割舍不掉的乡愁使然,但是她不会墨守成规地去围绕家乡的木拱廊桥,去写游记之类的书。她所要做的事,就是借助桥这个貌似很寻常的意象,对书中的善良与丑陋、正义与邪恶、真诚与虚伪等都做了人性的拷问。
在北京海淀区高梁桥斜街上的cc咖啡馆里,桦之接受了我的采访,她说她计划写“桦之懂兮悬疑小说系列”,其中这个系列的第一部书名叫《镜水瓷》,连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名字都起好了,男主人公叫董朝华,女主人公叫柳云兮。这本书将要给我们呈现出怎样的情感悬疑长篇小说文本呢?真的值得期待。
作者简介:陈家忠,男,1969年2月24日出生,江苏省宿迁市人。知名报告文学和传记作家、诗人。曾担任《今日科苑》杂志主编、副社长,《中国农村科技》杂志副主编。现为《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杂志执行主编、北京强国之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出版或发表了300万字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传记。主要著作有《小说名著导读》《诗歌精品鉴赏》《为生命喝彩》《经络巨子——祝总骧教授的科学人生》《他们感动中国》《强国之梦——程连昌人生的几个片段》。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 徐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