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与现实中的木子
2020-09-26任怀强
任怀强
木子,1956年生于浙江湖州。他的作品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及港台地区展出,以色彩丰富浓烈的油画见长。他的中国画也浓墨重彩,较之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有着更多的实验色彩和特殊的审美角度。他的作品风格狂放,富于变幻,深受收藏家和美术爱好者追捧并在各大画展及拍卖会获得好评。
在我看来,木子的油画是特立独行的,有点不着调,而木子哈哈一笑的漏风处,也是对他自己的一种自谦。木子的绘画能力在于糅合了中国水墨、西方造型及各类主义。绘画的本义,不仅仅是立场、人格和姿态———尽管这也很重要,它的本义就是能力本身。一个有心的阅读者一旦真正进入绘画,就会体察甚至直接“撞上”这种东西,就会赞叹、激动、沉醉和玄想。姿态带来凛然,能力则带来沉溺,而绘画归根结底是沉溺的艺术。
早先看到活灵活现的木子的画,我以为他是80后小伙子,实则是一个精力充沛、神态活泼的“老顽童”。一与他相遇,就感觉到他的气场颇大,思维灵敏,语速颇快。木子的绘画路数,南拳北腿,各路皆用。他的绘画通过世界眼光来展现进入世界的路径,把握了世界的脉络,并通过这个路径,完成自我修整。
读木子的作品,你会对他有一个新的认识。他接受来自绘画爱好者问询的时候,开心得像个孩子。他说自己虽然叫木子,可不是榆木疙瘩,而是生生不息的木头,敦厚而朴实。他画山画树画草画所有他爱和不爱的东西,他善于挑战自己,把油彩搅浑又理清,用绘画表现雷鸣般的声音,将人们的眼神吸引过来。木子是舞动颜料的人,让绘画成为最有动力顺应风云时代的工具,但他维持着内心的道统,执拗地独立着自己的人格。
木子用他的可爱善良画出心中的皈依和信仰,这是那些粗鄙的自诩“净畅宁”们无法理解的,他们看到的是亵渎,而不是敬意;是模仿,而不是“画境转换”。如何用一种文化转型的眼光来透视木子这类画家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作品,他们创作这些作品背后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是怎样的?我总结,这些画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回归,以前叫寻根。什么是寻根,一个是大自然,一个是儿童,一个是文盲,没有文化的,人的最低生存境界。中国上世纪90年代文学的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寻根,回到远古,回到古朴、朴素,远离城市。
当然,本世纪的绘画又有一些变化,我接触不多,感觉已经不完全是寻根,而是基本散了,有点像后现代了,什么东西都没有,完全凭感觉了。90 年代是有理念的,每个画家都有想要表达的东西。现在的画家没有想要表达的东西,就是凭一种才气。特别是网络画家出现以后,基本上是凭一种临时爆发出来的才情、敏感、调侃,没有一点正经,满不在乎。当然80 年新美术潮的画家也满不在乎,但他们是很沉痛的,背后有很深的东西的,我對他们非常看好。他们能画出很纯情的作品。
近十年来我基本上没看绘画作品。一是没有时间,再是不想看。因为绘画已经碎片化,写实主义的泛滥,已经扼杀了绘画本身。我觉得在木子的绘画中,没有一个是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在一个空的理念之下,好像完全是魔幻加才气。木子凭着丰富的联想、搞怪、魔幻,由绘画中内在的东西来吸引你的眼球,用赤裸裸的、触目惊心的颜色勾画他所爱的生活和世界。但是你也会发现他经常掺杂知识分子的那种梦幻,甚至有性幻想在绘画里流动。
木子是个诗人,他撕下了程式化的绘画模板,让个人在芸芸众生中凸显而出,用讥讽和嘲弄的手法跟生活和自己对话,向热爱者的世界发起攻击。他用戏弄和不加掩饰的快感,表现了生活的美好与丑陋,在不经意间找到了自我表达的形象。
湖州,一个安逸之城,一个文化之城。木子的幻想在笔墨中翱越了时空。他不仅是自然描述者,也是对色彩赤裸裸的挥霍者。他给我们展示的世界神话和寓言,将所有的价值观置于绘画的主题中。绘画中的快乐历史,也是木子用夸张、模仿以及形态的变体重现令人信服、深入细致的场景。在木子的作品中,总能发现那种生机勃勃、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象,这也许归功于他生活的独特和美德沐浴中获得的艺术冒险。在木子的作品中,他发出的巨吼很快会淹没很多同代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