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羡慕它们那一口好牙
2020-09-26苏澄宇
苏澄宇
■ 蛀牙的“凶手”
蛀牙,也叫龋齿,英文拼写为caries,起源于拉丁文的“腐烂”,显而易见这不是什么好事。在医学上,蛀牙被定义为牙齿因细菌摄取糖分产生酸性物质,从而被腐蚀。最明显的就是牙齿表面会被分解出小洞洞。人类的恒齿一辈子就长一次,如果你有了很严重的蛀牙,只能拔掉它,不及时补上的话,你就会永久性地少一颗牙。
众所周知,在人类社会,不仅大医院里有牙科,街上还有各种各样的牙医诊所。世界上虽然有动物诊所,但我们好像没听说过专门的动物牙科诊所,难道动物们的牙齿都很好,不需要牙医吗?
其实,动物蛀牙的现象在自然界一直存在。不管是哪种动物,只要有嘴,有牙齿,口腔中肯定会有细菌,只是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级有差异罢了。人类口腔中存在超过600种不同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物种,狗的口腔中也有大约400种细菌,猫的口腔中则有200种细菌。这些只是已发现的细菌,如果加上未发现的,应该会更多。
在人类历史上,蛀牙的发病率是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而逐渐升高的。因为我们的食物越来越精细化,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流行,不仅满足了吃货们的胃口,也让人类口腔里的细菌开心不已。直到人类意识到蛀牙的严重性,开始研究、预防,蛀牙发病率才有所下降。
为何动物很少蛀牙
蛀牙和食物的精细化程度是有一定关系的。根据研究,食物越精细,一种叫作“游离糖”的糖比例就越高。游离糖的家族很庞大,包括人们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双糖(如蔗糖、砂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中的糖。敲黑板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当游离糖的摄入高于总能量摄入的10%时,就容易产生蛀牙。
让我们来看看动物的日常菜单:肉食动物吃大鱼大肉,草食动物吃嫩叶鲜果。这些食物都没有经过精细加工,游离糖的含量相对于人类的食物来说自然少了很多。理论上,动物的蛀牙发病率应该比人类低很多,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根据研究,狗的蛀牙发病率约5%,猫则更低。就肉食动物而言,它们的蛀牙发病率较低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1. 它们食物里的游离糖比较少,细菌不易在口腔内发酵、变酸,进而腐蚀牙齿。
2. 肉食动物的牙齿通常呈锥形,牙缝贼大,根本塞不进东西,也就不用担心留下食物残渣。
3. 肉食动物口腔内的pH值较高,如狗的口腔内pH值为7.5,人类则是6.5,在酸性条件下,牙釉质表面的钙、磷会脱落,牙齿就容易被腐蚀。
4. 肉食动物口腔中的细菌种类少于人类口腔中的细菌。
5. 肉食动物和人类的微生物菌群的组成有很大差别,与人类蛀牙相关的细菌是口腔中的链球菌,而狗口腔中的主要细菌并非链球菌。
猫比狗的蛀牙发病率还要低,这是由于狗是杂食动物,常常会吃和人类一样的东西,而猫则是纯粹的肉食动物,虽然它们有时候也吃一点猫草,但较其食肉的总量来说还是很少的。
这么说来,动物蛀牙不常见,是有道理的。
为了人类,动物只能“被蛀牙”
虽然动物的蛀牙发病率很低,但不代表没有。基于动物也会蛀牙这一特点,人类把动物作为实验对象,用来研究预防与治疗蛀牙的方法。
你也许会问,这样是不是太残忍了,可不可以把人类的牙齿拔下来研究呢?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如果用有机的生命体来做实验,这样的实验结果更能在自然条件下反映蛀牙的发病规律。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人体临床试验,都要建立在动物实验基础上。
早在1922年,Grieves就用动物实验来研究食物与蛀牙发病率的关系。1955年,Orland等人证明了蛀牙的真凶是细菌,并建立了正确的动物蛀牙模型。制作蛀牙模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将导致蛀牙的细菌涂到动物的牙齿表面。之后便让动物们吃糖,而且是大量地吃,不停地吃。过不了多久,动物牙齿表面的细菌就会因为有了能量来源而大量繁殖,然后利用糖发酵產生酸性物质,最后腐蚀牙齿。
本来动物是不容易有蛀牙的,人类知道蛀牙产生的原因后,硬是让它们长出了蛀牙。当然,主要也是欺负它们不会刷牙啦,要是动物会刷牙,人类再怎么折腾蛀牙也长不出来,所以,结论很简单——
刷牙才是预防蛀牙的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