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俊逸写清新,萧疏一派任天真
2020-09-26李宗健
李宗健
李兴福先生出生于1954年,35岁即被评为副教授。他是河南省美术骨干教师,教育部书画等级考级特聘高级讲师。自幼酷爱书法绘画艺术,几十年来始终临池不辍,笔耕不止,博采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画风格。作品笔力俊逸雅致、萧疏灵动,无不体现出积淀深厚的传统功力、匠心独运的鲜明创意和独具魅力的个人秉性。其画风飘逸而蕴藉,尤其水墨用色极具高古、随心的鲜明性情,作品如诗如歌,深受人们喜爱,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通过书画作品,让读者感悟一种生活的启迪与思考。
书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书画的沿革更是一部脉络和传承的历史。水墨之间流淌的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通透的情怀,人与文、文与画、画与情同气连枝,浑然无间。李兴福先生的作品一边继承传统,一边崇尚自然,并在多年的磨炼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清丽灵秀、生趣盎然的画风。他的作品既无过度拘谨的匠气,又极少无法无天的肆意,用笔、用墨、赋色均能收放自如,这正是他坚持师法传统和自然所致。
清人戴熙在《习苦斋题画》中说,作画有三难:“密易疏难;沉著易,空灵难;似古人易,古人似我难。”比如这幅《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题目采自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之句,以一贯泼墨写意的技法烘衬画面,没有纠结于一枝一叶的打磨,而是用萧疏的墨块和闲散的渲染表现“江清、群鸭、寒叶”,看上去寥寥几笔,看似无意,实则用心,点活了整个画面,使画面顿时生动起来,这就是李兴福先生的情怀魅力,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以真入美,将“具象”升华为“意象”,寓“天趣”于“物趣”。真正的写意精神,就是大笔写开,直抒胸臆,个性飞扬。这幅画就很好地通过大写意手法,笔墨挥洒间一气呵成,抒发了作者对田园自然生活的热爱,那种浓烈乡情和泥土气息几乎扑面而来!画面构图别致,色泽清雅,灵动得趣,气韵鲜活,显露出很高的绘画品位和脱俗格调的艺术情态。
兴福先生重视通灵隽永,在他的笔下,事物的千姿百态被高度提炼。他的画范可谓“极虫鱼之遒逸,夺花鸟之机趣”,以尺牍之微揭示混沌大道,寓众生万物于点墨之中,此非蕴藉之妙而不能得。以写意为根本,追求形、神、意的互渗互融,传达出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历代书画大家均是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笔墨语言,而这新鲜、生动又极具情怀的笔墨表达方式,必定是在长期观察生活的层次上提炼、概括而成的。因此,创作对大自然之物象、物情、物态的“呈物”手段,更是千百年来书画艺术得以传承发展的灵魂和基石。从此,造型之法便不再受真實生活的约束,而是力图不断超越客观物象的羁绊,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真谛。
聪明的画家,不以描摹形象为重,重要的是揭示它的内涵、寓意和象征。兴福先生的绘画作品,没有局限于物象的真实,而是在创作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达到取之于田园而高于田园的创作境界,并在笔墨间融入了自己的真挚感情。如从这幅《田间小趣》中看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色和作者豁达闲散的心境。此画以水墨写情趣,随意涂抹点染,画中牵牛花悠然错落,昂首翘望两对禽鸟怡情之姿。以饱含欢快的泼墨写意法,点画枝叶,酣畅淋漓间跃然纸上。这也是文人画中趋于放泼的一种典型,彰显出状物不拘形式,随心流淌的含蕴情结,读者虽略得其意,但重在寄兴遣怀的手法让人叫绝。润墨勾勒,对比鲜明,风格疏放,给人不求形似,但又无处不神似之感。
品味兴福先生的画作,无论是《追月》还是《畅游》,或是《大福禄》,都会让你感到传统写意笔墨所独有的灵性和神韵气质,或大开大合,或浑厚苍劲,或洒脱飘逸。那一花、一石、一鸟、一枝之上,墨韵与意境相牵,表现出了大自然博大与和谐之美,体现了画家的综合艺术修为和深厚的传统写意功底。品赏兴福先生的作品,能感受到画面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他那超逸的审美观。作品呈现出其经历、性情、思想、品格、胸怀等通过生活的感召和精神的净化后构成的抽象符号,展现出个性语言的自然情态,以及对传统花鸟画的一种突破,同时也是其才情、灵气、生活、悟性和自身文化涵养等综合素质在视觉层面上的一种自然流露。
在研习国画的道路上,兴福先生不断以高人为师,认真研习历代写意名家作品,充实自己的底蕴,丰富自己的笔墨语言,开阔自己的眼界,打开了通向艺术的大视野。他还以自然为师,不断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坚持到山川、田野中吸收大自然的养分,让生活与灵魂相遇,产生出电光火石般的灵感,从而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
兴福先生不但是一位画心聪慧、笔底灵秀的画家,也是一位诚心敬事、勤奋用功的作家,行笔至此,不禁叹曰:
情怀俊逸写清新,广阅年轮不染尘。
顾我常迷园外景,知公必是画中人。
雨迎鸥鹭开三径,月伴云阶入四邻。
兴福随和遮俗眼,萧疏一派任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