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人大厂里的沉默怪咖

2020-09-26于璇

当代工人 2020年14期
关键词:师娘技工车间

于璇

心有精诚,手有精艺

技高胆大,攻坚创新

守护经典,练技修心

他们来自不同行业

用极致追求书写新时代的

刚入夜,灯火万家是新铁西工业带夜晚最真实的状态。此刻,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车间里,白天机器轰鸣的喧嚣被夜晚的寂静取代。每晚9时,在定子车间通往大门的幽静小路上,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瘦高身影。经过大门时,保安熟络地调侃着:“又这么晚啊,明早还是7点15呗?”在沈鼓这样的万人大厂里,34岁的朱俊让人印象深刻。

与城市中心醉人的夜生活形成鲜明反差,工业带上的夜晚,路灯下零星的几个小吃摊,算是给夜归人一丝慰藉。食物煎炸的香气弥漫在空气里,朱俊闻着有些饿了。与大多数年轻人不同,朱俊再馋也从不靠近外卖摊,“看都不敢看,怕忍不住。”他始终坚持每晚自己做饭:“不仅节约开销,还营养卫生。”

出门向东,是朱俊最熟悉的一段路,通往他去年刚为自己布置的新家。90平方米的空间里,陈设简单,一个木制书架上摆满了朱俊日常工作所需的工具书。书架中央,一枚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让小小的房间熠熠生辉,这是朱俊最珍惜、也最珍贵的荣誉。它的到来,让朱俊成了沈鼓最年轻的劳模。

在沈鼓众多的青年技工中,戴着黑框眼镜、只会闷头干活儿的朱俊与众不同。比起用语言与人交流,不爱说话的他更习惯用行动表达内心。

偌大的定子车间里,无论冬夏,朱俊总是第一个走进车间的技工,比其他工人提前一个多小时。他的工装里时常揣着一块白色抹布,每天开机床前,他总要擦拭一遍设备和玻璃围,还要把设备辐射一米外、应由保洁承担的绿色塑胶道也清理得纤尘不染,这让朱俊的工位在整个车间里,干净得有点儿突兀。

“朱俊,你把姐的活儿都干了,赶明儿姐还不得下岗啊?”保洁大姐每次走到朱俊的工位前,都要逗逗这个不爱说话的小伙子。“姐,我可不是抢你饭碗,我这是在提升技能呢。”朱俊一脸认真地回道。“啥技能,生活技能啊?姐帮你把地面擦干净,你不是还能节约点儿时间,多干点儿正事儿吗?”见保洁大姐一脸不解,朱俊笑着解释:“姐,每次加工完,我都会清理铁屑,从铁屑的薄厚程度、弯曲程度和脱落的远近程度,来判断转数和加工的精细程度。我每次晚上下班前清理一遍,早上上班前还要清理一遍,看有没有遗漏的。”保洁大姐被眼前这个踏实、细心、爱钻研的小伙子说得有点儿感动:“现在,这么肯用心的年轻人不多了。”在沈鼓定子车间做了多年保洁工作,她从未遇到过像朱俊这样特别的技工。

与那些大咧咧的青年男技工不同,朱俊是个极细心的人,可他的细心并非与生俱来。朱俊从小在沈北农村长大,上树掏鸟、下河捉鱼,学习成绩并不好,父母都觉得他并不是块啃书的料。眼看自己的表姐表妹都进城当了护士,朱俊对城市也有了向往。早年,他看着大伯在自家院子里修拖拉机,便十分感兴趣,向父母提出:“也想像大伯一样,学一手机械维修技艺,一技傍身,能安身立命。”朝着这个目标,朱俊考取了沈阳装备制造学校机械制造与控制专业。

第一门制图课,要求学习者既要细心,也要有耐心,一点一点地画线,一个一个地数控计算。“要成为一名好技工,就得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才能画得一手好图。”老师的这句话,深深烙在朱俊心里,至今难忘。

细心的种子就是从朱俊开始学习画图时萌芽的,令其开花的则是领着朱俊走进数控机床大门的师傅张昌国。每次加工完毕,查看铁屑的切削程度和脱落远近的程度这个诀窍,就是朱俊从张昌国那里习得的,这也是张昌国有意锻炼朱俊养成细心习惯的一个有效方法。

2003年,即将毕业的朱俊和10多名成绩优异的同学被选中进入沈鼓实习。带教实践的老师傅告诉大家:“实习期表现好的,就可以留在这里工作。”第一次走进车间的朱俊被沈鼓车间恢宏的气势所震撼,虽然还不知道这些设备是干什么用的,但他的确想一辈子留在这里。

摇臂钻床学徒3年,寂寞而枯燥。朱俊每天跟着师傅学习画线不下千遍,很多同来的小伙伴坚持坚持就放弃了,朱俊却像练毛笔写大字一般坚持下来。师傅姜宝绅看朱俊有不同于一般青年人的沉稳和韧劲,便让他尝试做些简单的钻孔和螺纹粗加工工作。朱俊知道机会来之不易,每一次都极认真地完成。他的坚持和认真,也为他叩开了沈鼓的大门,转正成了一名正式工人。

数控技术骨干张昌国成了朱俊走进数控机床大门的领路人。从PAMA160数控镗铣加工中心的副操作,到PAMA180数控镗铣加工中心的主操作,朱俊完成了其他技工要在45岁后才能完成的跨越。

PAMA180数控镗铣加工中心是定子车间加工精度最高的设备,加工公差要求在0.02mm,是头发丝的1/4。朱俊用这台设备加工出来的产品大多用于西气东输、石油化工等我国重要战略物资的生产加工领域,精度要求极为严苛。时常有青年技工问朱俊:“你是怎么做到的?”朱俊总是用行动来解答他们的疑惑,钻研、勇气和担当是他给青年技工最好的回答。

阳春三月的一个明媚上午,师傅张昌国找到朱俊说:“厂里接到一个材料特殊的科研泵项目,我带着你干,你觉得咋样?”师傅口中的科研泵项目在前一天朱俊就听工艺员议论过,难度大、时间紧而且加工材料特殊。他被师傅的话吓了一跳:“就是那个最难的项目?”朱俊有些退却,这是他职业生涯里第一次退卻,印象中也是他和师傅说话最多的一次。性格直爽的张昌国果断地说:“你怕啥,就这么定了。”然后拍拍他肩膀,扬长而去。

朱俊一夜未眠,他其实并不是怕,只是想做得更好、更完美。第二天,他比往常更早来到厂里,拿起图纸,反复琢磨加工工艺和加工难点。看着看着,就想到了提前用废坯料预制的方法,试验着突破难点。他兴奋地把这个想法告诉师傅,“好,我就知道没看错你小子!”张昌国也很激动。

跟着师傅干科研泵,辛苦却有收获。每一条程序的编制,每一个转数的给进,每一次察看铁屑的切削程度,都需要反复琢磨和探讨。朱俊觉得自己学到了这辈子书本上都学不到的知识。他利用休息时间,提前按废坯料预制方式试验着难点工序,并详细记录每一条笔记,不懂就上网查阅资料,就这样忘记了时间与休息,沉浸在自己的世外桃源中,享受着只有他才懂的孤独。

当第一道工序顺利加工完成,朱俊还未来得及长舒一口气,他就得到了师傅张昌国要调到另外一个车间的消息。临行时,张昌国找到朱俊,又一次拍着他肩膀说:“大胆去干吧,拿出点儿勇气,你能独立承担。”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朱俊却哭了。这泪水是对师傅多年言传身教的不舍,更是感谢师傅对自己的支持和信任。师傅走后的第一天,朱俊成了科研泵项目的主要操作者,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零失误完成了科研泵项目,更难得的是,朱俊将交付工期整整提前了5个月。

俗话说:“三十而立”。眼看周围同时进厂的工友都陆续结婚生子,朱俊仍孑然一身。大家都劝他:“别太挑了,差不多就行了。”他们哪里知道,不是朱俊挑剔,而是他一门心思放在工作上,没有姑娘看得上他。

家人的介绍、工会的牵线搭桥,都没能解决朱俊的个人问题,这事多少给他带来了一些烦恼。在朱俊心中,爱情是神圣的,更是务实的,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她稳定、舒适的生活。他把这种生活的稳定寄于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扎在工位上,月平均工作量达到800工时以上,平均效能达到350%。

就连约会,也被朱俊安排在车间里。朱俊处过四五个女朋友,每次约会的地点都是在车间,话题也总是三句离不开技术。“哪有姑娘对五轴联动的高精度加工机床感兴趣?你这能找到对象都出奇了。”最后连工友都看不下去了。

真正能走进朱俊世界的姑娘并不多,即便能走进他的世界,也很难忍受他将全部精力投注工作的生活方式。一次,有姑娘问:“朱俊,你不打游戏,不看电影吗?”朱俊说:“游戏也打过,无非是花钱买装备、过关,我觉得还没有加工一个高精度端盖那种挑战后的成就感大。”他的回答让姑娘无语。

其实,朱俊也很矛盾,也曾困惑,他并不是完全不懂。长年出色的工作,让他积累了优于同龄工人的物质基础。他靠自己的双手攒钱买了房、车,还成了沈鼓最年轻的劳模。他说:“我感觉这些都是青年产业工人的荣耀和体面,是我心中优秀产业工人应该有的样子,也是我给爱情最好的基础,希望能早日等到那个能走进我的世界的姑娘。”

在大家眼中,朱俊好像天生为工作而生。然而,谁又能读懂他的内心世界呢?他其实是一个情感丰富且细腻的人。

2016年,他的第一任师傅姜宝绅去世了。在姜师傅家里,一个披麻戴孝的瘦高身影总会被误认为是姜师傅的小儿子。办理手续、照顾来客、亲自送葬……事无巨细,跑前跑后。朱俊很重感情,虽然只是在摇臂钻床时,跟姜师傅學徒3年,但就是这三年,结下了一辈子的情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的情分我不能忘。”朱俊说。

姜师傅是个技术精湛的老师傅,他知道这些孩子离家在外不容易,便总让老伴做点儿好吃的拿到单位,给徒弟们改善伙食,周末时,他还招呼小青工去家里吃饭。那时,姜师傅常说:“沈鼓是劳模的摇篮,我最大的遗憾是没能成为劳模。”他时常鼓励朱俊一定要努力争当劳模,延续沈鼓的劳模荣耀,朱俊默默记在心里。

办完姜师傅的后事,朱俊心里更牵挂师娘。师娘来厂里办理丧葬费等事宜,朱俊带着师娘一层楼一层楼地跑,一个手续一个手续办。他看着师娘伤心、落寞的样子,说:“师娘,我请你到我沈北老家去住住,散散心吧。让我爸妈陪你摘点儿菜,吃点儿果子。”就这样,师娘成了朱俊的第二个“妈”。两家人因朱俊这样一个共同的儿子成了一家人。

每当上下班走到定子车间的荣誉墙前,朱俊总会驻足凝望挂在上面的那张自己的肖像,他完成了姜师傅的嘱托,成了劳动模范。他总觉得姜师傅看见了,也知道了,梦里便浮现出老人家满意的笑脸。

猜你喜欢

师娘技工车间
从技工到英雄
超过定额
“扶贫车间”拔穷根
3650个阶梯
为什么每一位师娘都令人失望
A7_p69
技工与专家
师娘来也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
例说最优化方法解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