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赶考
2020-09-26徐梅
徐梅
3月16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大厅,一台智能消毒机器人在喷洒消毒剂。
31岁的唐博维是机器人教育行业的资深创业家。2015年尚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他从卡耐基梅隆大学休学,回国创立一维弦科技,“市面上三干家机器人公司,我们是为数不多可以制作关节伺服电机的,机器人的胳膊可以活动。”
由于商用机器人市场还未爆发,唐博维选择了高端机器人教育市场,培养人才、蓄势突破,他们与全国272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机器人实验室,让新工科的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设备。
“学校开不了课,很多合作都无法往下推了。”朋友圈仿佛一个双声道的悲观信息播放器,“初创企业、教育行业是两个重灾区,我们两边儿都占了,”他是北京人,对“非典”记忆深刻,“武汉宣布封城,我当时特别悲观,我们的产品和服务都进不了学校,要等到夏天,这个学期就报废了。”
新冠肺炎疫情将所有企业置于人员、客流或供应链随时断裂的险境,企业不分大小,甚至不分行业,都跌入了现金流困境。对还在融资阶段的新创AI企业来说,这更是生死大考。
朋友圈一片哀声中,也有敏锐的投资人和同行发声,称这个时候正是武汉,乃至全国最需要“无人化、智能化”支持的时候。
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以自身科技能力参战抗疫的泛人工智能企业很快就投入到武汉大会战中——医疗影像AI、机器人、无人车这一支年轻的智能部队,与全国四万两干多名医护一同驰援湖北。
“你们早几天来就更好了”
医疗影像AI跑在最前面。
1月28日,大年初四,依图医疗的“胸部CT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正式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线。
这是全国第一个投入一线使用的新冠肺炎AI影像系统,在上海临床测试一周,确保“好用”之后,依图医疗快速完成了对武汉医院的异地部署。
“协和医院24小时之内就用上了,当时他们的胸部CT量已经是平时的五倍。”依图医疗副总裁方骢是武汉人,2017年就开始跑武汉市场,跟武汉各大医院合作,“医护穿着纸尿裤在救人,这不是我们借产品出风头的时候,必须确保靠谱,能帮上忙。”
之后三天内,武汉市其他定点收治新冠肺炎的医院都用上了这个AI辅助诊断系统,“一周之内,荆州、黄冈几个地方也用上了。”
技术实力强、市场反应快,是依图在业内的一大特色,“依图医疗团队2016年成立,2017年上半年就把AI诊断接入了临床,在国内是最快的。”依图医疗2018年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是国内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首个独角兽企业。
1月23日武汉封城当天,依图医疗成立了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项目组。
方骢从武汉带回的第一手观察,促使依图医疗CEO倪浩和医生出身的医疗副总裁石磊博士快速作出了召集团队的决定。
“过小年(1月17日)的时候我在武汉出差。”方骢本以为这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节前拜访,却发现有些不大对头,“我上午去湖北省卫健委,发现处级以上的干部全部不在办公室,我问了留守值班的,说他们都在汉口的指挥部值班。”
方骢又去几个合作密切的大医院拜访,她看到医院的保安,甚至电梯员,都戴着口罩,有的甚至穿着防护服。
1月21日,方骢离开武汉,打算过两天再回去过年,“没想到武汉封城,回不去了。”情況非同寻常,必须快速响应。“我是80后,经历过‘非典,如果情况跟‘非典一样,医疗体系的压力可想而知。”
十几个工作群迅速成立,一百多人参与其中。“我们临时成立项目组的时候,团队里最远的同事在拉丁美洲。”
新冠肺炎AI影像系统第一版在上海市公卫临床中心上线不到三秒钟,就能完成快速筛查和定量评价。初步的临床验证表明,系统的定量分析与医生的评价结果高度相似。
此时的武汉,乃至湖北,医院面临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
“不管内科、外科、门诊、住院,首先都得扫一个肺。”一次胸部CT产生300张影像,医生肉眼阅片至少需要5-15分钟。门诊挤满了市民,排着长队等待排查,已经确诊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每五天还要再做一次CT检查。
一线影像科医护即便超负荷连轴转也难以应对。系统在武汉上线后,方骢收到一位放射科医生的微信,“你们早几天来就更好了。”
“创业五年,没经历过这样的极限考验”
智能硬件的生产需要工期,针对场景需要设置模块、设计图纸、生产样机,并在样机上做调整,最后才能量产,交付使用。
唐博维说疫情像是一次突击考试,“考技术储备、考供应链管理,其实更受考验的是我们对行业真正的理解。”
他很庆幸自己当初那个“以战养战”的决定,“‘价值早于受益,是我们公司的宗旨。我在高校给同学们上课也是围绕着机器人到底能干什么,而不是机器人怎么能骗到钱。”
机器人到底是什么?机器人该用来做什么?
唐博维有一个自己的理解,这个理解是他在创业实战中总结出来的,“不要被‘人字误导,R.obot这个词的英文释义并没有人的属性,‘机器人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其实它首先应该是一个智能化设备,但这个翻译强化了人格化属性,也影响到了其后很多机器人产品的研制。”
一维弦投放到武汉中心医院和汉口火车站的防疫机器人MoR.o S,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一个带轮子会自动移动的家用加湿净化器。
“机器人的本质其实就是智能设备,它的价值也应该回归本质,”唐博维总结了机器人实现价值的“3D原则”——即肮脏(dirty)、无聊(dull)、危险(danger-OUS),“能够在这三种环境或者承担这三种类型工作的机器人,是最具价值的。”
MoR.o S具备体温检测、口罩检测、消毒液喷洒等功能,几乎是3D原则的实体注解——深入疫区,在庞杂的人流中巡视辨识发烧的潜在患者,重复执行消杀任务。
从设计图纸到完成样机组装调试,“我们一共只用了四周时间,这中间还包括物流快递的时间,因为疫情影响,北京研发中心和广东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快递要慢一点。”
2月14日MoRo S完成了样机试制,3月6日首批10台量产机出厂。产品交付到武汉时,前线的同事全副武装,去做了直播。
唐博维和伙伴们捧着手机看直播,很激动,“我们从准备休克的状态,一下子翻转,投入战斗,公司上下的心气儿都不一样了。”
唐博维
“疫情晚两年发生就好了”
2月4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了一份倡议书,面向全国的人工智能学会、协会、联盟、企事业单位发起社会动员,倡议他们针对抗疫和防疫应用场景,“攻关并批量生产一批辅助诊断、快速测试、智能化设备、精准测温与目标识别等产品,助力疫病智能诊治,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提高管控工作效率。”
由主管部门发出的倡议.吹响了泛人工智能行业的集结号。大部分AI公司都成立于2016年前后,一个兴起不到五年的产业因为全社会对无人化、智能化的空前刚需,险中求生,逆行抗疫,许多像唐博维这样的创业者也因此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天地大开。
2月19日,工信部办公厅又发出《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被寄予厚望。
大科技公司与新创企业一同发力,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全力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依图医疗领跑影像AI落地武汉后,阿里达摩院、腾讯觅影等更多机构也参与进来,将AI部署到了多地医院一线。
唐博维看到不少同行在朋友圈“活了过来”,“至少有小一百家机器人公司投入了防疫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的生产,投放到武汉的产品也非常多。”
疫情极大地推动了AI产品的落地,甚至改善了许多人对AI的印象。疫情之下,影像诊断系统成了医生得力的助手,机器人出入于危险的隔离区,无人车完成无接触配送的最后一程,令人生疑的AI在急难中显示了独特的能力和价值。
在创新工场“疫情后系列”第一场在线分享会上,国内无人车领军企业文远知行的CEO韩旭言辞恳切,“作为工程师出身的我,和文远知行所有工程师一样惭愧,我们现在还不能把Robotaxi投入到真正的運营当中,疫情晚两年发生就好了。”
他表示疫情将加速他们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如果我们能做到纯无人驾驶,那么自动驾驶运送疑似病人是非常适合的,车里只有病人,没有司机,运送完一个疑似病人之后,我们可以迅速地消毒车,避免下一个病人交叉感染。”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查云飞教授正在使用新冠肺炎AI影像系统
在汉口火车站内工作的MoRo s机器人
“天赋使命”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AI、机器人、无人车都站在了政策风口上。2020年原本就是工信部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2018年工信部面向企业发出了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英雄帖”,2020年1月张榜公布了入围企业名单,这些企业将成为智能产品、核心基础、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和支撑体系四大领域的标杆,在17个细分领域组成科技攻关“AI国家队”。
驭势科技和依图科技都是所在领域的入围企业,疫情加大了政府及监管部门对揭榜企业尽早完成攻关任务的期待,头部企业在疫情中的应对和表现也直接对所在行业产生导向影响。
驭势科技今年一季度营收是去年的三倍,目前已经拿到接近去年全年一半的订单收入。驭势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吴甘沙说,“几乎一个半月没有跑客户,却因为疫情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所以在空前的外围压力下,我们又保持着乐观。”
唐博维也对机器人行业充满信心,先期投放的MoRo S实用稳定,得到了受赠单位的好评,一维弦科技入围了工信部第四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银行给予了我们很大的资金支持,产品在海外也有市场需求,我们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在复工复产上也得到了相应支持,使我们具备了根据需要随时扩大生产的能力。”
4月底,第二代优化迭代产品也即将上线,防疫机器人将成为他们公司在“后疫情时代”的一条重要产品线。
“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每个月都有营收,除去国家政策减免的部分税收,都按规定缴纳了增值税。”年轻的CEO最开心的是,“大家伙儿没白忙,工资收入没有受到影响,心也更齐了。”
“过去人们可能觉得无人化是遥远的,现在除了效率之外,还有一个出于安全性的刚需。”唐博维认为,即便疫情结束,也不意味着如今涌现的市场就消失了,“整个社会公共卫生意识提升,防疫机器人可能会成为日常设备,大范围普及。”此外,还会有大量服务类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出现。
疫情的全球蔓延,一方面将所有企业都置于前所未有的风险中,另一方面也使得无人化、智能化成为社会性普遍刚需,“天赋使命,这一场危机里的确有老天给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机会”,但吴甘沙深知“Aider Covid-19”,一切稳固的都有可能摇动,更何况只是某种理论上的机会,“这个时间窗口并不长,我们需要增加对政策和客户需求的敏感度,在这么一个短短的时间窗口里,交付出真正能用、可用又好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