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与运用研究
2020-09-26彭志环
彭志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完成这一建构。为了开启学生探知语文学习的大门,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平等、和谐、互信、互动的对话氛围,使学生乐于阅读、享受阅读。
一、营造悦读氛围,培养阅读兴趣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阅读动机
要让学生理解阅读的重要性,先要使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阅读也是为自己而读,教师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第三段时,引导进行自主学习,结合“有”这个字想象圆明园往昔的辉煌,再结合已有经验思考自己认识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通过多媒体展示圆明园,最后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关于圆明园被毁灭的感受,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文本的意义。
2.立足生活实际,提升阅读体验
语文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会阅读也需要一定生活经验的帮助,同时阅读也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活,阅读教学应立足生活实际。例如教授《给予是快乐的》时,读懂课文并理解“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被给予的多,给予的少,该如何理解“给予是快乐的”呢?教授这篇课文前安排学生做一件“给予的事”,例如妈妈累了,送上一杯水给妈妈喝等,安排学生阅读课文,体会小男孩说出“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的情感以及对弟弟的关爱之情。
二、开展对话教学,引导个性阅读
1.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驱动学习
目标是行动的驱动力,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就要发挥目标的驱动性,设计任务驱动型学习活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前反复朗读和查阅资料来预习课文,从而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一首词,作为爱国词人向往恬静农村生活的背后表达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小学生受自身经验和学习能力限制,无法充分理解,可以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和相互交流碰撞,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从而获得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2.巧妙设计问题,增强阅读欲望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常遇到学生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回答问题偏离主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增强学生与文本、教师对话的欲望。例如学习《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这篇课文叫“山中访友”,那么他一路走来访问了哪些朋友呢?第一个学生说“古桥”,第二个学生说“还有树、鸟儿和露珠”,第三个学生说“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和云雀”。这时候教师说:很好,已经发现10个朋友,这些朋友正好在3个脚印之中,那么第4、5个脚印呢?“落花、落叶、石头”、“雷雨”,教师进行总结。
三、教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学会正确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传授多种阅读方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阅读方法很多,例如浏览法、默讀法、精读法、摘抄法、联想法、讨论法等。针对不少学生只读不动笔的问题,教师应重点教导批注法和读书笔记法。批注法用于学生阅读有疑问或感想时圈注、点评,可以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有所思,有所悟,阅读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升。读书笔记法是读书过程中及读书后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和总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不仅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2.加强阅读训练,提升阅读效率
加强阅读训练是提升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求学生平时多阅读,读得多了,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速度也自然会加快;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阅读训练。课堂上的阅读训练一般是计时阅读,在一定时间内读完一篇文章或者给定时间看谁读得更多,通过这种训练可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的速度。
责任编辑邱丽